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炤泮

1931年12月,恰逢東北軍王炤泮奉張學良之命,在綏中寬幫一帶組建第十三路義勇軍。 1932年3月2日,日軍七百餘人,及偽公安隊三百餘人,乘夜襲擊綏中帽盒溝(十三路義勇軍駐地)。 1931年11月,王炤泮在綏中寬幫組建第十三路義勇軍,李崑山被王炤泮任命為十三路義勇軍的一個團長。

簡介

王炤泮,字耀功,1893年生。祖籍遼寧省綏中縣寬幫鎮水口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11期步兵科畢業,著名抗日將領,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十三路軍的主要創建者,東北抗日義勇軍108將之一。與其同期畢業的著名學員主要有彭景文、趙承金、李鍾奇、王作藩等。

人物生平

投筆從戎 走進講武堂

王炤泮幼讀私塾,1910年在鄉村教書,1915年考入綏中縣立簡易師範學校,1917年畢業後曾在前所鎮、楊寶屯、張安屯等處鄉村做教員。1925年,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炤泮目睹山河凋零,痛心疾首,毅然棄筆從戎,離開了自己可愛的故鄉和自己熱愛的職業,去黑龍江省拜泉縣步兵第二旅當兵。1928年王炤泮由二等兵起被提升為中尉副官。1929年經旅長王南屏舉薦保送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步兵科學習。

到北平去 面見張學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鏇即將其魔爪伸向東北三省全境,妄圖獨霸東三省,而這時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奉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訊息傳出,白山悲戚、黑水倒流,舉國上下,神人共憤!東北講武堂三千多名師生聞之,莫不義憤填膺,但又不知何去何從,只好會和第七旅(旅長王以哲)統帶部共約七千餘人,揮淚撤出瀋陽。由於大家思想不一致,部隊到了瀋陽東北五十里處的旺賓屯時,隊伍開始分散,各奔前程,其中有一部分人去了長白山,到山裡開闢地區,繼續抗日。他們從瀋陽出發後,日本飛機一直追趕到旺賓屯,看到隊伍解散,日本飛機停止了追蹤。
這時王炤泮班級的三十幾名學員,都問王炤泮應該到哪裡去,王炤泮對大家說:“我們去北平找張監督(即東北講武堂校長張學良)如何?”。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去北平找張學良,於是王炤泮帶著三十幾名學員繞過皇姑屯,到達馬三家火車站。王炤泮到達車站後,立即給北平張學良拍了一封電報。電文曰:“我帶領三十名學員由馬三家登車去見副司令。”電報發出後,王炤泮找到站長,交涉車輛,站長當即答應了王炤泮的要求。
但是當王炤泮剛要走出站長室,便聽見站長打電話給皇姑屯,問可否讓王炤泮等人登車。對方答道:“不準。”站長又問:“他們要強行登車怎么辦?”對方答道:“不停車”。王炤泮聽了之後怒不可遏,即闖進站長室,將路標和紅旗搶來,迫使火車停在馬三家車站。王炤泮立即派九名學員去火車頭監視司機,然後命其餘人等一齊登車。車開之後,日本飛機追至新民屯後不再追趕。
王炤泮等人出發之時,每人只帶一支步槍,身無分文,飢腸轆轆,正在危難之時,他們慶幸的遇到了糧秣廠廠長葉乃忱。葉乃忱為張學良將軍秘書處長,曾負責過糧秣廠的經營事務,以為東北軍的軍事後勤作保障。“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恰好葉乃忱在瀋陽處理事務,事變發生時,他感到很突然,混在逃難的民眾中,乘火車回北平,恰巧與王炤泮等人相遇。葉乃忱見此情景,立即解囊相助,掏出隨身帶的幾百元錢讓學員們度過了難關,並順利到達目的地——北平。
第二天早上,王炤泮等人到了北平,在前門車站下車,張學良派其副官迎接。當副官把王炤泮等人領到行營後,張學良立即拉住王炤泮的手說:“你到底沒有忘記你的老師,你到底來了。”說罷放聲大哭。張學良又說:“我有心不聽蔣介石的命令。但那么一來中國就更壞了,沒有辦法,只好命令你們不抵抗。”
王炤泮等人到達北平七、八天后,陸續有東北講武堂師生由東北去北平找張學良。不久,講武堂在北平(黃寺)恢復,三十幾名學員又入講武堂,王炤泮留在行營參謀處任職。

