白脊藤壺

白脊藤壺

生長在受海浪衝擊的低潮線附近岩石上,常成群附著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產動物體外。

海生動物介紹

常成群附著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產動物體外。固殼近乾圓筒狀的圓錐形,殼口大,殼板厚,殼口上面有能活動的左右二對殼板。吻板峰板間的寬度一般為4.5cm,高4.2cm,

白脊藤壺
白脊藤壺

徑部寬廣,連線殼板,均向後斜曲,有緊密的平行橫溝,頂緣與殼底相平行。

生活習性

生長在受海浪衝擊的低潮線附近岩石上,常成群附著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產動物體外。在潮漲時,觸鬚前後擺動以濾食水中的微生物 ,藤壺在潮退時緊閉覆口板避免水份蒸發。還生活於濕地的紅樹小枝或樹莖上,偶然也棲息於岩石海岸的高地上。

白脊藤壺
白脊藤壺

簡介

採用生態學單因子梯度試驗方法,進行了白脊藤壺金星幼體的室內培養以及附著基、溫度、鹽度、幼體密度和幼體低溫保存時間等因子分別對白脊藤壺金星幼體附著的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培養水體為水溫25℃、鹽度30的膜濾海水,幼體培養密度為1隻/ml,餌料為牟氏角毛藻,投餌量為(0.75—5)×10^5cells/ml的培養條件下,白脊藤壺無節幼體在培養4天后即大部分順利發育至金星幼體階段,實現了白脊藤壺金星幼體在實驗室內的大量培養。另一方面,實驗結果還表明,在白脊藤壺金星幼體附著抑制實驗中,玻璃培養皿和聚苯乙烯六孔板都可採用作為附著基,溫度、鹽度、幼體密度及幼體低溫保存時間的適宜範圍分別為20—35℃、15—45、1—20隻/ml和0—8天。本研究結果揭示了白脊藤壺可作為篩選天然海洋防污產物的模型生物,並確定了其基礎實驗條件的適宜範圍。[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