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賦

《登台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將銅雀台當作吟詠曹操功績的對象,緊緊圍繞銅雀台展開對父親曹操的歌頌與讚美,文辭華麗,語句跌宕。開篇描述銅雀台新建後氣勢恢宏的場景,運用襯托的手法借早春的柔風與鳥鳴、淙淙的流水與繁茂的果樹表現出曹操統治下國家的繁榮昌盛。群英薈萃,齊聚於朝,展現出曹操重用賢才、澤被天下的不朽功勳。進而將齊桓、晉文公事跡與曹操相對比,以日月的光輝襯托出曹操的政績卓然。最後表達對父親永享尊貴的祝願,希望人民安居樂業,銅雀台永遠堅固不倒。文章辭藻華美,引人入勝,是漢賦中的經典作品。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從明後而嬉遊兮 ,聊登台以娛情。

見太府 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

建高殿之嵯峨兮 ,浮雙闕乎太清 。

立沖天之華觀兮 ,連飛閣乎西城 。

臨漳川 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

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 。

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

雖桓文 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 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 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

版本二

從明後而嬉遊兮 ,聊登台以娛情。

見太府 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

建高殿之嵯峨兮 ,浮雙闕乎太清 。

立沖天之華觀兮 ,連飛閣乎西城 。

臨漳川 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

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 。

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

雖桓文 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 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 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

御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 而周章 。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 而民康。

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明後:明,尊敬之詞。後,君也.明後指曹操。嬉遊,樂游。

②太府:規模宏大的宮室。

③營:經營,謀劃。

④嵯峨(cuó é):高峻貌。

⑤“浮雙闕“句:是說宮殿兩側的望樓高聳矗立,就像浮在天上一樣。太清,天。

⑥華觀:華美的台觀,這裡的“觀”應該是指鄴城有名的迎風觀。

⑦西城:鄴城北城的西面。

⑧漳川:指漳河,曹操當年曾經引漳河之水到銅雀台下。

⑨滋榮:繁茂。

⑩“天功“兩句:天功,帝王的功績。家願,曹家的意願。獲逞,得到實現。

⑪上京:指許昌,當時漢獻帝正在許昌。

⑫桓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

⑬“豈足”句:方,比得上。聖明,指曹操。

⑭翼佐:輔佐。

⑮矩量:度量,指天地博大無私的氣度。

⑯東王:古代神話中的東王公,是與西王母並稱的仙人,也是眾男仙的首領,掌管諸仙名籍。等年壽於東王,是說像東王公一樣長壽。

⑰鸞駕:天子的車駕,後亦為車駕之美稱。

⑱周章:迴旋舒緩,《楚辭·九歌·雲中君》:“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⑲阜(fù):豐富。

⑳未央:無盡,無已。

白話譯文

我跟隨父王快樂的四處遊覽,登上了銅雀台來娛樂心情。

我見到四周宏偉高峻的宮殿,見到父王以賢德苦心謀營。

建起銅雀台的高殿巍然聳立,兩側的望樓像浮游在天頂。

我站在沖入雲霄的華美台觀,高高的閣樓西面連著北城。

臨近看著彰河的水緩緩流動,遠遠望見園中的果樹繁茂。

迎面徐來的春風柔軟而舒服,耳邊是鳥兒不絕的叫鳴聲。

帝王不朽的功業早已經成就,曹家得償所願,何其稱心。

弘揚仁厚的恩德以澤被天下,對許昌的天子要畢恭畢敬。

齊桓、晉文開創了太平盛世,又哪裡比的上父王的聖明?

多么吉祥,何其美妙!恩澤惠及遠方的黎民百姓。

盡心輔佐我漢室的朝廷社稷,使四方永享安寧。

恢弘的氣度能與天地相媲美,無私的品德像日月的輝光。

願父王永享無窮無盡的尊貴,有如東公王一樣年壽無疆。

父王駕馭飄著龍旗的車駕遨遊天地,乘著鸞車週遊瀏覽。

其恩德廣布五湖四海,美好的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

希望這銅雀台台永遠堅固,快樂的心情永遠都不會結束。

創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擊敗袁紹及其三子,並北征烏桓,平定北方。於是在鄴建都,於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然後曹植作出這部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全文首先闡述登台的原因:銅雀台建成後父親召集文武在台前舉行比武大會,命文人才子作賦以助興。“開篇一詞”廣開”表達出作者見到銅雀台宮殿的宏偉,內心的澎湃,能夠切身領略到父親的苦心謀營。支撐銅雀台的宮殿直聳雲天,宮殿兩旁的望樓好似浮游在天頂之上,進而烘托出銅雀台高聳不凡的氣勢。作者站在宮殿之上,能夠望見台西側的閣樓與北城相連,銅雀台占地面積之大、高聳巍峨的特點可見一斑。

繼而描述春日中漳河水隨風流動、波光閃耀,遠處果園林木茂盛,柔風拂面,鳥鳴不決。作者借春日的美景烘托出安寧祥和的氛圍,為下文闡述國家繁榮昌盛做伏筆。在銅雀台之上,可以看到左右的兩處高台,台上是雕刻著龍鳳的金玉雕像,東西兩座像彩虹一樣的高橋,與周邊景物融為一體,俯瞰皇都宏大壯麗之美,仰望雲霞隨風輕浮。作者同眾多才子一起,爭相薈萃,好似周文王夢見飛熊而得太公相助,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心生感慨。

進而作者直抒胸臆:“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帝王不朽的功業早已經成就,曹家得償所願,何其稱心。父親人後的恩德澤被天下,對天子畢恭畢敬,作者讚揚父親效忠天子,澤及百姓。以齊桓、晉文時代國家的繁榮昌盛襯托父親領導下的政權,彼時的政權哪有父親的政權穩固?更加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敬與歌頌。

最後作者表達內心的祈願,希望大家齊心輔佐社稷,使百姓永享安寧。借日月的光輝襯托當時國家景象的欣欣向榮,作者希望父親可以永享富貴,年壽無疆,希望國家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銅雀台永遠堅固不倒,提現作者內心中恢弘的願景。

曹植的《登台賦》辭暢意達,文采斐然,句句錦繡,字字珠璣,讓在場其他人寫的文章都相形見絀。本文除文辭優美外,還同時抒發了曹操立志掃平四海、成就帝業的雄心壯志,是一篇千古名篇。對比曹丕和曹植的《登台賦》,就會發現,曹丕的賦緊緊圍繞銅雀台,先寫台的高聳、雅麗,後寫登台臨下所見,顯得較為平實。而曹植的賦作,則把銅雀台當作吟詠曹操功績的對象,緊緊圍繞銅雀台展開對曹操的歌頌讚美,文辭華麗,語句跌宕。無怪乎曹操看了之後,“甚異之”(據《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從這兩篇賦可以看出兄弟二人賦作的不同風格。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詹頌《藝文類聚》:“文章由寫景狀物而轉入抒情和歌頌,過渡自然,銜接緊密,是受命應制之作中的佳構。”

敦煌文藝出版社作者閆婷婷《妙筆生花怎么來的》:“曹植頗具文學天賦,聰慧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就是說曹植才10多歲就陸續發表了十幾萬字的辭賦。本文不但情真意切,而且辭采華茂,受到了當時文人學士的盛讚,他們都認為這位早慧的小才子的文學才華已經超過了比他大5歲的哥哥曹丕。”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