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帥

畲族人民普遍信仰田元帥,常將其畫像或香位立於廳堂供奉。每遇節日或田元帥誕辰日(六月十一日)都焚香敬奉。田元帥也是戲樂的祖師爺,戲班也借著他神聖的權威來管教“子弟腳”(童伶)。在粵東,不但被正字戲、潮劇、紙影戲尊為戲神,而且民間鄉社的英歌舞和關戲童也一樣祀奉它。以前在潮州市有一座田元帥廟,農曆六月廿四日是其誕辰,必演影戲隆重祭拜。各潮劇班社都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供具的戲箱,稱為“老爺籠”。每到一處演出,裝台完畢,便將牌位懸掛在底幕背面的正中處,香火日夜不斷。

民俗

“田元帥”是福建和粵東講閩語地區民間戲劇、樂舞所共同崇奉的保護神。在粵東,不但被正字戲、潮劇、紙影戲尊為戲神,而且民間鄉社的英歌舞和關戲童也一樣祀奉它。以前在潮州市有一座田元帥廟,農曆六月廿四日是其誕辰,必演影戲隆重祭拜。各潮劇班社都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供具的戲箱,稱為“老爺籠”。每到一處演出,裝台完畢,便將牌位懸掛在底幕背面的正中處,香火日夜不斷。還有專司祀奉的“香公”,由一名演公末角色的二等老生擔任。開台吉祥戲“四出連”(又稱五福連)中的“淨棚”,就是由香公司演。

田元帥也是戲樂的祖師爺,戲班也借著他神聖的權威來管教“子弟腳”(童伶)。有句行話說:“老爺姓雷,戲仔著捶。”“著捶”即必須嚴厲打罵管教。以前童伶入班,必先在戲神牌位前舉行授教儀式。童伶學藝過程倘有犯規或失誤,常被罰到戲神前長跪悔罪。

傳說

相傳,田都元帥是唐代人,俗名雷海青,擅長音律,善歌舞,被召入宮中當樂師。由於才華出眾,唐玄宗李隆基令他管理宮中的樂工、歌舞女。安史之亂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出京逃難,雷海青被叛軍擒獲。有一日,叛將安祿山在宮中擺宴,要雷海青獻藝助興。威逼之下,雷海青奏了一曲哀樂,奏畢,擲樂器於地痛罵叛賊。安祿山大怒,令兵士把雷海青肢解示眾。雷海青死後,忠魂不散,一路追隨李隆基逃難。每逢叛軍追至,他都在空中顯靈護駕,煽風點火大敗叛軍。一次,其“雷”字大旗,上部被雲遮住,雨頭不顯,只見田字,這就是民間稱之為“田都元帥”的來由。

李隆基避難回京後,感念雷海青忠誠,追封他為梨園總管,梨園弟子尊他為會樂天尊、歌舞菩薩、田都元帥,建廟祀奉。雷海青忠心不二的精神也感動了上天,玉皇大帝敕封他為風火大元帥,助張天師驅疫鬼、除疫患。因此,田都元帥又從梨園弟子信奉的戲神,演化為驅鬼禦寇、保境安民,並能為兒童除病消災的神祇了。

奉祀神祇

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府

田元帥田元帥

台灣小埤普庵寺於1999年建造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府神龕坐落於台南縣麻豆鎮小埤里10-2號,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府田都元帥(獅爺公)自古靈驗,在至今約一百三十餘年前,創立麻豆堡內第一陣武陣,在過渡之百餘年內,田都元帥都無固定住所,每年農曆四月初九再由爐主會產生之爐主,輪流供奉,除廟會慶典外,很少嶄露頭角,有感於此,田都元帥特在民國八十八年歲次乙卯年四月八日降駕指示,建造神龕一座,以接受信徒萬代香菸。並在同年六月初二日卯時動土興建同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午時入火安座大吉,過程中充份顯示田都元帥神佑萬民的決心,也表現出信徒的共同心愿,就是保存先祖遺留之傳統文化,以及早日完成會館,永久供奉這尊「紅面金獅」。

田都元帥廟

田元帥田元帥

福州主城區有一條鼓西路,元帥廟因位於早已拆毀的鼓樓的西面而得名。這條路上有一支路名肅威路,這是一條“將軍路”,為紀念民國11年出任福建省長的“肅威將軍”薩鎮冰而命名,很現代;無獨有偶,不遠處還有一條元帥路,取名卻很古代。據清《榕城考古略》載,這裡原是福州的一條內河,“其南河墘,俗稱虎婆宮河墘,亦曰元帥廟河墘”,河墘者,福州俗語也,指緊靠河沿,可知填河改路後始有其名。

元帥廟供奉三田都元帥。《福建壇廟志》載,該廟始建於唐代(具體年間失考),為福建最早的田都元帥廟之一,被四方信眾尊為祖廟。據明代《八閩通志》、《閩都記》、清代《榕城考古略》等方誌史料記載,福州元帥廟始建於元代,歷稱元壇祠、玄壇祠,清中期後改稱為元帥廟,一直延續至今。古元帥廟原為仿宋宮廟建築,廟占地0.75畝,深33.5米,寬13.5米,四面為風火高牆,門樓式廟門,中為大門,左右配側門,正面大門上鑲“祖殿元帥廟”匾額。廟為兩進,前進為戲台,戲台兩側為譙樓,後進為正殿,供祀主神戲神田元帥和諸配祀神。前後進中有一天井,其右側有一株已列入福州市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樹齡約七八百年的大榕樹。戲台、主殿都有斗拱藻井,構造精巧,裝飾華美。廟裡匾聯遍布,流金溢彩,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因歷史悠久,又位於省會中心城市,分爐眾多,影響遍及福州十邑和台灣等地,被尊稱為“省城祖殿元帥廟”。

