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型腦癱

痙攣型腦癱

痙攣性腦癱(以下簡稱腦癱)即大腦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有些發生於錐體交叉以下的上頸髓的病變不符合此病的定義,但仍可按腦癱來治療。在美國,痙攣性腦癱患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紊亂的兒科患者中數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腦癱發病率可為從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6到59例不等。其發病率隨著產前護理、社會經濟條件、環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在美國,每年新增加約25000例痙攣性腦癱患者。

簡介

痙攣型腦癱發病率最高,約占全部病人的60%~70%。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上肢表現為屈肌張力增高,肩關切內收,肩胛帶後縮,肘關節屈曲,腕關節屈曲,拇指屈曲呈緊握拳狀,拇指內收,緊握於掌心。下肢大腿內收肌張力增高,髖關節內鏇,大腿外展困難,踝關節跖屈。 臥位時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俯臥位時抬頭困難,仰臥位時頭後仰。坐位開始時頭後仰,以後能坐時,兩腿伸直困難。脊柱後凸,跪下時呈W形,站立時髖膝略屈,足尖著地,行走時由於跟腱收縮,足跟不能著地而呈踮足。大腿內收肌緊張行走時呈剪刀步態。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以後巴氏征仍陽性。

痙攣型的腦癱患兒,在活動其肢體時會感到肌肉要比正常兒或正常人“僵硬”。所謂的“僵硬”也就是我們治療時所說的“肌張力比較高”。當這類患兒去醫院就診檢查時,醫生會發現他有肌腱反射亢進,踩痙攣明顯等特徵。當患兒站立行走時,會出現全身性緊張,雙上肢屈曲,伸直較困難,雙下肢常常處於交叉狀態,這種姿勢稱作“剪刀步態”。這種患兒因長期處於高度肌緊張狀態,故他的肌腱很容易短縮,關節攣縮變形。如跟腱短縮形成尖足,走路時只用腳尖著地。膝關節屈曲攣縮不易伸直、髖關節也是屈曲攣縮不能後伸(患兒不能做向後方踢腿的動作)。痙攣型患兒常常是外科手術治療的對象。

痙攣型患兒多見四肢癱和雙下肢癱及偏癱型的腦癱,他們的肌張力處於高度緊張,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根據肌張力緊張程度的不同,痙攣型還可以細分成重度痙攣、中度痙攣、輕度痙攣。其中重度痙攣患兒的肌肉在被動運動時改變的姿勢可形象地比喻為“鉛管樣”和“折刀樣”的改變,患兒本身活動時,由於肌張力的原因,幾乎沒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在這種患兒中,關節攣縮、畸形、肌肉萎縮、短縮的現象是最常見的。

認識誤區

我國小兒腦癱的發病率正以每年4~6萬不斷遞增的方式逐漸增加到全國已有600多萬的發病率。由此可見,小兒腦癱的發病率已經遠遠超乎了人們的想像。因此,小兒腦癱的預防只有採取了相關的有效措施才能大大減少這可怕的發病率.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誤區五:家長將患兒“治癒”的希望寄托在手術治療上,而忽略了術後的康復訓練,造成一部分患兒功能改善不明顯或“復發”。

誤區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腦癱患兒的家長,只單純地對患兒寄希望於功能訓練、裝配矯形器等非創傷性治療,而忽視腦癱患兒普遍存在的肌肉長期高度痙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延誤了進一步功能改善的機會。

誤區七:有些醫務人員強調運動訓練可以代替一切;另有醫生則過度誇大手術的“有效性”;也有的醫生不分原由讓就診的腦癱兒童都做高壓氧治療等單一的治療。

發病原因

腦癱可由產前、產時和產後各種原因引起。產前指從妊娠到分娩開始,產時指從分娩開始到嬰兒娩出,產後指從分娩後到產後2.5~3年。有的嬰兒腦部發育完全,髓鞘形成可達8歲水平。某些學者認為,產時應從分娩開始到誕生後7天,在此階段,嬰兒機體已和外環境取得平衡。絕大多數腦癱發生於產中。

