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瓶

生態瓶

生態瓶就是把一些小動物、植物(提供氧氣)放入一個玻璃瓶中,自給自足,短時間內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這就是生態瓶 。生態瓶目前的市場比較大價格在幾十往上。

基本信息

簡介

生態瓶生態瓶

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在科學教學活動中,生態瓶是一種有趣、充滿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飼養、觀賞生態瓶中的魚和其他各種水生生物,這種飼養和觀賞可以增長知識,促進探究,增進理解,並帶來美的享受。

科學原理

生態瓶生態瓶 能量金字塔 食物鏈

美國太空總署火箭推進實驗室里進階生命支持計畫的科學家漢生,發現細小的鹽水蝦、藻及蝸牛可以在一封閉之系統內生存一段很長的時間。

水草光合作用下增長藻類;小蝦吃藻類得以維生;消化菌將蝦子的排泄物分解成為水草的養分。這三種生物體在這封閉的系統內形成一共生自足的“微型世界”。

生態瓶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就像地球一樣。

生態瓶由透明的玻璃球體組成,內有小蝦、藻類、細菌、經過濾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氣 (Gorgonia 是無生命的樹枝狀物質)。 

生態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約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氣,能量來源同樣是陽光,當然還有生命:蝦、藻及細菌。

生態瓶內進行的生態循環代表著簡化了的地球生態循環。

光線及水中的二氧化碳讓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它們會使用水中的無機營養物,藻類因此是系統中之生產者;小蝦呼吸用去氧氣,放出二氧化碳,並以藻類及細菌為食物,排出廢物,故此小蝦是消費者;細菌則把小蝦之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供藻類使用,所以細菌成為分解者。

Gorgonia 及小石為微生物提供藏身處,免被小蝦所吃,也為細菌提供生長地方,讓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之廢物。

因此,生態瓶內的食物及氣體皆可以不斷的循環使用。

生態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氣體,唯一可進入系統的是光線,整個系統也是靠光線作能量推動的。

材料用具

生態瓶生態瓶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沙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一般,所需要的動植物,能夠在花鳥市場或類似的海洋館買到,不會很貴。

對於顏色及品種方面的要求可以諮詢售貨員,切記不可放大型的魚類,因為會比較消耗氧氣,導致生態瓶無法維持較長時間。

製作方法

步驟一

生態瓶生態瓶

“準備一隻透明的塑膠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瓶子來源一般有兩種:一是取自垃圾場、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飲料留下的。不管那種情況,第一次使用時,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去污劑來洗滌(孩子往往容易用這些東西來洗)。因為用這些化學物品洗滌後,塑膠瓶上會有肥皂等殘留物,它們將對水生生物的生存會帶來危害。建議用熱水洗滌,必要時可加一些小蘇打

有條件的還可以在瓶子底部放置一個過濾器。當然:也可以不用過濾器,但如果不用過濾器的話,瓶子中的水會因為細菌的繁殖而很快變渾濁,這樣,就不得不頻繁地更換瓶子中的水。

步驟二

“在瓶底裝入一層水底的淤泥,並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無法獲取的,即使是在農村地區,讓孩子課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行為。而且根據實驗結果,淤泥對生態瓶水質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個生態瓶變得十分髒亂,而髒亂的生態瓶很多水生動植物是無法生存的。

建議取一些粗沙或細石,放在一個大濾網上,然後用自來水沖洗,除去其中的塵土和髒物質,然後鋪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為那些靠吃死爛植物和動物排泄物為生的細菌提供一個寄宿的場所。

無法獲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來替代。製作隔夜水,至少要將自來水事先靜置24小時,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使其中的含氯化學物質分解除去。大多數水生物都對含氯的物質很敏感,接觸到這些物質後容易死亡。

在生態瓶里灌好水後,最後用膠帶在生態瓶外面標出水面的精確位置。因為當瓶中的水不斷蒸發後,水中礦物質的濃度會變得越來越高,為了維持一個平衡的環境,就需要補充水分以維持瓶中的水量。當然,再補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驟三

生態瓶生態瓶

“在瓶子裡'種'上幾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態瓶中的植物一般為藻類,它們沒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應該先將水加到位,然後再放植物,從而避免加水時把植物衝起來。

加滿水、種上水草的生態瓶一般要等待一天兩天的時間,讓水中的一些渾濁物沉澱下來,再開始放進水生動物。

步驟四

“把田螺、小魚、小蝦、小泥鰍等放進去。”

很多學生會發現魚剛剛放進生態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態瓶的水質很好,魚為什麼這么容易死去呢?

其實是魚不能適應新的環境造成的,大多數魚都對水溫的突然變化十分敏感,魚被突然換到不同水溫的水中後,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將魚放進生態瓶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在原來魚所在的水缸中放進一個塑膠袋,將魚轉移到這個塑膠袋中,然後連水連魚一起轉移到生態瓶中,約1.5小時後,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魚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學生會問老師,一個生態瓶中到底放幾條魚好呢?生態瓶中放養的魚的數量和生態瓶中水的體積及魚在水中可獲取的氧氣量直接相關。如果養的是金魚,則每4升水放兩到三條成年金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判別生態瓶中魚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魚浮在水面不斷“喘氣”,如果有這個現象發生,則表明水中沒有足夠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質出問題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魚太多了。

田螺、小魚、小蝦,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很難獲得,可以用水蝸牛來替代。一般一個20升的瓶子中放一兩隻水蝸牛就可以了。水蝸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就會發現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膠質狀的卵,兩周內就會觀察到卵開始孵化成小蝸牛。水蝸牛主要以綠藻為食,綠藻就是生長在瓶壁上的那層綠色的薄膜狀物質。注意,生態瓶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和綠藻的生長速度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瓶中,每天綠藻增加的量應該與水蝸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有了這個生態瓶後,可以每周一次,組織學生根據他們的觀察記錄進行討論,讓他們對所觀察到的變化的原因進行猜測,或預測一下這個水生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整個活動的持續時間至少在兩周以上。

實驗原理

生態瓶生態瓶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改變觀察

學生設計製作生態瓶學生設計製作生態瓶

生態瓶中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起生態群落的變化。減少水量、增加動物的數量會使魚兒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增加。

在類似“生態瓶”的生態系統中,生存競爭是指同種或異種生物個體相互競爭,來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自然現象。它包括種內競爭(同種個體間的競爭)、種間競爭(異種個體間的競爭)和生物個體與生態環境的鬥爭。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競爭的重要原因。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繁殖的傾向,而地球上的事物和生存空間有限,所以必然導致競爭。由於同種個體對事物和空間的需求最相似,所以種內競爭往往比種間競爭強烈。生存競爭的結果是適者生存,弱者淘汰。適應環境的生物不僅能獲得生存機會,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能更好地繁殖後代。生存競爭學說是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活空間裡的各種事物,構成了相生共存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生態瓶中的生態系統都可能會失去平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