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游至水上層覓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

基本信息

魚類介紹

瓦氏黃顙魚又名江黃顙硬角黃臘丁郎絲江顙嗄呀等。主要分布於長江及其支流中,分類上隸屬於鯰形目、科、黃顙魚屬,是該屬中個體最大的一個種。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少肌間刺,備受廣大養殖戶及消費者的青睞。為了滿足廣大養殖戶對瓦氏黃顙魚苗種的迫切需求,5月中旬我們開始試繁,先後催產3批共46組親魚,共獲幼魚18.6萬餘尾,現將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瓦氏黃顙魚瓦氏黃顙魚
親魚收集與培育

親魚收集1998年11月從長江選購1批瓦氏黃顙魚親本,用帆布袋充氧運輸。雌性個體重一般在250~360g之間,雄性個體均在500g以上。此批選購的親本體質壯,無病無傷,運輸成活率達100%,親魚入池前,用3%食鹽水浸洗消毒5~10min。

親魚培育親魚培育池為1口1300㎡的池塘,池壁均用水泥砌成,底部淤泥少且平坦,水深1.5m左右,進、排水口設有攔魚網罩。親魚入池前2周,用75kg/667㎡的生石灰消毒。親魚放養後,派專人管理,投餵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的顆粒飼料,為促使親魚性腺發育,提早成熟,每隔3~5d投餵肉食性餌科1次,如:動物內臟、野雜魚等,切成小塊狀用絞肉機絞成魚漿投喂,投餌量隨水溫的變化而增減。日投餵2次,上午09:30~10:30;下午15:30~16:30,日投餌量為親魚體重的3%~7%,親魚池經常保持微流水,並每5~7d換水1次,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

催產和孵化

催產

瓦氏黃顙魚瓦氏黃顙魚
2000年5月20日我們開始對瓦氏黃顙魚進行催產繁殖,先後共催產3批46組親魚。挑選成熟好的親魚放入架設在水泥池中的網箱內,將雌、雄親魚分開放養,同時擰開進水閥門進行微流水刺激。人工繁殖採用激素催情,自然產卵。試驗中,選用鯉魚腦垂體(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歐酮(DOM)、魚用促排卵素(LRHA)等藥物單一使用和四種藥物混合使用。劑量隨水溫、親魚成熟度而適當增減用量。注射部位為胸鰭和背鰭基部,分2針注射,第1針為總量的1/5~1/4,第2針注射餘量,雄魚劑量是雌魚的0.7倍,針距10~15h。第2針注射後將親魚以雌雄比1∶1或1∶1.5的比例分別放入產卵池內。產卵池為幾口小型水泥池(6m2),設有進、排水管。事先在產卵池底鋪上2塊與地底大小一致的60目網片,網片上四周放置竹竿,竹竿上用磚塊壓緊,確保網片與池底間無間隙,然後在網布上鋪設—層用竹片夾好的棕片,待其親魚產卵。

孵化

親魚在注射第2針後的20~26h(即效應時間),分幾次持續,間斷產卵,卵集中在靠近排水管一側的棕片及網布上,產卵池壁也分散了卵粒,網布另一側卵粒較少,待產卵完畢,將產卵池水排放4/5,小心地將產在棕片及網布上的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孵化,將帶卵的棕片及網布懸置於水中,適當加大流水量,並用小型增氧氣泵充氣,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孵化水溫在24~26℃之間。

結果

親魚培育與性腺發育

親魚在15℃以上時開始較大量的攝食餌料,經過18個月的培育,我們於2000年5月10日拉網檢查親魚時,發現大部分雌性親魚腹部較柔軟、膨大,並出現卵巢輪廓,泄殖孔凹陷,略紅,用挖卵器取卵肉眼觀察:卵粒呈圓形、橙黃色、卵粘性、卵粒較飽滿,大、小較均勻,大部分卵粒分離,卵徑約為1.67mm。雄魚個體較大、健壯,生殖乳突末端略紅,不易擠出精液。

催產效果與受精率

催產試驗共3批46組親魚,水溫在24~28℃之間,注射第2針後約20h,親魚開始持續、間斷地產卵,卵粒一般集中在排水管一側的棕片及網片上,池壁磚塊、竹竿上也少有分布。從第1批催產效果情況來看,明顯不如第2、第3批的催產效果,其催產率50%,受精率也只有40%。在第2、3批催產時,對催產藥物進行了適當調整,結果這兩批催產率分別達到了85%、90%;受精率81%、85%(見表1)。

孵化率與出苗數

孵化期間,水溫一般在24~28℃之間,受精卵約經58h後開始脫膜,持續6h左右出苗結束,第1批孵化效果不佳,出苗很少,約8000餘尾;第2、3批孵化率較高,在80%~90%之間,孵出幼苗共約17.8萬餘尾。

小結與討論

瓦氏黃顙魚的繁殖季節

自然環境中該魚的繁殖季節為5~7月。經人工培育後性腺發育較快,大部分親魚成熟。5月上旬,拉網檢查親魚成熟度,雌魚腹部卵巢較明顯,且有彈性,用挖卵器取卵觀察,卵粒大、小較均勻,飽滿,大部分已分離。由於對親魚的培育管理重視,於5月20日拉網檢查親魚均己成熟,加之水溫適宜,一般在24~28℃之間,此時是該魚理想的催產繁殖孵化季節。當水溫超過30℃時,胚胎髮育停止,卵粒開始脫落窒息死亡。因此,瓦氏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季節為5~6月較適宜。

入工催產與自然產卵

在對瓦氏黃顙魚的自然產卵前,我們曾試驗過人工催產,其效果並不理想。解剖發現,精巢為根須狀,不易擠出精液。採取殺雄魚的方法也不可取,加之親魚本身價值高,選購困難,人工培育與生態環境條件要求高,因此不宜採用人工受精方法。採取激素催情、自然產卵,其效果比較理想。我們共進行了3批催產,使其自然受精,除第1批不理想外,第2、3批產卵率均達到85%以上和受精率達80%以上,親魚成活率在98%,而人工催產後的親魚死亡率較高,一般在40%左右。

雌、雄比例與注射方法

瓦氏黃顙魚自然受精時,雌雄比列至多為1∶1,雄性親本多於雌魚時,其效果則更佳。

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或背部肌肉,分兩針注射,針距為10~15h,注射時,扎針深度要適宜,一般3mm左右,胸鰭注射方向與親魚體軸腹或背鰭基部成45度,注意不要紮上心臟與鰭條硬骨。

催產藥物

鯉魚腦垂體(PG)、地歐酮(DOM)、魚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魚用促排卵素(LRHA)等幾種藥物單獨使用均能誘導親魚產卵,但效果不是很好,後改進了試驗中的不足,用以上4種藥物混合使用,劑量隨水溫、成熟度適當調整,催產效果極佳。

產卵與孵化

從幾次試驗中,均發現產卵池壁分散了不少卵粒,且卵集中在靠近排水管一側的棕片和網布上。因此,網布應伸展到池壁,使親魚在產卵過程中的卵儘可能不粘在池壁上。受精卵呈園形、橙黃色、卵粘性,卵球柔軟,卵膜光滑透明,遇水後膨脹。

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應將魚巢懸掛起來,擰開進水閥,使水流不斷,並用增氧氣泵不停充氣,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在孵化中應特別注意水質,進水閥最好用60~80目網布過濾,並每天用0.25mg/L的孔雀石綠均勻潑灑消毒1次,避免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發生水霉,有利於孵化率的提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