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華

王華華

王華華,男,1987-01-25,湖北省襄陽市(原襄樊市)人,法學碩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曾獲中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浙江省省級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現在中共江蘇省無錫市委黨校工作,副主任,主要從事城市社會學、行政管理與公共政策、政治學、黨史黨建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華華在武漢市王華華在武漢市
近年來,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在中宣部主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會主義研究》、《黨政研究》、《求實》、《理論與改革》、《長白學刊》、《學習論壇》、《學習與實踐》、《毛澤東研究》、《黨政論壇》、《學習時報》(北京)、《中國黨政幹部論壇》、《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廣西社會科學》、《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江南論壇》、《領導科學》、《理論參考》、《學習論壇》、《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社會科學版)、《行政論壇》、《安徽行政學院學報》、《福建行政學院學報》、《武漢學刊》、《理論學習》、《黨政幹部論壇》、《蘭州學刊》、《長江論壇》、《科學發展》(上海)、《人才開發》、《黨政幹部學刊》、《行政與法》、《理論月刊》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或專業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文章30餘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中國政治》、《憲法與行政法》、《農業經濟研究》等全文轉載或索引。科研作品,曾獲得湖北省省級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獲得浙江省省級一等獎1項,獲得江蘇省省級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級二等獎1項。其中,關於城鎮化“和諧土地徵收”、“保護式”土地徵收、政府公共服務、人際關係壓制理論的論文,得到了社會學界同仁的認可,並得到進一步的理論推進。

治理房價觀點

關於如何治理高房價,主張:

一、保護自住性住房需求,滿足民生需求市場;

二、限制投資性住房需求,規範住房投資市場;

三、禁止投機性住房需求,控制投機金融市場;

四、整合住房市場消費結構,滿足住房市場多元需求。

2011年3月在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件後,有商人發布中國近海遭受核輻射,而“碘鹽”能夠防治核輻射的謠言,通過網路的擴散效應,使得民眾的恐慌心理蔓延,造成的搶購“碘鹽”的風潮。政府迅速採取了三個措施,“一是保障碘鹽的供給;二是拘捕發布造謠的商人;三是澄清事實,做好民眾思想教育工作”。三條措施,治理得到,搶購“碘鹽”風波得到遏制。碘鹽關係民生,住房也關係民生,造謠言引發搶購高價“碘鹽”風潮的商人得到了嚴厲的政策打擊,而靠虛假“自賣自買”虛假購買來炒樓盤、囤積居奇捂盤惜售抬高房價的商人卻沒有得到政策嚴懲,反而從製造住房消費市場價格紊亂中獲得“暴利”。可見,政府調控房價,必須區分投資性住房需求與投機性住房需求,嚴厲禁止投機性住房需求,堅決像打擊“碘鹽”造謠“炒鹽”商人一樣打擊住房投機性需求行為,並建立“打擊住房投機性需求行為”的權責體系,對“禁止投機性住房需求”政策執行不利的責任領導,予以問責,使得住房調控政策更有針對性與威嚴性,從而真正禁止投機性住房需求,控制投機金融市場,使得自住性住房需求得到滿足,住房民生性特點彰顯,從房奴走向房主,從“蝸居”走向“安居”。王華華:《政府對住房消費市場的引導與解困》,載《理論學習》2011年第6期。

土地徵收觀點

我國現階段城市化建設中,由於一些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在征地中“強制徵用土地”、“強制拆遷房屋”,使得被徵用土地的人民民眾利益受損,在土地徵收利益訴求得不到制度內的途徑解決時,受制度外的“鬧事”文化的影響,容易引發土地徵收中的群體性事件,主要表現為集體性上訪事件、衝擊黨政辦公機關事件、擾亂公共秩序事件等。土地徵收中的群體性事件的防控政策,一個是“防”,即保證土地徵收過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一個是“控”,即通過彌補土地徵收中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以保證土地徵收中結果“持有的公平”。
並主張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實行“依公共利益”徵收土地的價值補償,應與“依商業利益”徵收土地的價格相等,使得政府通過對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的相對均衡的分配製度和程式,使得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在每個社會成員中基於正義和人的勞動來獲得相對公平的“持有”,既使得社會弱勢者不會過於“痛苦”,又使得社會強勢者不會過於“快樂”,從而平等、公平地保護整個社會成員基於自然和社會“存在的合理性”的權益,創造一個“人與人之間缺少壓制、增加和諧”的公平社會,進而逐步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裡面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王華華:《我國城市化中土地徵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防控研究》,載《求實》2011年第10期。

