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同此涼熱

環球同此涼熱

《環球同此涼熱》是中央電視台、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中央新影集團聯合攝製的一部科學紀錄片,但它不僅僅是一部科普片,確切地說,這是一部科學倫理片。胡錦濤主席曾經說過,氣候變化的問題核心是發展的問題,本片並不簡單地停留於對氣候現象科學知識的解讀,或者對於氣候變化危機的角度,而更重要的是從氣候變化角度,從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角度,從文明發展的角度重新梳理人類的數千年的文明進程,從而為今天處在困惑中的人們提供關於未來文明持續發展下去的某種積極意義的思考和啟迪。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預估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繼續變暖。 數據顯示,1906-2005年的一百年間,全球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後五十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百年平均速率兩倍;1961年以來的觀測表明,增加到氣候系統內8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升溫已延伸到3000米的深海,海水熱膨脹並導致海平面上升,二十世紀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約0.17 米。本片成為《2011氣候變化白皮書》媒體宣傳亮點。

簡介

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是中央電視台製作的一部科學紀錄片,但它不僅僅是一部科普片,確切地說,這是一部

《環球同此涼熱》《環球同此涼熱》

科學倫理片。胡錦濤主席曾經說過,氣候變化的問題核心是發展的問題,本片並不簡單地停留於對氣候現象科學知識的解讀,或者對於氣候變化危機的角度,而更重要的是從氣候變化角度,從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角度,從文明發展的角度重新梳理人類的數千年的文明進程,從而為今天處在困惑中的人們提供關於未來文明持續發展下去的某種積極意義的思考和啟迪。

本片成為《2011氣候變化白皮書》媒體宣傳亮點。

本片背景概況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預估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繼續變暖。

數據顯示,1906-2005年的一百年間,全球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後五十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百年平均速率兩倍;1961年以來的觀測表明,增加到氣候系統內8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升溫已延伸到3000米的深海,海水熱膨脹並導致海平面上升,二十世紀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約0.17 米。

2007年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是目前碳排放情況最典型的證明,北美洲、日本等燃燒化石作為能源的已開發國家已經點亮了其所在的相關地區,而中國、巴西、印度這樣的開發中國家也在逐漸地亮起來。這說明過去、現在和將來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地球正在變暖。

眾多的觀測數據和科學模型研究使“人類活動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漸漸成為全球共識。

在越來越熱的天、越來越暖的水、越來越大的風中,人類該何去何從?

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希望我們在為人類創造的所謂的巨大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欣喜之際,靜下心來,放慢腳步,去我們這個星球上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已成事實的景象,聽一聽來自遙遠國度的啟示,讀一讀科學的評估和預測,想一想我們該做的和能做的事項。

在這個人類共同的難題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沒有一個國家和個人能夠倖免。

共同攜手面對,這是人類的願望,也是希望。

分集劇情

跨國媒體行動暨大型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黑色·困惑》,

第二部分為《黃色·回憶》,

第三部分為《綠色·抉擇》。

12集紀錄片分為三部曲,三部曲的謀篇布局是按照人類文明發展模式劃分的: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生態文明。長達9個小時的紀錄片,將串接起人類文明的整個發展歷程。

黑色困惑

如果把時間壓縮,用一年代表5000萬年,那么地球的壽命是92歲,而作為現代意義的人類僅僅出生了8小時。而就在短短的五分鐘以前,人類世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然而,就是在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五分鐘裡,地球似乎已經突然變得不堪重負,變得氣喘吁吁……

時光倒流兩百年,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別誕生在18世紀末的英國、19世紀中葉的中國、20世紀大戰後的美國,看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第一集 海平面 大氣層 世界末日

今天的人類將面對世界末日的來臨么?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末日傳說的破滅,我們的擔憂僅僅是杞人憂天么?科學研究顯示,20世紀氣溫演變模式明顯異於過去的1000年,氣溫以極快的速度偏離平衡位置,顯出一去不復返的態勢。

氣溫迅速變暖造成北極圈內海冰大幅度融化;

被譽為“人間最後的樂園”的馬爾地夫正面臨著“失樂園”的危機;

神秘而脆弱的青藏高原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因為氣候變化,這裡的冰川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急劇融化。如果“亞洲水塔”消融,亞洲十多億依靠這些河流的人口每天的用水都將無法得到保障……