受命出關 組織義勇軍

半個月之後,張學良再次找到王炤泮,開門見山的要求王炤泮出關組織義勇軍,以非正規軍的名義進行抗日。王炤泮同時向張學良提出了三點後顧之憂,張學良為了激勵王炤泮,佯裝勃然大怒,並說王炤泮深受國家栽培,卻貪生怕死,不肯為國效力。在張學良的一番解釋和訓令下,王炤泮接受了任務。張學良立即給綏中、興城、陵南(今建昌)三縣縣長一道公文:(“綏、興、凌三縣:不日內由講武堂王炤泮去你處組建第十三路抗日義勇軍,你縣要給以協助)。然後又給了王炤泮抗日救國會的委任狀,委任王炤泮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十三軍總司令。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王炤泮一行帶著張學良將軍的親筆手諭,由北平動身出關,先到綏中縣秘密會見了綏中縣長溫繼嶠。當即由溫繼嶠出面召集一些當地首腦人物開會,研究支持組織十三路抗日救國義勇軍事宜,參加會議的有當地士紳,商會、農會會長,儲蓄會長張鳳閣及警察局長陳某。會後,大家表示一定會給十三軍以支持、協助。於是王炤泮在當地物色了一些有號召力的人物,並分別委任他們不同的職務,計團長有:綏中城郊鄉東園子梁步瀛、建昌縣大松木溝張佐廷,建昌李崑山,梨樹溝門人李恩祥,綏中鸚鵡溝人廖質斌(為綏中有名土匪,後降日),另立二台子王應武為營長,建昌朱家杖子朱福和為警衛營營長。王炤融為特務連連長,專司偵查敵情。王炤泮知張佐廷與土匪素有來往,便讓張佐廷去聯絡土匪。不久,張佐廷便拉來幾個土匪頭子:“大靴子”、“大同字”、“串地龍”等,他們各帶數百人來歸,1931年12月,北平抗日救國會石磐自願協助王炤泮出關組織義勇軍,於是他帶領部下8名到達綏中縣寬邦鎮水口屯,於是救國會改委石磐為總司令,王炤泮任參謀長,司令部設在王炤泮家。石磐與王炤泮召集反滿抗日的有志青年約三千餘人,十三路義勇軍在興綏鐵路沿線實行抗日,並逐漸發展壯大。

立足未穩 遭日軍襲擊

與第13路義勇軍建立的同時,在綏中、興城、建昌各地都有民眾揭竿而起,建立義勇軍,其中以鄭桂林領導的第48路義勇軍最為著名。對於這種情勢,日軍深感憂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舊曆正月初八。日軍步、炮、騎兵約1000餘人,帶著重型器械前來圍攻,王炤泮、石磐聞訊後命令各軍伏於要隘,將敵人誘入重圍後,起而攻之。是役,斃敵50餘人,義勇軍無一傷亡,士氣大振。次日,由於東岔溝漢奸黃領三向日本人告密,日軍轟炸機開始出動,其中一架日軍偵察機先飛至水口上空,接著來了兩架轟炸機,向十三路軍駐地開始投彈,水口屯中彈立即成了一片火海,全屯草垛大部分起火,牲畜被炸死甚多,參謀長王炤泮家被炸毀,王夫人殉難。
帽盒溝之戰
1932年正月,王炤泮帶領200多名義勇軍在松嶺子和帽盒溝北山一帶排開戰場,準備迎擊敵人。日寇雖有洋槍洋炮,但因地勢不熟,未敢深入,只是在六家子南山和冰溝附近迂迴。當兩軍相對,距二三里時,鬼子的步槍,機槍,火炮一齊開火,義勇軍亦給予猛烈還擊。戰鬥非常激烈,整整打了一天,我方傷一人,日方傷多人。是否有被擊斃者不詳。戰鬥結束後,發現在敵戰場上遺留下很多血跡和包紮繃帶。
夜襲綏中
1932年春一天夜間,第十三路義勇軍在王炤泮、石磐的率領下,與第四十八路義勇軍鄭桂林部聯合,兵分三路攻打綏中縣城。石磐等人一馬當先,鄭桂林很快攻到西門。王炤泮、石磐帶領的兩路人馬從東、南兩個方面向里攻打,激戰四小時,直打到次日拂曉,未能攻入。日軍傷亡情況不詳,義勇軍有三人戰死。

敵人叫囂 活捉王炤泮

王炤泮協助石磐或獨自率領十三路義勇軍進行了多次對日作戰,屢建戰功。十三路軍逐漸成為了日軍眼中釘,肉中刺,日軍每次在圍剿第十三路軍時都狂傲宣稱:“消滅義勇軍,活捉王炤泮”。王炤泮曾數次去北平面見張學良請示匯報工作,原來從山海關下車,後來日軍在山海關火車站懸掛王炤泮畫像懸賞捉拿,不得已改從北戴河下車。

