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饑渴症

理由饑渴症

理由饑渴症指人因外在因素無法取得心理的滿足,從而使用“藉口”來平衡自己內心的矛盾,以此來給自己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指出:多數人都有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情辯解的動機。

理由饑渴症

解說: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阿倫森指出:多數人都有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情辯解的動機。
按照費斯延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可以肯定:人在本質上是肯定自己的,相信自己的正確、聰明、完善和公正,並以此為根據保持自己的態度或認知的完全協調。如果其中出現了不一致的因素,即產生了不協調,內心會產生不愉快的緊張體驗(或是惱火、憤怒)。那么,“肯定自己”的潛在驅動力就會進行自我調節,使認知各因素再次達到協調狀態。
而改變認知不協調的總體特徵就是自我解釋(找理由)。

案例介紹:

一個催眠大師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在對一個年輕人場面後,要求他在鐘錶響四下時,穿上雨衣和雨靴,帶著傘出門,到老遠的超級市場去買6平威士忌,然後返回家,一回家就“醒過來”,恢復如故。
年輕人都一一照做。然而,“醒過來”時卻大惑不解:這是一個萬里無雲的大晴天,自己卻全副“雨”裝去老遠的地方買酒。酒,附近的飲料店就有,而根本的問題是自己從來不喝酒。——這究竟是在乾什麼呢?
這時,催眠大師開口了:
“嗨!比爾,你到那裡去了?”
“噢,我到商店去了!”
“你買什麼了?”
“唔……我好像買了些威士忌。”
“可你不是不喝酒嗎?”
“是的,這些是給我的朋友喝的。”
“這么好的天氣,你幹嗎帶上所有的雨具呀?”
“這個……實際上每年這個季節天氣變化都很快,我怕被雨水淋著。”
“可天上一點雲也沒有啊!”
“可你不能保證永遠沒有,不是嗎?”
“噢!對了,是到哪裡買的酒?”
“喔……到超級市場買的。”
“你怎么去那么遠的地方買?”
“這個,這……這,這么好的天氣,多走一會也好。”
……
費斯延格曾經做個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挑選了兩組女大學生乾同樣的工作,把一排排螺絲釘擰進四分之一,然後倒回來再擰,如此反覆,幹了整整一個小時。之後,讓他們分別告訴別人這項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作為對他們說謊的報酬,一組的每人給她們20美元,而另外一組沒人卻只得1美元。
實驗結束後去了解態度的變化:拿錢多的一組承認工作實在很枯燥乏味;而的錢少的一組卻堅持認為工作的確很有趣。
為什麼會有這種意外的結果呢?就是驅動她們轉變的理由不同:拿錢多的人,完全可將說謊的原因歸為報酬等外在壓力或誘惑;而拿錢少的人,報酬實在難以成為他們說謊的充足理由,從而促使他們轉換並使用了其它理由來彌補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所以在一定的情況下,外在的因素越少,內在的轉換越有可能發生。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肯定自己的存在,並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引進新的理由對於平衡或改變態度是非常有效的。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不幸,當不幸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我們呼天喚地,怨天尤人,自己是不會錯的。而當不行落在別人頭上時,我們卻往往會把原因歸到別人頭上,倘若這種“不幸”與自己有關,如果施害者自我肯定的心理越強烈,對受害者的貶低也會越強烈;如果施害者是無所謂自尊的“無賴”,反倒不太需要“再踏上一腳”。
再比如:兩個小伙子打架,似乎沒什麼內疚感。但是一個小伙子去打一位老婦人,他就必須貶低弱者。否則,內心是不會安寧的。戰爭中,軍人射殺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還要極力貶斥和嘲弄他們,否則,何以面對殺人的殘忍?殺死敵軍則不同了,因為對方同樣有殺死自己的機會,毫無犯罪感,還可能稱讚對手的英勇。這是多么大的區別啊!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心頭需要平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