造成近百年來全球變暖的根源,最大可能是源於人類自身的活動,工業化以來的人類文明方式的改變以及化石燃料的過量開採使用,正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200多年前,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席捲了整個世界,由此奠定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方式,同樣是來自於那一次工業革命,它正在一天天加劇著地球的變化,同時也在加劇著人類的恐懼。

第二集 白棉紗 黑化石 自然之死

在十八世紀中葉的英格蘭,英國傳統的毛紡織業也面臨著一個寒冷的冬天。印度生產的棉紡織品價廉物美熱銷一時,新興的棉紡織業迅速在英國繁榮起來。更重要的是,在棉紡織行業中誕生的新技術開啟了整個社會的變革。

小男孩詹姆斯目睹了新技術在棉紡織業中帶來的一次次變革。他見識到了蒸汽機在工廠里的首次套用,受震撼於機器的驚人力量的同時,還認識到新興的科學技術能夠所有者帶來財富與榮耀。

新的技術所帶來的工廠大生產,也在改變著城鎮的面貌。成年之後,詹姆斯在英國第一座工業城市曼徹斯特,開始了實現夢想的努力。幾經起伏,詹姆斯終於成為了一個富有的工廠主,還進一步經營煤礦生意,成立家庭,遷往霧都倫敦,生兒育女。直至晚年,詹姆斯仍全然陷於對工業新技術的迷戀,親自目睹了火車的試運行,更是參與了對新興的鐵路事業的投資。對新技術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一生,他也堅信,科學所賦予人們征服自然的力量,最終會使人類達到理想之國的境界。

這個時代的人們不斷發現自己能夠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人,終於能夠依靠科學和理性法則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成為了king of earth,地球之王

第三集 先農壇 珍珠街 適者生存

19世紀末的清帝國,剛剛從風調雨順,天下大治的美夢中驚醒。工業文明巨型機器發出的轟鳴聲,卻讓世界上那些延續了幾千年文明的農業王國突然面臨生與死的艱難抉擇。

丁仲仁是同治年間清政府官派留美的幼童之一,他在大洋彼岸的這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裡接觸到了另一種文明和生活方式。他親歷了費城博覽會的盛況,目睹了愛迪生實驗室的電燈展示,感受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西方蒸蒸日上的前進步伐。

在19世紀末這場世界範圍的競賽中,古老的中國一直打算有限度地效仿歐美,避免遭到歷史的淘汰,而被中國人譏稱的花旗——新生的美國,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宣布自己後來居上的地位,主導歷史潮流發展的方向。

在學業中斷,丁仲仁被召回國內,看到的仍是一副保守封閉的破落景象。在中法戰爭中,他所供事的馬尾學堂被毀,丁回到鄉下家中,希望用宗族土地興辦工廠,富民強國,可是受到家人民眾反對,父親也因此鬱鬱而終。

甲午戰爭之後,丁仲仁更堅信社會達爾文之優勝劣汰的道理,認為必須走西洋之路,才能在殘酷競爭中存活、自強。但先進文明冷酷、掠奪的一面,又使他一直深陷困擾之中。

1900,人類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在世界的東方,一個古老而遼闊的國家剛剛從一場巨大的創痛之中甦醒,在之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國將耗盡每個時代的所有的能量,來建立嚮往已久的工業文明,實現百年夢想的再度崛起。

第四集 美國夢 黑金子 全球變暖

經歷了兩次全球性的戰爭,人類社會在喘息中又迅速恢復了元氣。美國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掌控了豐富的資源,在長時間的和平發展下,享受著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物質文明。

麥克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一代。住郊區住宅,擁有私家車、在超級市場購物、從電視機里看阿波羅登月。從一個貪吃的小男孩到透支7、8張信用卡的社區醫生,麥克總覺得只差那么一點就能填滿自己的欲望。在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因為之前投資了私人油站的買賣,麥克狠狠地大賺了一筆。

石油的確是黑色的金子,在朋友介紹下,麥克暗地裡進入了石油走私的生意之中。在走向財富之塔的頂端,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的同時,麥克沒有感覺到一些原先十分珍惜的東西正離他遠去。