元帥廟地理位置獨特,舊處古棗園裡,毗鄰三坊七巷,門前原有一條南北走向通達閩江的內河,水陸運輸對接方便,河兩岸通稱“元帥廟河沿”,附近的雙拋橋有兩個碼頭和木材市場,是福州城木材運輸和加工的集散地之一。1975年,河道被填平為路,因廟取名,才改稱為元帥路。過去這裡經濟發達,商賈雲集,人文薈萃,宮廟常演社戲。元帥廟作為供祀戲神田元帥的祖廟,長期以來是福州地區戲曲、音樂的活動中心和戲班藝人的聚散地,對福州地方戲劇的發展影響很大。

坑口宮

田元帥田元帥

坑口宮在南安市羅東鎮坑口村前的小溪邊,始建於晚唐,坑口宮祀田都元帥雷海青。現存殿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大門匾書“坑口宮”。殿內靠山牆築一三屜神龕,中間神帳橫眉標“田都元帥府”,左右陪祀金雞玉犬。

相公宮為平屋三開間,占地約300平方米,正殿奉泥塑田都元帥神像,頭戴插滿金花的學士紗帽,衣著紅色蟒服,兩側分立侍神,左為金雞,右為玉犬。正殿石柱刻聯:“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學士醉青春。”此聯與梨園戲神座對聯“十八年前開口笑,醉倒金階玉女扶”之句相映照。拜亭刻聯:“坑口化身參元相,宋代封位列三公。”

宮對面50多米處有一古墓,碑刻“相公墓”三字,系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所立。據傳為雷海青葬處。其墓現由南安市文管部門立碑保護。

三十三天九天風火院

三十三天九天風火院中,三十三天又稱忉利天,取自梵文Trayastrimśa的音譯,是佛教宇宙觀用語。根據佛教理論,忉利天處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四面各有八天,總共三十三天。《無礙解道義注》中說:“三十三個人投生到那裡,為三十三天。或只因為那些諸天而稱為三十三天。他們也是有依山而住者,有依虛空而住者,如是次第到達輪九天風火院內景圍山。亞馬等天也一樣。在一個天世間中,是不存在有諸天次第不到達輪圍山的。”依據《正法念處經》,三十三天諸天國的名稱分別為: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頂天,4、喜見城天,5、缽私他天,6、俱咤天,7、雜殿天,8、歡喜園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離險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軟天,18、雜莊嚴天,19、如意天,20、微細行天,21、歌音樂天,22、威德輪天,23、日行天,24、閻摩那娑羅天,25、連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眾分天,29、曼陀羅天,30、上行天,31、威德顏天,32、威德焰輪光天,33、清淨天。三田都元帥據稱乃玉皇三太子,謂之“九天風火院忠烈大元”,敕封為人間戲神,主管梨園歌舞,而“九天風火院”正是田都大元帥的宅府,亦有一說稱乃雷海青的姓生髮而來,亦有說他是天上的雷神,所以潮劇戲神的牌位上均寫著“玉封九天風火院都元帥神位”。

其殿中擺放供奉神尊分為三列,第一列從左至右依次是照天君,趙天君,裴真人,第二列從左至右依次是呂宗師,三田都元帥(分別是田師帥,李真君,鄭元君),老佛,第三列從左至右依次是朱主公,白公主,斗母元君,劉公主共12尊神像。

瑞雲祖廟

田元帥田元帥

瑞雲祖廟是全國戲曲行業信仰田公元帥最有影響力的祖廟,瑞雲祖廟坐落於莆田古城北門外辰門兜頭亭,現隸屬於荔城區拱辰街道辦拱辰居委會。祖廟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廟內的《志德碑》記載了莆仙戲史以及藝人生活,十分珍貴。

廟前廣場上有初建於明朝,經清代、民國重修,一九八三年改建的戲台一座,由原來的露天土台改為立柱木棚,再建成磚木結構的大棚戲台,現改為二層新型戲台:上層屋頂結構,保持其舊貌;下層擴建台面,成為適應現代需要的大戲棚。上層有楹聯“四時歌舞新人物,萬古乾坤大戲場”,系清末進士張琴親筆所書;下層橫匾“靜觀”二字為民國時之國府主席林森題寫。還有其他的匾額和楹聯。凡莆仙戲班,每逢新戲出棚,必來祖廟的戲台上開場義演,預示著日後戲路順風,演出成功。此舉相沿成習,從不廢除。20世紀80年代鄉人擴建戲台時,巧妙地把清代原構的戲台整體抬高,瑞雲祖廟的戲台堪稱莆田第一戲台。

每年四月初九和八月廿三為田公元帥的誕辰和忌日。這裡慶典隆重,有香、花、燈、燭、果盒、茶、酒、面、飯、五果六齋、五牲十禮、大銀、貢銀、鞭炮等供品進謁;有“師公”設壇做醮;有木偶戲開場;有莆仙各戲班獻演,有的還有文武棚,甚至三條拖等。此種情況有的竟會達到一個多月。

元帥寶誥

都元帥寶誥志心皈命禮

樂延三部 喬挺十蓮 點音律而紅梅破綻演法曲而彩鳳翺翔 寓三昧於遊戲 攝伏魔精 回七皈以療屙 祛除災役 玉律金科司法錄 兩儀八卦布令旗 奉使巡行 玉皇殿前膺寵命 秉權賞罰 紫霞宮裡贊立功 貫正氣於雲霄回元精於翼宿 佛號歌舞菩薩 道稱會樂天尊 掌管百萬兒郎 斗中和合聖眾 大悲大願 化俊化英 九天糾察使 提點昭烈侯 風火院三田都元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