石磐負傷 十三軍瓦解

1932年3月18日,石磐、王炤泮聯絡綏中、興城、建昌三縣各路義勇軍,由第13路義勇軍、第17路義勇軍、第33路義勇軍、第48路義勇軍共商攻打綏中計畫,大家認為此戰如能獲勝,一可以站穩腳跟,迅速擴大隊伍;二可以打通義勇軍進關的通道,阻止日寇向山海關方向進犯,首先十三路軍司令石磐帶三百餘人前來聯絡第十七路軍副司令李崑山(註:1931年12月底,“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金德宣同李芳廷一起來到李崑山家,金德喧代表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委任李崑山為抗日義勇軍第十七路軍副司令,在李芳廷司令的領導下組織抗日義勇軍,並頒發了抗日救國委任狀,即在原蓋有印章的空白委任狀上填上李崑山的名字),共商抗日大計。石提出先共同進關整訓的意見。李崑山因求戰心切,不同意先進關整訓。他說:“不立功不進救國會。”正在這時,得到敵人向青石嶺(即救國軍駐地方向)進犯的情報。石對李說:“我帶隊伍先去,你在這繼續整隊做我的後援。”3月1日,石帶隊在綏中北部與日軍某連隊發生激戰,因彈藥不足,勢漸不利,派人回來求援。李立即從各隊抽出一百名精悍手槍手,全部騎馬去打接應。在隊長串地龍(綽號)的率領下,冒著敵人的密集火力,一鼓作氣就把敵人壓了回去。日偽軍騎兵二十多人,見勢不妙,慌忙逃回綏中城裡。三汽車鬼子無機逃脫,就退到大黑溝一個四角有炮台的大院裡,負隅頑抗。這時義勇軍的追擊部隊趕到,敵人在炮台上居高臨下射擊,義勇軍集中火力向里猛攻,一直激戰了一天,後來附近一個柴草垛打著了,敵人借濃煙掩蔽狼狽逃竄。這次戰鬥,擊斃敵人二人,俘虜六人,打傷多人,繳獲步槍八支和一部分軍用品,第十七路於3月4日又襲擊一次綏中縣城。義勇軍初戰獲勝,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其龜縮在城裡,不敢輕舉妄動。這時孫雨田領導的義勇軍第三十三路軍也來會師。又有些綠林武裝也紛紛來投,幾路抗日隊伍共五千五百多人。經各路義勇軍領導人共同會商,決定乘勝攻打綏中。並公推13路軍總司令石磐為總指揮。石磐在下達任務前鼓勵說:“諸公之從吾來者,皆志在救國,今時機已至,吾欲以身殉,光復綏中,不知諸弟兄肯與我前進否?”諸軍士氣壯山河,皆高呼願隨司令前進,以效忠黨國,絕不願與倭寇並存。於是石磐下達任務:定於3月18日開始,兵分三路,同時下手。由孫雨田帶領三千人,就地行動,攻打花營,截擊錦州方面的援敵;宋吉普、單福臣率領部隊五百人,攻打沙後所,阻擊敵人向錦州方向逃竄;十三路軍和十七路軍餘部二千餘人,攻打綏中縣城。王炤泮為了穩妥起見,經與石磐商議派人給綏中縣長溫繼嶠送了一封信,告訴他今夜零時零分取綏中城,消滅日軍,並讓溫繼嶠安定民心,勿使驚慌。沒想到送信的那個兄弟毫無經驗,他看到城門緊閉進不去城,就向守門的警察叫門,並聲稱有公文投遞。守門的警察要他將函件由門縫投入。他就照辦了。結果警察將信送給了張鳳閣(張鳳閣在這個時候已經投靠了日本)。張鳳閣獲取機密後,便報告了日軍。日軍深信,立即在南門外建築了沙袋掩體,並做了防禦的種種部署。當王炤泮與石磐知道機密泄露之後,但無退意,沒有改變戰略計畫,仍按原計畫進行,王炤泮將一部分精悍的人分成五組,每組取一個日軍駐地,然後全部人馬自涼水泉子分東西兩路向南門外包抄過去。由西面出擊的這一條路,衝到了日軍駐地,到了南門的東面,日軍發覺之後,就憑南門的沙袋掩體向義勇軍開始射擊。守衛城牆的偽警察、保丁等也隨之開槍,但他們都是朝天開槍。槍響之後,漢奸張鳳閣來到城牆上,他見此情景,大罵一頓,並奪過一支步槍,向義勇軍射擊。警察、保丁等人無奈,只得把槍口放低向義勇軍射擊。 義勇軍遭到雙層射擊,而警察火力甚猛,義勇軍支持不住。當時有二人中彈身亡(一是王炤泮之叔王有林、一是張某)。再說李崑山,原與石磐商定3月21日夜分兩路行動攻城,於是命令王老鈞帶二十餘名礦工去綏中六股河(王八河)炸橋樑,扒鐵路(這些礦工行動迅速,按預定地點,及時完成任務返回二道溝)。派鄭大有、串地龍率部分人為先鋒隊進城先除掉崗哨。十一點多鐘,先頭部隊剛剛行動,戰士朱黑虎拿一把板斧,小霍手持扎槍最先摸進敵人頭道崗哨。朱黑虎一板斧把一個鬼子哨兵腦袋開了瓢,小霍把另一個哨兵扎個透心涼,奪了兩支步槍,接著又悄悄地摸到第二道崗哨,朱黑虎又砍死一個鬼子,得了一支步槍。小霍對另一個鬼子一紮槍沒捅死,打了一槍也沒打中,這個鬼子嚎叫著逃跑了,驚動了敵人,戰鬥就開始了。這時救國軍大隊人馬剛剛進城。石磐、王炤泮正帶隊衝殺,李崑山在門口指揮,敵人出動兩輛坦克來回掃射衝撞,城牆上的偽軍也向下猛烈射擊,戰鬥非常激烈。李崑山親自到前沿指揮戰鬥。有人勸他到隱蔽的地方去,他說:“士兵衝鋒更危險,當頭的不能只顧自己安全,忘了弟兄。”在他的指揮下,一名戰士機智勇敢地縱身跳上坦克,揭開頂蓋用手槍打了一梭子,坦克里的機槍立即不響,掉轉頭逃了。激烈戰鬥到後半夜,攻入綏中縣城,打死打傷日偽軍九十多人,石磐等人一馬當先,帶隊入城,沒想到沖至街心時敵軍坦克衝出,石磐不幸,被冷槍射中下肢,踝骨碎,幸有忠勇衛士李長海,晉步周冒彈將其救出,王炤泮立即命人將石磐用門板抬回,經山海關送北平德國醫院治療,並截肢。 主帥受傷,軍心動搖,加之敵人靠其武器上的優勢頑固抵抗,義勇軍為減少犧牲決定撤退。大隊人馬分幾路撤退,王炤泮領著義勇軍向涼水泉子退去,敵人用迫擊炮、機關槍追擊。李崑山也邊打邊撤,當離開城門口,撤至二台子時,天將黎明,隊伍也已全部撤出。李崑山因不知炸橋的人早已完成任務安全撤回,他便騎馬在路邊巡視等候。聽到大路上有人聲,但聲音不清,他誤認為是炸橋人員回來了,迎上去就說:“你們才回來?”一搭話被敵人發覺,立即開槍,他中彈落馬。衛兵王發等人正欲上前搶救,被敵人密集的火力打得抬不起頭,只好滾著撤了出來。敵人尾隨追擊,一直到砬子山才甩掉了敵人。這時得知李崑山已壯烈犧牲,軍中上下為之十分悲痛。一時軍中無主,隊伍處於瓦解之勢。