1991年,在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麥克經歷了一場浩劫變得一無所有,以一個無名氏的名義和一批歐洲公益組織的醫療隊來到斯里蘭卡。本想在這裡安靜地生活下去,但是兩年後的小鎮上開始有了手機、學會上網,路過的汽車的引擎聲使得小鎮熱鬧不已。這裡和美國越來越像……

伴隨著美國文化的世界流傳,導致很多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都在不自覺的遵循這美國式的發展模式,而這建立在廉價能源基礎之上的社會經濟模式也間接導致了全球變暖的加速……

黃色回憶

當蒸汽織機在英國的小鎮上轟隆運轉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兩百多年裡,人類會走上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在爭吵和抉擇中,我們能夠相信誰的聲音?千百年前那些在風雨沙塵中興衰明滅的帝國和家園,會不會就是我們將要經歷的未來?

在那個所有人都要任由暴雨、乾旱、狂風與洪水所擺布的久遠年代,是否會曾有一些難以忘卻的經歷,留藏在人類的記憶深處……

在工業時代之前的那一段漫長回憶中,我們的先人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智慧與大自然與和諧相處,世世代代延續著古老的文明?

一位王者的榮辱,一個國家的誕生,一種文明的興衰,環境與氣候的變遷又是如何在一個時空的關鍵時刻介入了歷史……

第一集 稻穀 洪水 大遷移

人類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十幾萬年,然而人類至少在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裡,是以打獵和採集為生的,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誕生也正是源於氣候的突變。

在距今大約12000年左右,溫度驟然下降,世界各地轉入嚴寒,這就是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隨著氣候的急劇轉冷,食物的匱乏明顯突出,當年隨溫度回升而增加的人口對食物感到嚴重不足。這一威脅觸發農業文明的萌芽 。

那是一段漫長而寒冷的歲月。赫圖人能夠打來的獵物和採集的果實越來越少,他們不得不從高山一步步搬到河邊的谷地,但是到處都是冰天雪地。在每年中異常短暫的夏天,族人們不得不採集一些易於存儲的食物用來過冬。

一個名叫棄的男孩帶領族人開荒種植,這個偉大的英雄將帶領族人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然而令人們悲傷的是,這個英雄最終卻無法分享收穫的快樂。

隨著新仙女木降溫事件的結束,地球氣候開始普遍轉暖。豐沛的雨水灑在了大陸深處,滋潤著文明正在興起的大地。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噩夢一樣的災難改變了赫圖人的生活,天像裂開了無數道口子,大雨鋪天蓋地朝大地傾瀉下來。大河怒濤翻滾,洪水吞噬了一切……

《孟子》記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四千多年前,頻繁的洪水造成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的衰落,但卻也促進中原地區以夏朝建立為標誌的中華文明的誕生。

赫圖的首領伯益跟隨大禹治水成功,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嵩山之陽的這一片無邊無際的平原被稱作豫州,這裡是天下的中心。越來越多流散的人群也匯聚到這裡。

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人地關係日趨緊張。為資源、人口和土地所發生的衝突和戰爭,是我國原始國家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強大動力,也是文明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第二集 絲路 綠洲 羅布泊

作為中國通往西域諸國必經之地,樓蘭是匈奴與漢朝爭奪的焦點。為了阻止樓蘭反叛漢朝,大漢天子下令樓蘭王率領樓蘭全部子民放棄故都,舉國南遷,這個古老的國家不再被稱作樓蘭,而是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鄯善。

公元350年,鄯善國王派遣年輕武將廣仲,襲取樓蘭。廣仲率軍順利奪回了失去多年的樓蘭,但是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恐慌。眼前的樓蘭並不是先人留下所描述的美景,這是一座已被廢棄的荒城。在最後一個樓蘭人的指引下,廣仲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樓蘭城殘存的檔案,逐漸解開他內心的疑惑。

西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屯田,依靠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充沛的流水,這裡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然而長時間的墾後撂荒極大的破壞了樓蘭的生態平衡。此外,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樓蘭人口激增,引發了大規模的砍伐。森林的破壞,撤掉了阻截風少入侵綠洲的屏障。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氣候的轉乾使河流水量減少,河流流程縮短,使塔里木河水系瓦解,而人類行為對於樓蘭生態環境的破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今天的人們也許再也見不到昔日樓蘭的繁榮了,廣仲帶著最後一點希望登上了樓蘭的城牆。一切都彷佛死去了一般,眼前的這座城市就是祖先描繪的那個如夢境一般美麗的樓蘭嗎?