發病機制

1.產前:腦部先天性缺陷,常由於母親在妊娠早期、懷孕頭3個月時患風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這些兒童往往同時有其他的先天性異常,如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缺陷(室間隔缺損)、耳聾和反應遲鈍。胎兒核紅細胞增多症以往是一個常見的產前原因。胎兒產前期缺氧主要源於胎盤破裂、胎盤梗死、母親的肺炎或心臟疾病。母親飲酒和服用藥物可使腦癱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母親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同樣是引起腦癱的產前原因。長子女若有腦癱,表明可能為先天性,如腦積水和小頭畸形所致,這就不屬於產前因素。

2.產時:產時最常見的原因為早產。若誕生時體重低於2268g,腦癱發生的機會較多。其他通常是由於不正確套用產鉗、難產或產程延長而產生分娩時創傷或缺氧所致。分娩時對胎兒頸部做牽引,可以使Galen大靜脈斷裂,導致偏癱或四肢癱。局部創傷可致痙攣性偏癱,如難產時胎兒頭部撞擊於骶骨岬。母源性驚厥過程中胎兒可發生偏癱。

3.產後:產後時期腦癱最常見的原因是腦炎、腦膜炎、創傷、血管意外和缺氧。在腦炎急性階段,運動功能缺陷隨著病變加劇而進展。在急性階段後期,因腦組織內瘢痕病變增加而引發運動功能障礙。因感染而發生腦癱的病例數明顯下降;頭部創傷主要是車禍和虐待兒童,是產後腦癱疾病中致發病較多的因素;兒童可因溺水缺氧、纖維細胞性疾病等產生運動紊亂,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動症。創傷所致的腦癱或伴有出血通常是痙攣性的;因缺氧和創傷而致的神經紊亂隨著時間延長而不斷改善,多數病例為損傷後1年左右。Brink和Hoffer對腦部外傷兒童的研究表明,其恢復直接與最初損傷後昏迷的平面與時間長短有關。若深昏迷1周以上,其恢復率較低。

臨床表現

腦部病損的位置決定腦癱的臨床類型,如大腦皮質損傷一般可引起痙攣或缺乏運動的隨意起始,多數損害並不限於腦部支配的某一塊肌肉的區域,受累範圍比較廣,大腦所支配的整個身體部分都會受累,這就是為何整個肢體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質炎只影響一塊肌肉分型。若有一塊肌肉明顯受累,要考慮到這一區域內其他肌肉也會有程度不同的痙攣。

1.按臨床表現分型

(1)痙攣型腦癱:最常見,約占55%。腦部的BrodmanⅣ區與Ⅵ區是錐體束起始的部位,此兩區的病損通稱為錐體束疾病,通常引起痙攣。痙攣狀態是當肌肉受到被動牽伸時,肌肉內張力增加的一種狀態。這是由於正常的肌肉牽張反射加強而引起的。在加強的牽張反射中,使肌肉突然被動活動時可感到阻力,隨後到某一程度時肌肉鬆弛。當牽伸肌肉時,痙攣狀態的增加將引起肌肉的過度收縮。痙攣肌肉的腱反射亢進,可出現肌陣攣,這提示對牽伸的反應增加。

(2)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症在腦癱患者中約占25%,是運動障礙性腦癱的最常見形式。其引起運動障礙的病損是在大腦基底或在中腦,常累及整個身體,極少看到一個肢體的運動紊亂。患者經常伴有面肌和控制語言的肌肉病變,表現為持續痛苦的面部表情,流口水,說話困難,導致人們誤認為這些人反應遲鈍,而事實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

(3)僵硬型:僵硬型腦癱約占3%~5%,是廣泛腦部損傷的一種表現。腦癱僵硬型的臨床表現為肌肉彈性喪失。企圖牽伸肌肉時,檢查者從關節被動活動開始到結束均發覺患者肌肉僵硬,被動活動關節可加重牽張反射。在腦癱的僵硬型中,患者的肌肉強直可以間斷或持續存在。由於腦部組織彌散性損害,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相當高。

