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思潮

現實主義思潮

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峰。由於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中的主流理論,它也是一個多義且有爭議的概念。雖然現實主義的批評者和支持者經常將其視為一個統一的思想整體,但實際上,現實主義並不是一個單一或統一的理論。

.從創作觀念層面來說,現實主義成為新時期文學伊始的主導潮流。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下,不僅“實事求是”精神與現實主義是靜脈相通的,而且現實主義被認為更直接體現著文學的基本精神,當然這也是“五四”現實主義傳統和俄蘇現實主義長期影響所致。新時期的現實主義復歸,是從兩個向度來進行的:一是真實性的標舉,要求描寫真實生活、抒寫真情實感、表達真實思想;二是批判性的張揚,要求“參與”現實、“介入”人生、“干預生活”。
人們見習的現實主義在經過一段相對沉寂的階段後,也在醞釀變化。新寫實文學便是其尋求突破與超越的結果,它既是對當時的尋根文學與先鋒文學疏離當下現實和讀者大眾的反撥,也是對現實主義關注現實這一文學精神和寫實手法的承接、變異和深化。從這一時期的文學整體狀況來看,現實主義思潮不再“獨尊”,但卻變成了一種更為開放開闊的形態,以寫實為主並對多種藝術手法加以兼容,表現出其豐富複雜性。這在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的一些長篇小說,如王蒙的《活動變人形》和劉心武的《風過耳》,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賈平凹的《廢都》,張偉的《古船》和陳忠實的《白鹿原》等,可以更為清楚地看出“以一總多”的藝術形態和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