第三集 大草原 長城牆 上帝之鞭

勃日特出生在中亞細亞草原長途跋涉的馬背上,母親用生命迎接了她的到來。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勃日特見證了12世紀末到十三世紀蒙古帝國成長的整個過程,同時也經歷了大草原氣候冷暖交替的變化。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提地球科學研究所樹輪實驗室與蒙古國立大學合作,在位於蒙古中西部塔瓦格基泰山脈的高地上收集已經存活了五百年的西伯利亞紅松的標本,並由此繪製了一條溫度曲線。

12世紀轉冷的氣候威脅著蒙古人的生活。持續乾旱無雨的氣候,使草場大面積枯死,饑寒交迫的蒙古人為了生存爭戰不斷,年輕的鐵木真挺身而出,成功地統一了蒙古族,被尊為成吉思汗,勃日特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為了成吉思汗‘’讓藍天下的所有土地變成蒙古人的草場‘’的誓言立下了赫赫戰功。

古氣候研究結果表明,伴隨著十三世紀的到來,溫暖濕潤的氣候也重新降臨在中亞草原。溫暖的氣候條件為蒙古的興起和西征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成吉思汗閃電般的征服不僅僅歸功於其非凡的領導能力。氣候轉暖,奠定了征戰的良好基礎。

幾十年後勃日特已是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可是新即位的大汗在成為中國的主人後,卻背棄了蒙古人的曾經的意願,這個遊牧大帝國對於勃日特來說已經開始腐朽。

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氣候變化與經濟改革、政治陰謀及領導者能力一起,構成了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氣候並不能導致歷史發生重大變化,更不能決定歷史的走向。它往往是一個誘因,或許不會直接產生影響,但它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歷史。

第四集 小冰期 大饑饉 帝國興衰

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決心勵精圖治崇禎皇帝在眾人的簇擁下登上了金鑾殿的龍椅。然而歷史偏偏又一次捉弄了大明王朝,等待崇禎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噩夢。

從崇禎即位開始,大旱幾乎連年不斷,崇禎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大旱過後蝗蟲災害隨之而來,漫天飛舞的蝗蟲遮天蔽日,草木和樹葉幾乎全被吃光,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饑荒也相期而至,走投無路的農民只能揭竿而起。除了農民軍的威脅以外,關外虎視眈眈的女真人也成為明王朝最為致命的危機。明王朝統治的腐朽再加上崇禎的錯誤決策將大明江山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相比較而言,乾隆無疑是一位幸運的皇帝。經過祖父兩代人的治理,大清天下國泰民安,一派昇平之象。甚至連氣候也助他一臂之力。風調雨順的氣候條件,加上統治者得當的政策,使得大清王朝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的盛世圖景。

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糧食豐收,使得人口繁衍的速度急劇加快。中國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大規模噴發,導致1816年“無夏之年”的到來。低溫襲擊了全球。

急劇轉冷的氣候低溫造成了廣泛的農作物欠收,英國卻依靠工業革命的發展很快從這場氣候危機中復甦。大洋彼岸傳來蒸汽機的歡唱,古老的中國土地卻迴蕩著災民痛苦的呻吟。這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耕國家在氣候面前不堪一擊。十九世紀氣溫的急劇下降,擊垮了農業。饑荒導致民變,引發了中國經濟由盛轉衰的道光蕭條。

鴉片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告終。西方瓜分世界的形勢似乎已成定局。工業文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中國這樣的農耕文明社會正被迫調整方向,中國從此走上血淚斑斑、傷痕累累的“追趕”之路。

綠色抉擇

生命的存在,依賴於自然賜予的食物,水和空氣。然而,人類不惜代價的發展和日益膨脹的消費欲望正在耗盡這個星球資源……200年前,世界的人口是5億,至今已發展到將近70億,未來的發展趨勢也許是80億,100億……這個超載的星球究竟能否擔負起多少人的繁衍生息呢?

