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欖

[3]Kameoka [4]Ito [5]Tamai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分類 甘欖
年份 gaamh laamv
別名 黃欖、白欖
來源 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的根、葉、果實。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20米;含芳香樹脂。單數羽狀複葉,長15~30厘米互生;小葉9~15,對生,卵狀長圓形,長6~18厘米,寬3~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而偏斜,邊全緣,無毛,網脈兩面明顯,下面有小窩點。花白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稍短於複葉。核果卵狀長圓形,熟時青黃色,兩端銳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態分布 生於低海拔雜木林中。產於廣西河池、南寧、欽州、玉林、梧州、柳州地區各縣市;分布於廣東、台灣、福建、四川、雲南等省份;越南也有。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根、葉,8~10月采果實,曬乾備用。
性味 根,味談,性平。
功效 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利關節。果實,味甘、酸,性平。清熱解毒,利咽喉。果核,味甘、澀,性溫。行氣止痛。
傳統套用 根,治風濕性腰腿痛、手足麻木、產後風癱。果實,治咽喉腫痛、咳嗽、腸炎腹瀉、痢疾。果核,治胃痛、疝氣、腸風下血、骨鯁喉。
用法用量 根15~30克,果實3~9克,水煎或配豬肉燉服。果核3~6克,燒存性研粉開水送服或磨汁服。
方例 1.骨鯁喉 甘欖(橄欖)果實9克,水煎或搗汁服,或用果核6克,燒存性研粉,開水送服,或磨醋含服。 2.凍瘡 甘欖(橄欖)果實適量,燒存性研細末,茶油調塗。
化學成分 果實含蛋白質l.2%,脂肪l.09%,碳水化合物12%,鈣0.204%,磷0.046%,鐵0.0014%,抗壞血酸0.02%[1]。種子含揮髮油及香樹脂醇等[2]。種子油中含多種脂肪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麻酸等[3]。莖葉中含短葉老鸛草素.全絲桃甙,並沒食子酸[4]。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3-表-α-香樹脂醇,3-表-β-香樹脂醇,烏蘇-12-烯-3α,16β-二醇,烏蘇-12-烯-3β,16β-二醇,齊墩果-12-烯-3α,16β-二醇等成分[5]。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中藥志》(第二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2):229。
[2]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生藥教研室編:《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0:543。
[3]Kameoka Hiromu,et al.Yukngaku,1976,25(9):561.
[4]Ito M,et al.Chem Pharm Bull,1990,38(8):2201.
[5]Tamai M,et al.Planta Med,1989,55(1):44.
出處 中國瑤藥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