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香包

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繡工藝品。 甘谷香包共分為三大系列:人物、動物、花卉。 甘谷香包歷史上都以小巧玲瓏的微型香包為主,主要供人們特別是婦女兒童佩戴。

香包歷史

“香包”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民間文化,它以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特有的香味,典雅的魅力,成為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繡工藝品。香包從狹義講,是指裡面填充了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霍香、蒼朮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它形狀像包,填充物又有香包,故稱香包。從廣義講,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裝香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如刺繡鞋墊、肚兜、帽子、披肩、枕套、檯布、門帘、煙包等。
約3000年前,《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香包的描述。《禮記》云:“五彩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天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除菌爽神功效。戰國至秦、汗、普,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普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端午節,甘谷民間都有佩戴香包的傳統。按說,端午佩戴香包能驅穢避邪,特別是當香包與手鍊等一起佩戴時,還有防避毒蛇的作用。

香包風格

甘谷民間香包,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大膽吸收陝西、四川以及甘肅慶陽等地的香包製作藝術,博採眾長,補己之短,揚刺繡藝術之優勢,匯手工製作之精華,將甘谷特有的民俗風情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無聲的詩,懸掛的畫,民族的情”的“三位一體”的鄉土藝術風格。甘谷香包從大到小都有形神兼備、圖案誇張而不失真、古樸而不失雅趣的特點。近年來許多人文景觀、風士人情、甚至重大體育題材也用刺繡藝術反映到香包上。
甘谷香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把數字中的9、8、6等吉祥數字貫穿於香包的製作之中,這一香包不僅可以獨立成件,而且可以使多個香包相互組合,成為一件新的香包,看上去絲毫沒有拼湊之感,從而形成了一串串獨具特色的“香包鏈”。有一組“中華龍”香包,那九條龍,雖然大小基本相同,但製作的顏色、形狀各不相同,有的騰雲駕霧,有的虎視眈眈,有的仰望藍天,有的俯視大地……龍身彎曲別致,龍爪剛勁有力,整個香包龍形色雙兼,錯落別致,古樸典雅。目睹於此,炎黃子孫對中華龍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香包分類

甘谷香包共分為三大系列:人物、動物、花卉。人物類主要有八仙過海。動物類主要有十二生肖、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駿馬奔騰、松鶴延年等。花卉類主要有牡丹、山茶、石榴、月季、松、竹、梅、蘭,以及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香包中的人物,神態各異,動作逼真;動物香包,或飛或跑,動感強烈,美不勝收;花卉香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奼紫嫣紅。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香包,都體現了歌頌盛世,寓意吉祥,民眾喜聞樂見這一主題。
牆壁是甘谷香包藝術的主要表現領域,許多家庭將自己喜愛的香包懸掛在客廳的牆壁上,與書畫、陶瓷、木雕等工藝品相互點綴、融為一體,他們在觀賞中收藏,在收藏中觀賞,從而使家庭體現了21世紀人民追求精神文明的文化內涵,人們在閒暇之際便陶醉在古色古香的民間藝術世界之中。

發展現狀

甘谷香包歷史上都以小巧玲瓏的微型香包為主,主要供人們特別是婦女兒童佩戴。當前香包已經從個人佩戴向居室、大廳美化功能發展。因而,香包也走向了大型化,圖案越來越精美、形式越來越多樣。
歷史上甘谷香包以手工製作、家庭作坊為主,當前除保留手工製作的基本特點外,正在向規格化製作、商品化銷售轉變,並日益成為當地手工藝人致富的門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