(4)共濟失調型:共濟失調型約占5%,是小腦損傷的一種臨床表現。小腦病變所致損害多數為先天性,偶爾亦可因分娩時出血所致。因運動覺、空間定位覺損害,不能辨別傳入衝動而致共濟失調。共濟的失調主要是位置覺、姿勢和平衡覺喪失,患兒可有習慣用手側不完全固定。典型的共濟失調患者較其他類型的腦癱患者預後要好,隨著時間延長,其症狀有自發改善趨勢。

(5)混合型:混合型約占10%,源於大腦幾個區域的損害同時存在,但不是彌散性損害。患者表現為幾種類型症狀相互混合,如痙攣型和共濟失調型相混合等

2.按發病部位分型

(1)單癱:無論上肢還是下肢,僅一個肢體受到影響,是少見的類型。在作出診斷前,檢查者必須仔細評定其他肢體的情況。

(2)偏癱:同側肢體受累。這些患者通常是痙攣性的,上肢通常比下肢嚴重。

(3)截癱:常伴有早產。截癱多為痙攣型,表現為剪刀步態或稱交叉步態。

(4)三肢癱:四個肢體中三個受累。最常見的為痙攣性癱瘓,是較為少見的運動障礙。在確定三個肢體癱瘓之前,需仔細地評估不受累的一個肢體。

(5)四肢癱:腦部損害侵及四肢。肢體可呈現痙攣狀態、運動障礙或混合型。

腦癱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常用的藥物有腦神經營養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治療只有在必要時才使用,它不能替代功能性訓練。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已證明: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痙攣的方法。一般降低痙攣效果可維持3~8個月,此時應及時開展個體化的綜合性治療,如功能性肌力訓練、軟組織牽拉、佩帶矯形器等等,充分發揮肌張力減退帶來的最大康復機遇。注射後4~6個月痙攣會逐漸升高,但通常運動功能改善的效果不會消失,必要時可再次注射。

綜合治療

腦癱的綜合治療種種治療方法針對腦癱患兒的情況,進行綜合系統的治療。通過矯形手術、生物製藥、傳統中醫將結合的綜合療法。該療法對腦癱兒童整體的治療,不是單單就局限於單一的治療,是多方面,多角度綜合治療。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治療腦癱最有效的方法。

康復治療

主要針對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因腦癱兒引起的伴隨症狀。這種康復治療方法需要家長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而且必須持之以恆,否則不但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加重腦癱患兒的病情。這是常見的腦癱的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認為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鍊”,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徵”。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鏇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衝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鍊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複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儘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穴位治療

穴位治療可根據小兒病情的輕重選擇頭部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或採用電針療法、經絡導平療法、耳穴療法、氦氖雷射穴位照射法。

綜合康治療

如運動 (體育 )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 ;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 (鼻、耳等 )、訓練抓物、持物、 起坐、搖擺、扶行 (背靠牆、面朝牆 )、原地運動 (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 )、行、跑 ;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 ;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

複合治療

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具有靶向化、高效化、微觀化的特點。

靶向化:機體受損病變的組織會持續釋放出某些特定的細胞因子,稱為趨化因子。距離受損組織較遠的區域,趨化因子的濃度較低,與鄰近受損組織的高濃度形成了濃度梯度。在濃度梯度的引導下,輸入患者體內的多能細胞能夠逐漸的向病變區域靠攏、匯集,使病變組織周圍形成相對高濃度的多能細胞群體,對病變局部發揮充分的神經細胞修復作用。

高效化:實驗證明,相比較人體普通的修復過程,輸入神經生長因子後組織修復速度要快上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使人體受損的組織在短時間內即得到快速的恢復。

