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

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

《這樣預防最有效傳染病防治手冊: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講述了: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鏇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

《這樣預防最有效傳染病防治手冊: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講述了: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鏇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這四種傳染病雖被納入乙類,但可直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傳染病基本知識

一、傳染病的定義和特徵

二、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三、法定傳染病及其分類

四、傳染病的臨床特徵

五、傳染病的診斷和治療

六、傳染病的流行及防禦

七、近年全球10大疫情

第二章 甲型H1N1流感

一、甲型H1N1流感是怎樣的傳染病?

二、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

三、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特點

四、甲型H1N1流感的臨床表現

五、甲型H1N1流感怎樣診斷?

六、甲型HIN1流感怎樣治療?

七、甲型H1N1流感怎樣預防?

八、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世界性傳播

九、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尚無預防疫苗

十、吃豬肉能否傳染甲型H1N1流感?

十一、暫無證據顯示戴口罩能預防甲型H1N1流感

十二、防控甲型H1N1流感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注意事項

十三、出、回國人員如何加強預防甲型H1N1流感

第三章 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的傳播渠道

二、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徵

三、手足口病疫

四、手足口病的治療

五、對手足口病人的護理對策

六、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

第四章 禽流感

一、什麼是禽流感

二、禽流感的症狀與潛伏期

三、人感染禽流感的機率很小

四、禽流感疫情

五、禽流感的治療

六、禽流感的預防

七、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和普通流感的對比

第五章 非典

一、非典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二、非典的臨床表現

三、非典的流行特徵

四、非典的治療方案

五、預防非典的衛生習慣

六、非典恢復期患者的心理障礙及干預措施

第六章 口蹄疫

一、什麼是口蹄疫

二、動物的“口蹄疫”會傳染給人類嗎?

三、消費者怎樣買到健康安全的豬肉?

四、已注射疫苗的豬,豬肉可以食用嗎?

五、口蹄疫與手足口病的區別

第七章 其他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一、流行性感冒

二、病毒性肝炎

三、細菌性痢疾

四、麻疹

五、水痘

六、流行性腮腺炎

七、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八、炭疽

第八章 傳染病防治小常識

一、傳染病是否很可怕

二、什麼情況下要洗手,怎樣正確洗手

三、怎樣戴口罩才科學

四、什麼是免疫,什麼是終身免疫

五、什麼是計畫免疫,兒童需要接種哪些疫苗

六、哪些情況下不宜打預防針

七、如何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八、居家消毒有哪幾種方法

九、消毒劑按其消毒效果可分為幾類

附錄一: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

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附錄三: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附錄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一、傳染病的定義和特徵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

傳染病有以下基本特徵:

1.有病原體: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茨體、細菌、真菌、螺鏇體、原蟲等。

2.有傳染性: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狀態等有關。

3.有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病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

①散發: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散在發生;

②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

③大流行:指某種傳染病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

④暴發:指某一局部地區或單位,在短期內突然出現眾多的同一種疾病的病人。

4.有地方性: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其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於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發生,如蟲媒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5.有季節性: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有季節性升高。這與溫度、濕度的改變有關。

6.有免疫性: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不同的傳染病,病後免疫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感染,可分為以下幾種感染現象。

(1)再感染:同一傳染病在完全痊癒後,經過一定時間後,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

(2)重複感染:某種疾病在發病中,被同一種病原體再度侵襲而受染。血吸病、絲蟲病、瘧疾最為常見。

(3)復發:發病過程已轉入恢復期或接近痊癒,而該病原體再度出現並繁殖,原症狀再度出現。傷寒最為常見。

(4)再燃:臨床症狀已緩解,但體溫尚未正常而又復上升、症狀略見加重者。見於傷寒。

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由於生物性的致病原於人體外可存活的時間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各有不同,這些都影響了一個感染症如何傳染的過程。為了生存和繁衍,這類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通過呼吸的路徑,某些細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層的型態變化,刺激神經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噴嚏等症狀,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則是引起消化系統異常,像是腹瀉或嘔吐,並隨著排出物散布在各處。通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1.空氣傳染

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2.飛沫傳染

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的液滴,病原附著其上,隨空氣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球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結核、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等。由於飛沫質、量均小,難以承載較重的病原,因此寄生蟲感染幾乎不由此途徑傳染其他個體。

3.糞口傳染

常見於開發中國家衛生系統尚未健全、教育倡導不周的情況下。未處理的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痹、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T.gondii)。於已開發國家也可能發生。有時,某些生物因體表組織構造不足以保護個體,可能因接觸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群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4.接觸傳染

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通過共享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場所。例如:真菌感染的腳氣、細菌感染的膿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況特殊,通常是健康個體接觸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傳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因此屬於接觸傳染的一種。因愛滋病在世界流行狀況甚為嚴重,醫學中有時會獨立探討。性傳染疾病通常主要感染原為細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觸生殖器的黏膜組織、精液、陰道分泌物或直腸所攜帶之病原,傳遞至性伴侶導致感染。若這些部位存有傷口,則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帶至全身各處。

5.垂直傳染

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0”表示“在子宮”的一種傳染形式,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為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細菌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的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後兩種路徑也都屬於垂直感染的範疇。

6.血液傳染

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是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於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享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愛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氣傳播)。

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細菌性痢疾,A型肝炎等 (水、飲食傳播)。

血液傳染病:B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生物媒介等傳播)。

體表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接觸傳播)。

三、法定傳染病及其分類

由於已知傳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對人類造成重度傷害,或是可能引發大流行,許多國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權力,協助醫療體系嚴密監控這類疾病的發生及後續發展,避免疫情擴大。這些傳染病特稱為法定傳染病。在相關法律下,通常醫師有義務依照疾病分級,在指定的時間內或以規範的流程向衛生主管機關進行通報。

《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傳染病的危害程度和應採取的監督、監測、管理措施,參照國際上統一分類標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全國發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嚴重的38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並根據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1.甲類傳染病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對此類傳染病發生後報告疫情的時限,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強制執行。

2.乙類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鏇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這四種傳染病雖被納入乙類,但可直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3.丙類傳染病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2008年5月2日,衛生部已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

書摘與插圖

甲型H1N1流感預防手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