少帥下野 王炤泮讓位

石磐負傷,李崑山犧牲後。第十七路軍基本遭到瓦解,北平抗日救國會為了加強對十三軍的領導,使第十三軍不至瓦解,改委張佐廷為第十三路軍總司令,但是實際主持工作的是王炤泮。1933年初,蔣介石下令解散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1933年3月9日,熱河失守後,少帥張學良引咎辭職、被迫下野出國考察。與此同時,張學良指示王炤泮將第十三路軍交給第四十八路軍司令鄭桂林指揮,然後轉入地下工作。於是王炤泮立即去青龍甘溝會見了鄭桂林,鄭桂林與王炤泮是東北講武堂的同學,他們辦過交代之後,王炤泮返回了家鄉。張學良下野後,義勇軍被解散,東三省基本淪陷,並成立了新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

王炤泮的最後歲月

1933年春,蔣介石下令解散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第十三路軍和併到第四十八路軍之後,由鄭桂林領導,帶進關內,以圖再起。他們英勇的投入了聞名全國的長城保衛戰,3月30日在石門寨一帶與日偽炮、步、騎聯合兵種3000多人展開肉搏戰。後又去張家口參加了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鄭桂林任第四軍第一師師長。11月9日,吉鴻昌回天津,鄭桂林秘密去天津找吉鴻昌共商重整旗鼓大計,不料在天津法租界被國民黨憲兵第三團蔣孝先的特務秘密捕獲。11月20日,國民黨當局以“反蔣、圖謀不軌”等罪名將鄭桂林殺害於北平天橋附近琉璃廠。
張佐廷隱遁回家,2月19日,日寇占領建昌後,將張佐廷的家洗劫一空,其本人也被通緝。從此張佐廷顛沛流離,四處為家,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才又去瀋陽,投石磐加入國民黨軍。
石磐足部負傷後,送北平治療,因傷勢嚴重,只能截肢。從此便失去對第十三軍的領導能力,解放後,因石磐為國民黨CC派人士,被新中國鎮壓。
王炤泮本人被通緝,日寇為了捉拿王炤泮,經常騷擾、轟炸水口村及附近鄉村的鄉民,並縱火燒毀六家子民宅38戶,鄉民們感到日受其擾,遂由大栗屯村長郭慶三、寬幫村長王玉山、大路溝村長趙會山等人出面,苦勸王炤泮投誠數晝夜,王炤泮開始不能接受,並說此非男子之所為。可是幾個村長以為鄉民安全著想為由,始終婉勸,王炤泮不忍無辜鄉民跟著自己受苦,不得已一個人含淚來到綏中縣政府門前繳槍投誠。日本人非常得意,偽綏中縣長溫繼嶠(註:溫繼嶠早期積極抗日,支援義勇軍。然而,1932年1月2日,駐防綏中縣的東北軍某部團長撤離之時,力勸溫繼嶠入關抗日,溫繼嶠留戀官位,以“守城有責”為藉口留在綏中未走。 1月4日,日軍第三十八旅團旅團長伊田次郎、第七十六聯隊聯隊長重藤大佐率隊乘鐵甲車侵據綏中火車站,就在全縣民眾義憤填膺之際,溫繼嶠則帶領地方士紳張凌雲等人,手持早已準備好的日本國旗,到火車站屈膝相迎,綏中縣從此淪陷。)欲邀王炤泮加入警界,而王炤泮不想為日本人做事,遂拒做偽滿官職。因王炤泮為教員出身,遂隱匿到黑水汀再次當了教員,教書育人去了,張學良出國考察回國後,王炤泮以書面形式繼續向張學良匯報綏、興,建三縣的政治及局勢,在此期間王炤泮多被日本人監視。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軟禁,日本人認為王炤泮思想不良,沒有滿洲國觀念,遂免了王炤泮的職務,王炤泮不得已回家閒居。閒居期間被日本人監視更為嚴重。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王炤泮想起偽時代那十多年被監視的痛苦,又觸起了想為國家、為民族乾點事的念頭。但是這十多年王炤泮一直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生活極為艱難,一因無人引薦,二要從事生產,於是蠢蠢欲動的心慢慢的被打掉,心想在家做一個光復後的國民,心愿足矣。沒想到在1945年11月間,綏中縣民選縣長王滌生捎信給王炤泮,令其速來綏中面議要事,王炤泮未加考慮,遂即來到王滌生家中。王滌生將王炤泮在偽滿時期拒任偽滿官職,並且曾經有組建抗日義勇軍反滿抗日等情況面報杜聿明長官,經查證屬實後,王炤泮被綏中縣長王滌生委任為警察大隊長,同時加入國民黨。1946年7月調任錦州鐵路警務處警事科股長。1948年2月,又任綏中縣警察局額外督察員兼軍警聯合處糾察隊副隊長。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王炤泮因曾在國民黨綏中縣政府任職,而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由於改造中表現良好,提前三年被釋放。出獄後,王炤泮和普通農民一起在生產隊參與田間勞動。
1967年農曆2月19日晚5時,王炤泮在生產隊地里幹活時,因挺身攔截受驚的馬車而被撞,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4歲。