回顧整個人類文明史,我們從未面臨如此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幸運的是人類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開始以各種方式來彌補人類自身曾經犯下的錯誤。人類並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如何與與自然和諧相處?

當尋找的足跡踏遍這個藍色星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會慢慢清晰那個關於未來世界的猜想……

第一集 萊茵河 生物圈 新能源

萊茵河的治理改造案例成為世界“先污染後治理”的典範。19世紀以來,隨著歐洲工業化的發展,萊茵河污染日重,詩人歌德筆下的“上帝賜福之地”,變成了 “歐洲的下水道”。

人們終於覺醒,下決心治理改造萊茵河。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萊茵河水終於重返清澈,正是由於企業和政府、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萊茵河在20年的時間裡重現沙鷗翔集、鷹飛魚躍的生態環境。

20世紀90年代,人們在亞利桑那州的北部沙漠裡建起一座全封閉的生態系統,並命名為“生物圈二號”。按照最初計畫,實驗者將在這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來與世隔絕地生活兩年的時間。然而實驗不到18個月即以失敗告終,以人類現有的技術水平,不能在宇宙中再造出一片生命的樂土,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北部的小城卡倫堡是世界生態工業建設的典範。卡倫堡的4個主要經營體,在廢料的循環利用方面,建立起12個資源回收的渠道,這種工業生態共享系統每年二氧化碳減排量達到24萬噸,這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展示了一種可能性。

拯救地球的唯一辦法是改變人類透支能源、透支未來的發展模式。碳基能源即將終結,人們必須要尋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丹麥的珊姆索島的居民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丹麥政府並沒有任何資助,小島上的21個村莊4000多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和生物燃料,實現了綠色能源全部供給。

在這個氣候危機臨近的年代,各種碳基能源的替代方式,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熱能,氫氣能都被大力重視起來,形形色色的新能源為人類的未來勾畫出一個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的前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已經逐漸顯出端倪。

第二集 被動屋 腳踏車 生態城

能源是城市的血液,每一座建築,每一輛汽車,包括每一個城市居民,都是一個巨大的能源消耗體。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人,當能源枯竭或者供應不暢時,城市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或心跳減慢,這對世界各國的管理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根據科學家得出的統計數字,人類大約40%的能源消耗都來自於建築物,這些能耗來自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暖,製冷,交通,照明,以及各種各樣的家用電器。1995年,羅爾夫·迪士開始了一項特立獨行的實驗,在弗萊堡的市郊,建築師為自己設計建造了一棟造型獨特的居所,通過特殊的功能設計,使得整棟房屋達到零耗能,被稱作被動屋,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如今德國的被動節能房屋數量占世界同類建築的一半左右,十年之內,德國將把它作為唯一的新建築標準推廣。

倫敦的貝丁頓小鎮蜚聲世界,成為國際公認的可持續能源建築與居住的典範。設計師登斯特把自然的三大要素—— 陽光、空氣和水,巧妙融入到設計中,讓它們和建築重新有了永續的對話。貝丁頓不但是一個全方位的永續發展社區,還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高生活品質、低耗能、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零廢棄物、生物多樣性。哥本哈根是國際腳踏車聯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腳踏車之城”,腳踏車代步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交管部門對各種交通工具的重視程度依次為:腳踏車,公共運輸,私人轎車。所有交通信號燈變化的頻率是按照腳踏車的平均速度設定。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聞名的腳踏車王國,但是在高速運轉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正在複製西方國家曾經走過的發展軌跡,越來越大的城市區間,越來越寬的公路,越來越大的停車場,越來越多的的汽車,所有這一切都開始占據越來越稀缺的城市空間。

現代城市生活,一切都變得越來越機械化,人們覺得這一切都理所當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變得越來越無度,越來越脆弱。在城市繁榮奢華的背後,是被人忽視的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以及氣候的變化,這難道就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和幸福么?

