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血崩病

產後血崩病,中醫病名。指產婦分娩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者。又稱為“產後暴崩”,“產後崩中”。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昏厥欲脫,神志危機產婦的生命,故為急危重症之一。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出血。

名詞解釋

指產婦分娩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者

歷史沿革

本病始見於《諸病源候論》。該書“卷之四十四”云:“產傷於經血,其後虛損未平復,或勞役損動,而血暴崩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基本相當於兩醫學的產後出血,它與產後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凝血功能障礙有關,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虛脫,甚至危及產婦的生命,故為產後危急重症之一。如系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宮內,或軟產道損傷所引起的產後陰道大量出血時,應及時手術止血。

病因

本病常由氣虛、血瘀和產傷所致。

病機

本病主要機制有氣虛血失統攝;瘀血留滯,新血不得歸經;或產傷損傷脈絡。

1.氣虛 產婦素體虛弱,或因產程過長,疲勞過度,損傷元氣,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則致血崩。

2.血瘀 產時血室正開,寒邪乘虛而入,余血濁液為寒邪凝滯,或情志不遂,氣血瘀滯,瘀阻沖任,新血不得歸經,而致崩下不止。

3.產傷 產時助產不當,或產力過強,產程進展過快,或胎兒過大,以致產道損傷,胞脈胞絡破損,遂使流血不止,而致血崩。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病史素體虛弱,或為多胎、巨大胎兒,或產程進展過快,或滯產、難產,產時感受寒邪。

2.症狀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特別是產後24 h內出血量達到500 ml以上。

3.檢查

(1)產科檢查:胎盤、胎膜有無缺損;軟產道有無損傷;子宮收縮不良,軟而大,或硬而疼痛,按之益甚。

(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以及血小板計數、凝血因子檢測等有關凝血功能的檢查。

(3)B型超聲檢查:有助了解胎盤、胎膜部分殘留的情況。

二、病證鑑別

產後血崩當與產後敗血相鑑別。產後血大來,當審血之紅紫,視形色之虛實。如血紫有塊,乃當去之敗血,止留反作痛,不可論崩。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辨證時應注意本病主要是指產後7日內的陰道大量出血,並以產後24 h內出血為主要特點,以區別於產後惡露不絕。

二、治療原則

治療時按虛實辨證論治,氣虛者補氣固沖,攝血止崩;血瘀者益氣養血,生肌固經;產傷者益氣養血,生肌固經;危重者應予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證治分類

1、氣虛型

主證: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血色鮮紅,頭暈目花,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肢冷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虛數。

治法:補氣固沖,攝血止崩。

代表方: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去黃連,加地榆炭、烏賊骨。

常用中藥:黃芪、白朮、陳皮、人參、炙甘草、升麻、當歸、熟地黃、麥冬、川芎、白芷、黃連、黑芥穗

變證:若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脈微細欲絕者,為氣隨血脫,宜補氣固脫,方用獨參湯。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者,宜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

2、血瘀型

證候: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下血,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下後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血歸經。

代表方:化瘀止崩湯(《中醫婦科學》)。

常用中藥:炒蒲黃、五靈脂、益母草、南沙參、當歸、川芎、三七粉

3、產傷型

主證: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下血,血色鮮紅,持續不止,軟產道有裂傷,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血,生肌固經。

代表方:牡蠣散(《證治準繩》)。

常用中藥:煅牡蠣、川芎、熟地黃、茯苓、龍骨、續斷、當歸、炒艾葉、人參、五味子、地榆、甘草

變證:若軟產道裂傷,應及時縫合止血,繼以中藥調治。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主穴:足三里、氣海、關元、三陰交。

配穴:胸悶嘔吐者,加內關;心悸者,加神門;血瘀加中極。

操作:根據虛補、實瀉原則操作。虛證者亦可採用灸法治療。

轉歸預後

及時採取適當的治療並注意調護,則預後可。

預防調護

產婦分娩過程中應注意保暖,免受風寒,使產婦保持安定情緒,避免過度情緒刺激。

文獻摘要

《廣嗣五種備要·下卷》:產後血水大來,須看顏色之紅紫,形氣之虛實。如形色多紫.乃當去之敗血,勿以崩論。若紅而色鮮,乃是驚傷心而不能主血,怒傷肝而不能藏血,勞傷脾而不能攝血,當以崩治。法宜先服生化湯數帖,則行中有補,血自生旺矣。至若形脫氣促,或汗出不止,宜服倍參生化以益氣,斯陽生則陰長而血乃生旺,非棕炭等止血藥可治也。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產後陰血已亡,更患崩證,則是血脫氣陷,其病非輕,當峻補之,宜用十全大補湯加阿膠、升麻、續斷、棗仁、山萸、炮姜炭,以升補其脫陷可也。若因暴怒傷肝血妄行者,宜逍遙散加黑梔、生地、白茅根以清之。若因內有停瘀者,必多小腹脹痛,當用佛手散、失笑散,以補而逐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