第十三路義勇軍戰績

1、水口之役:農曆正月十日,日軍步、炮、騎約千二百人,攜炮十二門,機槍數十挺,及漢奸數十人前來圍攻,是時義軍五百餘人,駐於綏中水口。石磐聞訊後,以眾寡懸殊,恐難與敵,乃令各軍伏於要隘,己身攜參謀長王耀功(王炤泮——李文喜注),團長梁步瀛,潛伏前方偵查,與敵騎相遇,乃將其誘入重圍,義軍遂起邀擊,敵以中伏。即行引退。義軍以子彈不繼,亦退去。是役,斃敵五十餘人,獲三八式步槍十二支,子彈千餘發,義勇軍無一傷亡,士氣大振。次日,敵復來攻,敵機將參謀長王耀功家炸毀,王之夫人殉難,義軍為保存實力計,乃退駐陵南(今建昌縣——李文喜注)一帶。
——摘自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一日《中央日報》
2、帽盒溝之役:農曆1932年1月26日,(十三路)義勇軍八百餘人駐於綏中帽盒溝,日軍步、炮、騎約700餘人,及偽公安隊300餘人,宵夜來襲,為義勇軍預先偵知,石磐乃將其部隊伏于山中,己立於山頭指揮,令人將敵軍誘入,義軍乃起而為攻。日軍以地理不熟,進退失據,大敗而退。義軍乃進行追擊,此役斃敵餘人,朱福和營長奪敵三八式重機槍一架,子彈二千餘發,戰馬兩匹,敵旗一面,義勇軍無一傷亡。此役後,日軍對義軍大懷戒懼,對石氏畏之如虎。
3、擊斃野田大尉:義勇軍第十三路軍與日軍激戰於綏中西北蘆窖(今建昌縣境內鹿叫——李文喜注)大房身一帶,自晨及午相持約5小時許,於炮火隆隆中我義勇軍奮勇殺敵,日軍死傷逾30名(陵南和尚房子赴綏中賣梨車九輛全為抓去運傷死日軍),野田大尉亦死於是役,我方受傷者僅一人云。
——摘自1932年3月31日《救國旬刊·第4期》
4、綏中車站之役:是時綏中車站信發和棧內,駐有日軍六十餘人,為義軍偵知,(十三路義勇軍)石磐乃命工兵將站西杜家屯鐵路拆斷,站東六股河橋炸毀,是日夜,石磐乃親率手槍隊及騎兵第一營營長吳國卿,沿途匍匐前進,伏行至日軍營前,驟起突襲,沖入院內,日兵不備,失措驚呼,露體而逃,日軍死於彈下者二十餘人。次日,日援軍至,行至六股河橋,日軍車忽脫軌,覆車六輛,義軍以戰略關係,亦退去。
————摘自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一日《中央日報》
5、綏中之役:義勇軍獲勝利(指十八日綏中車站之役)後,軍容日盛,各地誌士嬴糧影從,增至三千餘人。石氏乃謀歸復綏中,與十七路(李崑山部)聯絡,乃集其部屬,誠曰:“諸公之從吾來者,皆志在救國,今時機已至,吾欲以身殉,光復綏中,不知諸弟兄肯與我前進否?”諸軍士氣壯山河,皆高呼願隨司令前進,以效忠黨國,絕不願與倭寇並存。於是乃圍攻綏中四晝夜,卒以義軍之奮不顧身,於21日夜將綏中攻下,而敢死隊隊副閻一鳴冒死將日軍營門誆開,擊斃日軍數名,石磐一馬當先,率隊入城,不意行至街心,日軍坦克衝出,石氏足部為日軍流彈所傷,幸賴其忠勇衛士李長海、晉步周等冒彈將其救出。義勇軍以戰略關係,乃退去。是役、斃日軍九十餘人,義軍僅死十餘人云雲。石氏尚有部屬二千五百餘人,駐於陵南(今建昌),仍不時出與日軍抗戰,及到處襲擊,惟該路義勇軍所缺乏者為子彈與槍械,國人若充分予以接濟,必大有可為,不患吾民族無恢復東北之力量,否則,械彈用盡,將何以作長久之抵抗?國人幸注意及之。
——摘自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一日《中央日報》
