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鳳梨病

甘蔗鳳梨病

種感染病菌後,切口的兩端開始變紅色,有鳳梨(風梨)的香味,故稱鳳梨病。甘蔗鳳梨病使下種的種莖受害不能發芽,造成發芽率低,出現缺苗而影響產量。鳳梨病主要為害甘蔗種莖,也為害宿根蔗頭和有傷口的蔗莖。

甘蔗鳳梨病甘蔗鳳梨病
甘蔗鳳梨病甘蔗鳳梨病

症狀

我國甘蔗產區普遍發生。蔗種染病切口兩端開始變紅,散有鳳梨(鳳梨)香味,後逐漸變並產生很多黑色的煤粉狀物或刺毛狀物,前者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後者是子囊殼,病菌從兩端切口向的中心迅速擴展,使蔗種的薄壁細胞遭到破壞,致種苗形成空腔,僅殘留似一束頭髮狀的維管束在其中。蔗株染病蔗葉凋萎,外皮皺縮變,嚴重的植株死亡

病原

Ceratocystis paradoxa (Dode) Moreau稱奇異長喙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es) V. Hohnel稱奇異根串珠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在培養基上子囊殼球形,無色至淺色,喙長而細,黑色,具光澤;子囊獷形至近棍棒表,內生8個單細胞橢圓形的子囊孢子。無性態產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前者短圓筒表或長方形,壁薄,初無色,後變褐色,內生。厚垣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壁厚,黃棕色至黑褐色,四周具刺狀突起,厚垣孢子排列成鏈狀,在較短的孢子梗上產生。它能抵抗不良的環境條件,且可在土壤中休眠4年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潛伏在帶病的組織里或落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便從寄主種苗的傷口處侵入,引致初侵染。菌絲在甘蔗髓部的薄壁組織里生長,後在切口處產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易萌發,借空氣、土壤及灌溉水、蔗刀、蠅類昆蟲等傳播,當年即可再侵染。種苗在窖藏時通過接觸傳染。秋植蔗下種後遇有高溫乾旱發病很輕,當遇有暴風雨或颱風後,發病率高達90%以上。春植甘蔗下種後,地溫低於19℃或遇有較長時間陰雨,發病重。此外,土壤粘重、板結,蔗田低洼積水、濕度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1)提倡選用無病的梢頭苗,萌發迅速發病輕。(2)種苗浸泡後必須消毒,這是種植甘蔗成敗的關鍵。栽植前用2%石灰水或清水浸1天后,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苗5~10分鐘消毒。窖藏的蔗苗可用0.2%的上述藥液淋浸切口。常發病的蔗區每667m2溝施石灰75kg。(3)冬春栽植甘蔗時,採用地膜覆蓋,提高地溫,使甘蔗早生快發,減少發病。(4)精耕細作,土壤粘重、水位高的地塊要破碎整平,開溝排水,下種後淺覆土。(5)選用廣東3、粵蔗64/395,Co281等抗病品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