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

王禎農書

元王朝統治中國97年,時間雖不算很長,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較出色的農學著作。一是元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此後有《王禎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書中尤以《王禎農書》影響最大。

《王禎農書》

元代三大農書之冠
作者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元成宗時曾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他在為官期間,生活儉樸,捐俸給地方上興辦學校、修建橋樑、道路、施捨醫藥,確實給兩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時人頗有好評,稱讚他"惠民有為"。(《旌德縣誌》)王禎像我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也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認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農業生產。王禎同時代人戴表元所寫《王伯善農書序》中說,王禎在旌德和永豐任職時,勸農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績斐然。所採取的方法是每年規定農民種桑樹若干株;對麻、薴、禾、黍、麰麥等作物,從播種以致收穫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導;還畫出"錢、鑮、耰、耬、耙、麴"各種農具的圖形,讓老百姓仿造試製使用。他又"以身率先於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最後,王禎把教民耕織、種植、養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加上蒐集到的前人有關著作資料,編撰成《農書》。
《王禎農書》完成於1313年。全書正文總計37集,371目,約13萬餘字。分《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最後所附《雜錄》包括了兩篇與農業生產關係不大的"法制長生屋"和"造活字印書法"。
《王禎農書》在我國古代農學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論北方農業技術和南方農業技術。王禎自己是山東人,在安徽、江西兩省做過地方官,又到過江、浙一帶,所到之處,常常深入農村作實地觀察。因此,《農書》里無論是記述耕作技術,還是農具的使用,或是栽桑養蠶,總是時時顧及南北的差別,致意於其間的相互交流。如墾耕,書中就詳述了南北的特點,並說:"自北至南,習俗不同,曰墾曰耕,作事亦異。"
(《墾耕篇第四》)又常把幾種作用相同、形制相異的農具放在一起加以敘述,以便於人們比較採用,說:"今並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無使偏廢。"(《耙耮篇第五》)養蠶方面,採擷南北養蠶方法加以敘述,並指出各有的優缺點,目的是"擇其精妙,筆之於書,以為必效之法"。(《蠶繅篇第十五》)可以說,在《王禎農書》以前所有的綜合性整體農書,像《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都只記述了北方的農業技術,沒有談及南方,更沒有注意促進南北技術的交流。

介紹

《王禎農書》在前人著作基礎上,第一次對所謂的廣義農業生產知識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提出中國農學的傳統體系。《呂氏春秋·上農》等4篇只是保存先秦有關農業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農時的4篇農學論文。漢代的《氾勝之書》只殘存了3000餘字,不能見其全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綜合性整體農書,只有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與《王禎農書》相比較,《齊民要術》內容雖包括了糧食作物、蔬菜和果樹栽培、畜牧、獸醫、農產品加工以及烹飪等,最後還附有非中國產的一些栽培植物,範圍可謂十分廣泛,但占了很大篇幅的烹飪顯然是不屬於農業生產範圍的。《王禎農書》則明確表明廣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蠶桑、畜牧、園藝、林業、漁業,而把《齊民要術》中的釀造、醃藏、果品加工、烹飪、餅餌、飲漿、製糖,以及煮膠、制筆等農產品加工的內容都去掉了。從整體性和系統性來看,《王禎農書》也超過《齊民要術》。《齊民要術》還沒有明確的總論概念,屬於這方面的內容只有《耕田》和《收種》兩篇,構成全書的主要是農作物栽培各論,分別孤立地敘述各項生產技術。而《王禎農書》中的《農桑通訣》則相當於農業總論,首先對農業、牛耕、養蠶的歷史淵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時"、"地利"兩篇來論述農業生產根本關鍵所在的時宜、地宜問題;再就是以從"墾耕"到"收穫"等7篇來論述開墾、土壤、耕種、施肥、水利灌溉、田間管理和收穫等農業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則和措施。《百穀譜》很像栽培各論,先將農作物分成若干屬(類),然後一一列舉各屬(類)的具體作物。分類雖不盡科學,更不能與現代分類相比,但已具有農作物分類學的雛形,比起《齊民要術》尚無明確的分類要進步。《農器圖譜》是全書重點所在,插圖306幅,計20集,分為20門,261目。另外,在《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之間,也相互照顧和注意各部分的內部聯繫。《百穀譜》論述各個作物的生產程式時就很注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農器圖譜》介紹農器的歷史形制以及在生產中的作用和效率時,又常常涉及《農桑通訣》和《百穀譜》。同時根據南北地區和條件的不同,而分別加以對待。既照顧了一般,又重視了特殊。
將農具列為綜合性整體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王禎農書》開始的,也是本書一大特點。我國傳統農具,到宋、元時期已發展到成熟階段,種類齊全,形制多樣。宋代已出現了較全面論述農具的專書,如曾之瑾所撰的《農器譜》3卷,又續2卷。可惜該書已亡佚。《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在數量上是空前的。《氾勝之書》中提到的農具只有10多種,《齊民要術》談到的農具也只有30多種,而《農器圖譜》收錄的卻有100多種,繪圖306幅。在做這部分工作時,王禎花費精力最多,不僅搜羅和形象地描繪記載了當時通行的農具,還將古代已失傳的農具經過考訂研究後,繪出了復原圖。
如西晉(265-316年)劉景宣創製的"磨",奇巧特異,用一牛拉,能"轉八磨之重"。(《農器圖譜·杵臼門》)可惜久已失傳,王禎經過查找資料研究、把它進行復原,併名之為"連磨"。又東漢杜詩(?-38年)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來煉鐵。到元代製法已不可考,王禎也多方搜訪,力求復原,並加以發展。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風,而王禎復原所繪的水排已經是用木扇(簡單的風箱)來鼓風了。王禎對輪軸特別感興趣,在"杵臼門"、"灌溉門"、"利用門"中,集中了57種與輪軸有關的生產工具。在此基礎上,他自己又創製成了"水礱"和"水輪三事"。其中尤以"水輪三事"最為機巧,具備有磨、礱、碾三種功能。《農器圖譜》展示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卓越成就。在此之後的農書和其他一些書籍,如《三才圖繪》、《農政全書》、《古今圖書集成》、《授時通考》等書中與農事有關的插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本書。
"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和"全國農業情況圖"也是《王禎農書》的首創。後圖的原圖已佚失,無法知其原貌。現在書中看到的一幅是後人補畫的。"授時指掌活法之圖"是對曆法和授時問題所作的簡明小結。該圖以平面上同一個軸的八重轉盤,從內向外,分別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應該進行的農事活動。把星躔、季節、物候、農業生產程式靈活而緊湊地聯成一體。這種把"農家月令"的主要內容集中總結在一個小圖中,明確、經濟、使用方便,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嘆賞的絕妙構思。
《王禎農書》附錄中的"造活字印書法"是王禎把請工匠刻制的3萬多個木活字,以及自己發明的可減少排字工人的疲勞與提高效率的轉輪排字盤,用來試� 鵝旱孿刂盡煩曬Φ姆椒ㄓ刖櫚淖芙帷K淙揮肱┮瞪薰兀際嵌雜∷⑴拋旨際醯囊淮蠊畢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