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工學探索

《生態水工學探索》,作者董哲仁,2007年3月由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本書闡述了水利工程對於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效應以及進行河流生態補償的理念和工程技術途徑,提出了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

基本信息

作 者:董哲仁
出 版 社: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3-1
版 次:1頁 數:284字 數:450000 印刷時間:2007-3-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508443805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發表的40篇文章。圍繞大壩和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問題,闡述了水利工程對於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效應以及進行河流生態補償的理念和工程技術途徑,提出了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本書內容分為6篇,包括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及其補償,河流生態修復規劃方法,河流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河流健康及評估,受損水體的生態修復技術等。
本書既可供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相關專業的規劃、設計、管理、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也可供相關院校的師生教學參考。

作者簡介

董哲仁,滿族,工學博士。1943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水夥伴(GWP)中國委員會主席,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水工結構分析和生態水工學。著有《鋼筋混凝土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原理與套用》、《鋼襯鋼筋混凝土壓力管道設計與非線性分析》、《水工結構分析論文集》和《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等5部,主編《當代水利科技前沿》、《萊茵河——治理保護與國際合作》等10部,發表論文100餘篇。

目錄


前言
第1篇 生態水工學理論框架
探索生態水利工程學
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
水利工程經濟效益與生態功能綜合評價的矩陣方法
在發展與保護間尋找和諧平衡點——與葛里高利·托馬斯的對話
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的發展沿革與趨勢
第2篇 水利工程生態影響及其補償
保護和恢復河流形態多樣性
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
築壩河流的生態補償
水壩建設與生態保護
水庫多目標生態調度
怒江水電開發的生態影響
第3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方法
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
試論河流生態修復規劃的原則
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態修復
河流生態修復的尺度、格局和模型
中國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初探
河流保護的發展階段及思考
河流生態修復工程的評估準則
對河流生態修復的幾點認識
中國的河流生態修復進展
第4篇 河流生態修復工程技術
關於在堤防工程規範中增加生態技術內容的建議
河流生態修復的適應性管理方法
河流生態修復的技術和實踐
河流地貌多樣性的修複方法
生態型護岸工程的設計要點
重慶市苦溪河生態治理的實踐
美國基西米河生態恢復工程的啟示
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
第5篇 河流健康及其評估
河流健康的內涵
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健康河流
維護河流健康與流域一體化管理
河流健康評估的原則和方法
河流生態功能綜合評價的層次決策分析
國外河流健康的評估技術
第6篇 受損水體的生態修復技術
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亟待建立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管理體系
受損水體修復的生態工程研究與示範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