微觀化:神經靶向修復療法的治療過程發生在分子水平,以細胞為單位對病變區域產生治療作用。整個治療過程只需依靠輸液和注射來完成,無創、無痛,更無需承擔開刀動手術的負擔和風險。

腦癱康復訓練

1、運動康復訓練法

1)翻身訓練。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鏇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轉。

2)爬行訓練。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股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幹與大腿成90度。 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導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進。

痙攣型腦癱痙攣型腦癱

3)坐位訓練。使患兒端坐在靠背椅上,雙腿用布墊分開, 胸前放小桌以便於患兒雙手活動。對於因痙攣而坐位困難者,訓練人員坐在患兒前方,握住其前臂,雙腿輕壓在患兒雙膝上,使患兒下肢分開並伸直,抬頭直腰,保持坐位。

4)站立訓練。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臥時,四指握住其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其足向小腿方向背屈,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5)步行訓練。使患兒手扶平行槓,訓練人員固定其一隻腳,誘導其另一條腿屈膝,抬腳,再足跟、腳掌順序著地。給足下垂的患兒配戴下肢矯形器,並用步行器練習步行。

6)上下台階訓練。人員由後方以手扶患兒髖部和肩,協助其練習上下台階。指導患兒單手扶持階梯扶手上下台階。

7)頭部訓練。小兒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訓練者將其緩慢自仰臥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導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2、言語訓練

1)呼吸訓練和構音器官的運動訓練:訓練患兒唇的展開、閉合、前突、後縮等運動;舌的訓練:訓練舌的前伸、後縮、上舉和側方運動等。

2)發音訓練:先發元音,如 [a]、[u]。然後發輔音,由雙唇音開始如[b]、[p]、[m]等。

3)克服鼻音化的訓練:可採用引導氣流通過口腔的方法,如吹蠟燭、喇叭、吹桌球等。

4)韻律訓練:可用電子琴等樂器讓患兒隨音的變化訓練音調和音量。

5)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訓練:可通過為患兒設計交流圖版和詞語板(圖),促進其交流。使其能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如謝謝、拜拜等。

特色療法

腦細胞免疫再生腦癱康復療法:

該療法對治療部位進行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刺激和生物化學效應,能快速修復和再生受損神經,可在患者體內釋放出巨大的生物能量和強烈的刺激信息,通過經絡神經傳入大腦皮層,形成一個優勢興奮灶,產生良性誘導,對引起疾病的病理興奮灶起到不同程度的修復和激活作用,提高患者腦神經元調節自律性,修復和再生受損的神經元及大腦細胞,促進大腦二次發育,恢復高級神經功能,重建神經網路,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GF)和神經保護因子(npf),從而抑制神經變性或促進神經再生;利用立體定向介入技術將神經細胞激活及修復,改善腦組織功能障礙,通過這種良好的雙向調節功能,有效地解除痙攣降低肌張力,矯正畸形,恢復持重力線,改善和消除因早產、難產、窒息、以及腦損傷後遺症引起的雙腿交叉、足尖著地,馬蹄足、足外翻、膝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腕下垂、拇內收、手指屈曲、語言多動、流涎、智力低下等腦癱症狀。臨床表明,經該系統治療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患者都可實現生活自理,接受該療法治療的患兒97%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深受廣大患兒家長的認可。

腦細胞滲透療法:

細胞滲透修復療法是細胞生物療法,採用骨髓造血幹細胞,通過專業的技術進行細胞分離、提取、純化,讓具有高純度、高活性、高濃度的細胞作為臨床治療;通過高端介入技術將細胞輸入病灶,使得細胞在最短的時間內起到最佳的治療作用。“細胞滲透修復療法”的治療原理是根據細胞是多能細胞,終身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被誘導分化為各種類型的成熟神經細胞。它是神經系統形成和發育的源泉,主要功能是作為一種後備儲備,參與神經系統損傷的修復或正常神經細胞凋亡的更新。通過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使受損神經組織的結構重建、相應生理功能得到恢復,所以患有小兒腦癱臨床治療效果是明確的、理想的。