金德喧、石安全(石磐)各部,於三月二十日間,曾襲擊綏中,將親日派張子清之一部繳械,獲步槍30餘支。後因子彈缺乏,敵人猛力轟擊,勢不能支。金部李崑山陣亡,石安全(石磐)負傷,金石兩部,致遭瓦解。此役鄭桂林、孫洗塵(孫雨田)等部皆參加,鄭部早進早退,無損失。孫部損失頗重。前此北寧鐵路,不能通車達半月之久,亦即彼之舉動也。鄭桂林部千餘人,仍駐於綏中、興城之間,力加整頓,以圖再抗。……
——摘自民國二十一年五月四日《申報》
1932年3月中旬,抗日救國軍第十三路軍、第十七路軍聯合攻打綏中,由孫雨田(孫洗塵)率部隊3000人就地進行攻打興城縣花營,截擊錦州方面的援軍,宋吉普、單福臣率部隊500人攻打綏中縣沙後所,阻擊興城以西之敵向錦州方面逃竄,第十三路聯合第十七路軍餘部2000餘人攻打綏中。3月20日(農曆二月十四日)開始進攻,首先攻打綏中火車站,21日夜在綏中六股河炸橋樑,破壞鐵路,摸日偽軍崗哨。由於中了偽綏中公安局長張小辮子(張子清)的奸計,攻城未克,第十三路義勇軍司令石磐腿受重傷,第十七路軍副司令李崑山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李崑山犧牲後,其部下有的投其他抗日隊伍,有的潰散回家了。日寇將李崑山的屍體運到綏中城裡,照了像搜了身,當敵人得知李崑山是第十七路軍副司令時,在其戰地小報上發了訊息,自吹“赫赫戰果”。
——摘自《遼西抗日義勇軍》
義勇軍集中第十三、十七、三十二路和幾小股抗日武裝,共5500多人,共商攻打綏中計畫,公推十三路軍司令石磐為總指揮,於18日開始攻擊,將綏中城四面圍困,奮力攻堅。21日夜終於攻入城內,打死打傷日偽軍90多人,在激戰中,石磐不幸附重傷,李崑山中彈犧牲,軍中無主,遂撤出戰鬥。
——摘自《熱河革命史稿1919—1955》
天津大公報、國民日報、市黨部北平晨報館東北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第十三路自大房身戰後聯合十七路進攻綏中,十九日晚占領綏中車站,殲敵六名,翌晨退去。二十一日晚於敵坦克車轆轆炮火隆隆中,石司令一馬當先,率千餘健兒血戰半時下綏全城,石司令足為敵傷遂退,我軍死傷約三十餘名,日軍四十餘人被殲,次早日追至狼洞子,我方死戰,日軍不支,退,在進攻中鐵道之破壞每晌以數次計雲。 山海關電:綏中我十三路義勇軍自大防身戰後,即聯合十七路進攻綏中,十九日晚占綏中車站,殲敵六名,翌晨退去。二十一日晚於敵坦克車轆轆炮火隆隆中,義勇軍石司令一馬當先,率千餘健兒與敵四百血戰半時,占領綏中,石足為敵傷,退,殲敵四十餘,我義勇軍死傷三十名。二十二日早日軍追至狼洞子,我放死戰,日不支乃退,我軍進攻數里外始反至綏中一帶,鐵道之破壞,日以數次計,日不勝其擾雲。 ——摘自1932年3月31日《救國旬刊·第4期》
本路(第十三路)軍自成立以來,與暴日周鏇,甚為勇敢,因本路軍士皆為愛國之鄉民,憤日軍之侵略,自由結合而成,人數雖憂,而殺敵之勇氣極強,所用武器亦多為鄉民自由捐助,因子彈缺乏,各軍士愛之如珍寶,作戰至迄今永無浪費一顆子彈,本路自本月19號由綏中平坡出發,當晚行至綏中車站二里許之頭台子地方,與綏中車站之步哨之日軍發生衝突,本路遂派軍士四百餘名與車站日軍三十餘名激戰半小時,日軍不支退入綏中城內,計死傷日軍十二名,我軍因無巨炮停止攻擊城內日軍,暫退二道溝休息,並派多人拆毀城東六股河附近之鐵路十餘段,以便阻止錦州日本之援軍開到。二十日早八時,日軍以騎兵八十餘名攻擊二道溝我軍駐軍,鏇被我軍擊退,得敵方戰馬四匹,當晚我方又與日軍五百六十餘名,攜山炮二門,迫擊炮 四門,裝甲汽車一輛,在綏中南關一帶激戰四小時,日軍退城內,計日軍死四名,傷者甚多,此後又得敵方三八式步槍六支,我方軍士朱清復極為勇敢,曾以菜刀殺死日本守門軍士二人,敝人(石磐自稱)亦於此役足部受傷,本路張團長(張佐廷)、馬營副亦均受微傷,計軍士受傷十五人,死四人,奪獲日軍三八式步槍三十二支,機關槍一架,據城內住民雲,日軍死傷四十餘名。二十二日無激烈戰事,二十三日本路至三山附近休息,待領得子彈即行進攻,最後石氏又稱,此次來平除遼兵外,對子彈問題擬向當局請求接濟,現在本路司令暫由張團長(張佐廷)代理,敝人稍愈後,即反陣地雲。
