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主義

甘地主義

甘地主義(Gandhiism), 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義。甘地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家庭,受印度教薰陶很深。1893—1914年他在南非領導印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進行反對南非當局的種族歧視制度的鬥爭,並形成了他的理論——甘地非暴力主義。運動取得了勝利,迫使英國殖民當局作出了讓步,並把民眾發動起來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具有鮮明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以及一定的社會平等思想,這在民族民主運動時期,無疑具有革命性與進步性。

作者簡介

聖雄甘地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在印度被譽為“聖雄甘地”和國父,具有崇高的威望。甘地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家庭,受印度教薰陶很深。他的家庭比較富有,曾經就讀倫敦大學,獲律師資格。在英國完成學業後,他來到南非工作,參加了南非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1893—1914年他在南非領導印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進行反對南非當局的種族歧視制度的鬥爭,並形成了他的理論——甘地非暴力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回到印度,參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先後發動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贊同印巴分治方案,希望結束教派流血衝突。但是,他本人卻成為犧牲品。1948年1月,他在德里作晚禱時,被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開槍殺害。甘地的主張稱為甘地主義,關於甘地主義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是很複雜的。

基本內容

甘地主義屬“宗教道德型”民族主義,一般來說,人們把甘地主義概括為四個基本內容:(1)宗教泛愛觀和人道主義真理觀相結合的政治哲學;(2)爭取印度自治、獨立,進而建立以村社為基礎的分治聯合體的政治思想;(3)以經濟正義和經濟平等為支柱的農村經濟思想,以及奠基於“不占有”和“財產委託制”的經濟自主思想;(4)發揚民族文化、重視民族教育、致力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反對歧視“不可接觸者”,以及和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的小生產勞動者互助互愛的平等社會思想。但是,實際上,甘地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爭取印度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他以印度教傳統與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結合,充分發動民眾,特別是農民民眾,從而使印度的民族運動真正奠基於民眾運動之上,改變了原先那種脫離民眾的上層政治改良活動。甘地主義對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產生了重大影響,印度國大黨接受甘地主義為指導思想,發動和領導了第一次(1919—1922)。第二次(1930—1934)全國性的大規模的抗英非暴力運動。運動取得了勝利,迫使英國殖民當局作出了讓步,並把民眾發動起來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具有鮮明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以及一定的社會平等思想,這在民族民主運動時期,無疑具有革命性與進步性。但由於這種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諦,因而它又有限制民眾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健康發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