腦癱預防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婦要積極進行早期產前檢查,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2)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不能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

(3)預防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觸貓、狗等;

(4)避免與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

2、胎兒出生時,即分娩過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預防早產、難產。醫護人員應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的各項處理。

3、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

4、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儘早終止妊娠。

腦癱護理

室內環境

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度適宜。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證小兒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衛生。

注意安全

小兒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衛生

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腦癱日常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

飲食護理

在給小兒腦癱患者餵食時腦癱患兒的姿勢是頭部後仰,那么全身肌肉肌張力升高、痙攣,姿勢不對稱。這樣,吞咽動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

小兒腦癱患者在母親的懷裡處於半臥位,患兒的頭部擱在母親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親的前臂承托,患兒的雙手被放在身體的前面,整個身體姿勢顯得相對對稱,這樣患兒全身的肌張力可相對正常些,餵食也就比較容易進行。

如果小兒腦癱患者已具有一定的頭部控制能力和軀幹直立能力,母親可以讓患兒坐在自己的一條大腿上,患兒的膝關節屈曲並擱在母親的另一條大腿上。

為了使患兒的膝關節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親的一隻腳下可墊置1~2塊木板。母親的一隻手可以根據需要扶助患兒的肩部或者髖部。這樣的姿勢既有利於餵食,又有利於正確姿勢的發育。

皮膚護理

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日常生活護理:指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正確護理患兒。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心理護理

(1)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定專人進行護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2)護理人員可採用交談、問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患兒及其親屬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根據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多與患兒交流溝通,鼓勵患兒多與他人交往,不要理會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誤解及歧視,消除恐懼心理,鍛鍊社交能力,教育患兒通過鍛鍊照樣可以自食其力,長大後要做一個身殘志堅的人。

(4)指導家長幫助患兒克服依賴心理,不要什麼事都替患兒去做,能自己做的儘量讓患兒自己去做,培養其獨立意識,使其生活能夠自理,減輕家長負擔。

(5)與患兒交流要耐心、細心、語調輕柔、語速放慢、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及耐心、充分地傾聽,儘量解答患兒提出的問題。

(6)多安慰和鼓勵患兒,少批評,患兒有了某些進步,護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7)協助家長正確地教育和引導患兒,儘量克服心理障礙,使患兒的身心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8) 指導家長多與患兒交流、溝通,告訴家長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乃至終生的過程,光靠訓練人員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幫助在腦癱患兒的康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認知功能差的患兒一定要指導家長配合訓練人員在業餘時間對患兒進行教育和訓練,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腦癱肌張力測定方法

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是由於大腦損傷後肌肉不協調收縮所引起,因此,一般不宜作肌力測定。而採用肌張力的測定。通過肌張力測定可以了解肌肉不協調收縮的失控程度。

測定方法如下:

(1) 抱

通過抱起嬰兒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兒肌張力的情況。肌張力低下的患兒,抱起時會感到困難,有下沉的感覺,患兒易從測試者手中滑下。而痙攣的嬰兒,抱起時會有強直感和抵抗感。

(2)姿勢觀察

超過3個月的正常嬰兒,如把他放置於仰臥位,他會自然躺著,並不斷地對抗重力進行運動,自如地保持一定體位和姿勢。而肌張力低下的軟癱患兒,如被放置於仰臥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動運動。肌張力亢進的痙攣患兒,若被放置於仰臥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肌張力越高,主動運動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強烈,姿勢異常越嚴重。

(3) 觸摸

測試者可以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的肌肉(上肢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下肢的腓腸肌、股四頭肌),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若肌張力正常,觸摸時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的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

(4)被動運動

測試者對肢體作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低下,則會感到沉重,無抵抗力,肢體無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張力高,測試者則會感到明顯的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肌張力正常的肢體在作被動運動時,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協同,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測試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張力的肢體那樣沉重,也不像高肌脹力肢體那樣有很大的抵抗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