——摘自1932年3月31日《救國旬刊(第4期)·石磐:第十三路義勇軍最後作戰經過》
忽有大股土匪石磐、李崑山等率匪四百餘名,沿鐵道東西攻擊綏中車站,勢甚猖獗,約半小時即被日方守備隊擊斃五名,余賊逃竄無蹤。至二十一日前攻車站之匪首等復率悍匪二千餘名分路進攻,一路襲車站,一路襲縣城,縣長先令閉城堅守,後指揮城外隊勇分路痛擊,正在激戰間日方守備隊將車站一路擊退復來城下助戰,將匪首李崑山擊斃,余匪又竄至四區曾將前衛占據,一度迫於警隊及駐軍之威即逃入臨榆境內。
——摘自1933年5月《綏中縣誌(卷下)·兵事》
、……晚十二時許,前攻車站友軍(指日軍,此刊為敵方報刊)之匪(指義勇軍),又復捲土重來。是時城北二十里以外,縣署命令不能達,該匪幫出入期間與城廂音訊不通。該匪幫率伙匪約有兩千餘名,分路進攻。一由羊奶山轉來,襲擊車站;一由西北七八區交界水口地方轉來,入西門外大街,襲擊縣城,來勢猛勇,直逼迫城下,幾有不可遏制之勢。因在平素曾與車站友軍相商計畫,如到緊急時,警察隊防城內,友隊防城外。是時縣長乃率衛士登城指揮。警隊緊閉城門,巡城防守。此刻群匪已直遲南門外十字街。而西門外大街之匪幫,蜂擁直向城牆射擊。正在激戰之間,友軍將車站一路擊退,復馳來南門城下助戰,將坦克車開來,掃射城下匪眾,瞬息間完全射退。惟時兇險萬分,倘友軍救應稍延,而南門外商家房屋變焦土矣。闔邑商民幸脫於險,實賴友軍援助之力也。此後約在一小時間,計格斃匪徒四名,負傷者十餘名。官軍跟蹤追擊至耳盜鈴地方,距城二十餘多華里,又將匪首李崑山擊斃。該匪幫經此痛擊,乃竄擾縣屬八區,轉到四區,又將前衛鎮一度占據,約在一小時,復經前衛車站友軍應援,由鐵甲車連發數炮擊退。此亦警察隊與友軍聯絡迅速之效力,否則前衛五千餘戶之房屋亦化為灰燼也。自此以後,前衛鎮增加警察隊,自衛團,與車站友軍益形緊密聯絡矣。
—— 摘自《綏中縣辛未九一八變後大事記》
第十三路軍在綏中北部被日軍圍困,李崑山率隊赴綏中,解十三路軍之圍。隨後,李崑山乘勝追擊,於三月四日襲擊綏中縣城,日軍龜縮城中頑抗,李崑山斃敵一部後,主動撤出戰鬥。
——摘自《熱河革命史稿1919—1955》
6、聯合攻擊綏中:第四十八路及第十三路聯合攻擊綏中,苦戰兩晝夜,將日軍擊退。日軍攜鋼炮二門,正欲由紗帽溝逃往綏中,被十三路二團二營朱福和部迎擊。盡數斃命,鋼炮及步槍均被獲。
——摘自《東三省義民血戰記》
7、1932年9月,接任石磐為十三路軍司令的張鎮(張佐廷),偵知綏中日軍不多,遂率150餘騎兵,從朝陽六家子出發,星夜飛奔綏中,晚10點開始發動攻擊,攻入城內,重創敵軍。日軍出動了六架飛機,四輛坦克援救被圍困的日偽軍。張鎮遂撤出戰鬥,轉移山區。
——摘自《熱河革命史稿(1919~1955)》
8、彭振國總指揮親率張佐廷、穆化南、邢九鼎、李貞等部,由陵南五貝營子出發,攻擊錦西,激戰一天多,因為敵軍大量增援並以飛機轟炸。彭令各部主動撤退,敵未敢追擊。
——摘自《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王化一、林長青:東北義勇軍第一軍團的組織活動情況》

