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仙橋

登仙橋

登仙橋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近千年,橋首建在洪門村口,原名“洪門橋”,後因傳說南宋嘉定年間,閩汀詩人葛長庚,懷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時雲遊大華山,在“洪門橋”留有“仰臥洪橋似登仙”的詩句,為紀念這位修道的詩人,故改名為“登仙橋”。

基本信息

登仙橋

登仙橋位於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近現代史跡。1933年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戰役舊址。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登仙橋始建於北宋天寶年間,寬6米,長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橋墩嵌入岩石中,非常堅固。登仙橋原名“洪門橋”,後因傳說南宋嘉定年間,閩汀詩人葛長庚,懷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時雲遊大華山,在“洪門橋”留有“仰臥洪橋似登仙”的詩句,為紀念這位修道的詩人,故改名為“登仙橋”。1912年,山洪暴發,橋被沖毀。1922年,重建了該橋。
登仙橋畔地勢險要,從谷崗沿河而下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是樂安到宜黃的要衝,兩邊高山聳立,木竹成蔭,山坡重疊形成一條細長的峽谷。這裡常常是大霧瀰漫,即使千軍萬馬匿於其中也難察覺。登上古橋,橋身上累累彈痕歷歷在目。1933年2月,蔣介石於南昌行營部署第四次“圍剿”,親自兼任“剿共”軍總司令,並任命陳誠為“進剿”軍中路總指揮,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聚殲我中央主力紅軍於南豐、廣昌附近。當時,我紅一方面軍主力正奉命圍攻南豐。為解南豐之圍,陳誠命其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由南城、金溪等地向南豐開進,並命令第一縱隊急速趕至南豐增援。2月21日和22日,敵第一縱隊的第52師和第59師由吉安先後進抵樂安。登仙橋是敵52、59師必經之地。
為粉碎敵人的計畫,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等毅然作出決策,除留少數部隊佯攻南豐,將紅一軍團(轄第1、第2、第3師和第7師)、第21軍秘密撤至東韶、洛口、吳村等地,選擇有利地形,以伏擊戰殲滅敵52和59師。26日,各部隊按部署先後進入預定的伏擊地區——摩羅嶂山區(登仙橋村早禾嵊、小龍坪一帶山谷)。27日拂曉,敵52師以155旅為先頭部隊東進。當時細雨濃霧,10米之外人物難辨,並且與敵59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繫協同均較困難。13時,敵52師先頭部隊155旅進至登仙橋附近時,紅一軍團第7師立即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同時,向敵52師師部猛攻;紅21軍在登仙橋另一側,截斷了敵人退路。經過三個小時激戰,紅一軍團將敵52師部、154旅之309團等部殲滅,敵師長李明身中兩彈被俘獲,當晚因傷重而身亡。敵155旅312團也遭到毀滅性打擊。28日8時,紅三軍發起猛攻,將敵逐次解決,激戰至11時,敵155旅被全殲。至此,敵52師被我主力紅軍全殲於登仙橋以東摩羅嶂山谷內,這就是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著名的“登仙橋伏擊戰”(即“黃陂大捷”)。
北路敵59師也於27日下午,被紅五軍團截擊在西源、霍源地區。28日黃昏,紅五軍團在紅三軍團一部配合下發起總攻,將敵大部殲滅。敵師長陳時驥逃竄至登仙橋東北地區時,被紅一軍團活捉。bbs.zgfznews.com8X'O,z(X*Y
如今,硝煙散去,古老的登仙橋仍矗立於河面之上,雖然歷盡滄桑,卻依然紋絲不動,她是共和國紅色歷史的見證。1985年,樂安縣博物館在橋東岸建了一座小型紀念碑。今天,登仙橋已成為人們參觀旅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景點,每年這裡要接待眾多遊客。2006年5月,登仙橋被中共撫州市委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y!G"V;?9|
2003年10月27日,樂安縣文物管理部門在修葺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登仙橋村“迪德堂”時,意外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紅軍軍事“留志”。“留志”全文為:“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我軍與敵激戰數小時,即活捉白軍師長、參謀長、旅長各一名,繳獲無線電機一架,機槍、步槍數千支,大洋百餘萬元,其他軍用品無數。此志。”落款是“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一軍政治部”“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