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廬山

登廬山

1959年6月29日下午,毛澤東乘“江峽”號輪船去九江。6月30日凌晨,毛澤東坐車盤鏇在漸入雲天的登山公路。廬山與周邊的長江、鄱陽湖,渾然一體的天然景觀,險峻與秀麗相濟的豐厚內涵,使他詩興大發。此前,他在闊別32年的家鄉留下了格調高昂的七律《到韶山》。登上廬山,毛澤東大步跨進美廬別墅,揶揄地說:“委員長,我來了!”之後,他立即斟酌七律《登廬山》詩稿,並一揮而就:一山飛峙大江邊,欲上逶迤四百鏇。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飛雨灑南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潛不受元嘉錄,只為當年不向前。

簡介

七律 登廬山 (1959.07.01)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鏇。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釋

四百鏇:廬山盤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處轉彎。
九派、三吳:毛澤東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鍾學坤的信,"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陶令:陶淵明。曾作彭澤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見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一漁人溯著溪流而上,發現盡頭處是一片桃林,將一群秦朝避難者的後代,與塵世隔絕;他們在山中過著自給自足,無優無慮的隱居生活。

題解

本詩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當時毛澤東上山開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他在九月一日致《詩刊》的信里說,"近日寫了兩首七律,錄上正改。自以為可,可以上《詩刊》。"又說,"近日右傾機會主義猖狂進攻,說人民事業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 我這兩首詩,也算是答覆那些王八蛋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