第三集 博弈 挑戰 責任

從哥本哈根到墨西哥,氣候談判在艱難的進行。在氣候談判過程中,中國面臨的位置尤其尷尬。一個包袱沉重的發展中大國不能不發展,但是固有的能源結構意味著改變的代價,中國同時面臨著國際碳排放大國的指責。如何在減排和發展的博弈中取得平衡,這是中國面臨的艱難抉擇,中國人必須面對這一次文明的轉型,這是挑戰和考驗,也是機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需要闡明自己的立場,向世界表明自己的姿態。

儘管面臨著種種困難,中國還是在推進低碳革命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無疑需要走一條創新之路,它將區別於200年前由蒸汽機引發的工業文明模式,而是在21世紀的今天開拓出的全新的綠色生態文明模式。

第四集 低碳 後天 迷宮

未來是怎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2030年,一個並不遙遠的未來,不管地球是否做好準備,都會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超過60%的世界人口將生活在城市,消耗超過70%的能源,依然在不可避免的釋放大量溫室氣體。

主人公X的工作在2030年是令人羨慕的,他每天都要與城市與科技打交道,他是未來城市的設計師,設計未來城市。

X和他的低碳實驗室將要承擔一個重要任務。新一輪的氣候大會將在中國召開,X所在的未來城市研究所被寄予厚望,中國希望在氣候大會上提出一個適用於未來城市的低碳方案。

X實驗室中央,是一座未來的虛擬城市,一座建立在2030年全球共享資料庫基礎之上的虛擬城市。2030年城市的交通和基礎設施等信息,乃至整個社會的科學統計數據,都成為虛擬城市構建的基礎。

《環球同此涼熱》內容介紹《環球同此涼熱》內容介紹

在虛擬社會中,X可以假設許多城市生活內容,並

且觀察假設之後的結果。在一次次虛擬世界實驗過程中,X他發現眾多因素往往都是可控的,並且容易預測。然而,人們的需求和欲望在許多關鍵時刻卻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期。就像滾動中的雪球,欲望的體積永遠沒有上限。

如果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在走一座迷宮,那么在文明誕生後的很長時間,並沒有節點產生,人們因此在農業文明中直行了一萬年。直到瓦特的蒸汽機吹響工業革命的衝鋒號,文明的腳步終於在這個節點前做出了選擇。從那一刻開始,世界改變的速度插上了翅膀,人們用200多年的時間創造了超越此前一萬年的物質財富。面對頻繁出現的節點,人類不停地選擇,選擇後的未來是更多的節點。

是時候重新反思我們的選擇,也許出口真的不遠!

職員表

▪出品人:高峰、石曙衛

▪製作人:趙琳琳

▪監製:

▪原著:

▪導演:陳磊;張曉敏

播出信息

2012年11月19日―30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2:00)(1―12集)

2013年1月22日―29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魅力紀錄》欄目(每天22:40)(精華版)(1―6集)

主題歌曲

歌曲: 天·知道

作詞: 喻江

編曲、演唱: 常石磊

歌詞:

那時候 剛有月亮

琥珀里的蝴蝶和蜻蜓正飛舞翅膀

奔跑的牛 還需要多久

才被畫到牆壁上

所有的石頭

還未化作英雄雕像

在淡藍色的星球

陸地與海洋 四處流浪

一晃

天從孩子變成老天爺了

天知道 第一粒稻穀

生長在哪一個

秋天的晚上

天知道 祈禱一場雨

需要把多少顏色塗在臉龐

天知道 那萬丈紅塵

會剩下幾尺幕簾和江山

天知道 那光陰似箭

會射中誰的胸膛和夢想

拍攝路線

採訪拍攝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挪威、丹麥、英國、德國、蒙古、中國、美國、印度、馬爾地夫、肯亞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氣象局、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

節目評價

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氣候變化這一極具國際意義的命題,這樣一部紀錄片,不僅僅是踐行國家領導人面向全球的承諾,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對於整個世界的關注與責任。

應該說,中國缺少這樣一部紀錄片,以一個國際化的客觀視角,來探究人類與自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講述中國人關於這個藍色星球生存與發展的思考。

而在氣候變化愈演愈烈的這個星球,沒有人能夠安然地置身世外。

攝製組探訪分布全球範圍內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典型地區,追溯人類千萬年文明發展的歷程,展現地球居民拯救藍色星球的不懈努力……紀錄片從現實與歷史兩個維度,深入闡述生態環境變化與人類文明的辯證關係,呼喚人類關於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行動,啟發對於人類文明未來命運的思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