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的邊界

內容介紹

現代以來,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文明異軍突起,在世界範圍內擴散,確立起主流的價值體系和影響。尤其隨著全球一體化與信息網路的迅猛發展,文化的成就與體系性知識快速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每個人都身處這個現代語境當中而無法置身其外。就藝術領域而言,自西方現代主義興起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從波普藝術、觀念藝術盛行至今也已有半個世紀。百年以來,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波瀾壯闊,極大地拓寬了藝術作品的範圍,豐富了審美領域的形態和結構,至今亦廣為我們本土的藝術家採納和接受。不過,隨著彌散的波及,歷時性的思潮流派演進轉變為共時性的多元因素雜存,且與地域性的文化環境互動,體系性的知識進一步與原子化的個體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貼化、扁平化、通俗化的全球性景觀。在這樣的主流趨勢下,藝術與生活還有沒有邊界?如果有的話,這個邊界在哪裡?作為當代中國的藝術家,對此又應有怎樣的反思和自覺?這些都是本書希望探討的問題。
書中收錄一篇作者考察西方當代藝術的論文,以及三篇近年來就藝術邊界問題與丹托、舒斯特曼、貝爾廷的訪談,他們提出的“藝術的終結”、“藝術史的終結”等理論對中國當代藝術界深有影響,作者希望通過對談,釐清概念,加深彼此間的溝通和理解,從未而使中國的美術界能認清自身面對的問題,不盲目追隨西方潮流,建立起中國藝術的自覺和主體性。

作者介紹

潘公凱,1947年生於浙江寧海。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一方面親身參與中國水墨畫、建築、裝置藝術的實踐,一方面從事美術史論的教學研究工作,特別關注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問題。1991年10月被評為“有特殊貢獻知識分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