部分發表論文

1、王華華:《馬克思講過“共享發展”嗎?——政治學畛域的獻疑》,載《社會主義研究》(CSSCI期刊)2017年第1期。
2、王華華、楊倩萍:《基層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公共性問題界定——以無錫水秀社區居民樓“漏水”治理為例》,載《行政與法》(核心擴展)2016年第11期。
3、王華華:《也談入黨介紹人的角色擔當》,載《學習時報》(北京)2016年12月29日第4版“黨史黨建”欄。
4、王華華:《供需共振視閾下地方政府新型城鎮化政策創新研究》,載《求實》(CSSCI期刊)2016年第11期。
5、王華華:《論制度治黨對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政治優勢及實踐路徑》,載《廣西社會科學》(CSSCI擴展)2017年第3期。
6、王華華:《黨員義務在黨章中的提出與完善》,載《學習時報》(北京)2017年1月23日第5版“黨史黨建”欄。
7、王華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徵收模式轉型研究——從保障農民生活到保護農民權益》,載《西部論壇》(CSSCI擴展)2017年第1期。
8、王華華:《從社會公正探尋提高中國司法公信力的路徑》,載《長白學刊》(CSSCI擴展)2015年第3期。
9、王華華:《服務型政府建設需著眼公共服務均等化》,載《唯實》(核心期刊)2015年第3期。
10、王華華:《培育“嵌入式”民眾路線典型實踐的探索與啟示——以“蘇南模式”的無錫為例》,載《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11、王華華:《政治信任:實現“中國夢”的民眾基石》,載《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12、王華華:《服務型黨組織:基本內涵、核心價值與實踐路徑——無錫“三型”黨組織建設的啟示》,載《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13、王華華、王尚銀:《試論城市建設中“民眾訴求”推動的土地徵收改革模式——浙江省溫州市土地徵收改革的實踐啟示》,載《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4、王華華、王尚銀:《中國土地徵收政策社會公正化:由“保障”到“保護”》,載《理論與改革》(CSSCI期刊)2012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研究》2012年第9期論點摘編。
15、王華華、陳國治:《我國城市化中土地徵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防控研究》,載《求實》(CSSCI期刊)2011年第10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2012年第1期全文轉載。
16、王華華、王尚銀:《善治視域下的“村民自治”與“村官自治”》,載《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7、王華華、王尚銀:《政府成功治理公共危機中的原則性與靈活性》,載《黨政幹部學刊》2011年第4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8、王華華:《政府成功治理公共危機中的政策工具選擇》,載《黨政幹部學刊》2010年第9期。
19、王華華:《公共危機治理中的政策系統模型分析與建構——檢視汶川震災治理文本》,載《蘭州學刊》(CSSCI期刊)2009年第1期。
20、王華華:《應對“揮霍公共資財行為”繩之以法》,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核心期刊)2006年第7期。
21、王華華:《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創新路徑分析》,載《黨政論壇》(核心期刊)2017年第2期。
22、王華華:《從行政後果維度探討政府“決策”與“執行”關係的劃分——獎勵“政疾”與獎勵“政績”》,載《行政論壇》(CSSCI期刊)2007年第6期。

部分主持項目

1、江蘇省社科聯立項項目《新型城鎮化土地徵收補償模式“換擋”研究——“十八屆三中全會”由“保障”到“保護”轉變》(編號14SWC-069),研究時間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已經結項,驗收單位:江蘇省社科聯。
2、江蘇省無錫市黨建中心重點項目《踐行黨的民眾路線典型培育的實踐與思考》(編號WXDJ201406),研究時間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已經結項,驗收單位:江南大學。
3、江蘇省黨校系統課題《新型城鎮化中的公眾參與治理問題研究》(編號JS201312),研究時間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已經結項,驗收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4、江蘇省無錫市社科基金項目《轉型期公務員塑造陽光心態積極履職研究》(編號:15-B-08),研究時間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已結項。
5、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的路徑研究》(編號:16DJC003),研究時間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研中。

參與學術活動

1、2014年7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市參加第五屆中國行政改革論壇《創新政府治理,深化行政改革》,參會論文《論法治政府建設要營造五個“法治友好型”環境》會上交流,並收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優秀論文集出版。
2、2015年7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市參加中國倫理學會2015年會,會議舉辦地點中共中央黨校,會上加入中國倫理學會會員。
3、2016年11月1日至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參加中國政治學2016年會,會議主題《全面從嚴治黨淨化黨內政治生態》。
4、2016年11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市參加“上海青年論壇”,論壇主題《中國故事、研究和話語》,參會論文《基層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公共性問題界定——以無錫水秀社區居民樓“漏水”治理為例》獲獎,本文同時獲得201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