十三路軍經費來源

第十三路軍使用的槍枝彈藥,是由北平抗日救國會供給,火車運到北戴河之後,再用馬騾馱到青龍補給十三軍使用。錢糧自籌,走到哪裡吃哪裡,北平抗日救國會曾經給過400元補助。

十三路軍軍紀

十三路義勇軍軍紀嚴明:“不準要吃要喝;不準拿老百姓東西,不準欺壓百姓。”有違反者都按軍法重處,嚴懲不待。十三路義勇軍與百姓秋毫無犯,身受民眾擁護。

十三路軍所用武器

當時十三路義勇軍的武器都來自民間,主要有七九套筒,湖北造,還有土槍、大刀、長矛等,火力甚弱。

十三路軍主要人物

石磐

石磐,字安全,1908年生,遼寧瀋陽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畢業生,曾服務於天津市(國民黨)黨部(屬於cc派人士),頗著功績。1931年8月,石磐肄業於北平民國學院。“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石磐痛心疾首,恨日人之殘暴。本著骨子裡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忱,潛行出關,聯絡各處義士,組織義勇軍。1931年12月,恰逢東北軍王炤泮奉張學良之命,在綏中寬幫一帶組建第十三路義勇軍。是時,石磐受抗日救國會委任,帶領部下八名,來到綏中寬邦水口王炤泮部的十三路義勇軍,石磐擔任司令一職,王炤泮任參謀長。司令部設在王炤泮家。 1932年2月14日,日軍出動千餘人圍攻水口,石磐與參謀長王炤泮親臨一線指揮阻擊敵人,斃敵五十餘人,士氣大振。 1932年3月2日,日軍七百餘人,及偽公安隊三百餘人,乘夜襲擊綏中帽盒溝(十三路義勇軍駐地)。石磐聞訊後,親臨山頭指揮,令人將敵人誘入,義軍起而圍攻。此役斃敵三十餘人,義勇軍無一傷亡。此役後,“日軍對義軍大壞戒懼,對石氏畏之如虎”(1932年中央日報語)。 1932年3月18日至21日,石磐、王炤泮聯絡綏中、興城、建昌等各路義勇軍攻打綏中,誠曰:“諸公之從吾來者,皆志在救國,今時機已至,吾欲以身殉,光復綏中,不知諸弟兄肯與我前進否?”諸軍士氣壯山河,皆高呼願隨司令前進,以效忠黨國,絕不願與倭寇並存。於是乃圍攻綏中四晝夜,卒以義軍之奮不顧身,於21日夜將綏中攻下,而敢死隊隊副閻一鳴冒死將日軍營門誆開,擊斃日軍數名,石磐一馬當先,率隊入城,不意行至街心,日軍坦克衝出,石氏足部為日軍流彈所傷,幸賴其忠勇衛士李長海、晉步周等冒彈將其救出。是役,斃日軍90餘人,義軍僅死十餘人。 石磐足部負傷後,送北平治療,因傷勢嚴重,只得截肢。從此便失去了對滴十三路義勇軍的領導能力。為了使義勇軍不致潰散,石磐向救國會推薦其部屬張鎮(張佐廷)接任司令一職。 解放後,因石磐為國民黨CC派人士,被新中國鎮壓。

張佐廷

張鎮,字佐廷,1897年生於建昌縣大松木溝村的農民家庭。“九·一八”事變後,對日寇侵占我國領土,蹂躪我同胞的暴行,張鎮義憤填膺,於1931年11月離開家鄉,去綏中寬幫投王炤泮、石磐的第十三路義勇軍。被王炤泮任命為團長。為了聯合一切抗日力量,他親自奔走說服了綠林兄弟“大靴子”、“大同字”、“串地龍”等率眾參加義勇軍。共同抗日。並在六家子、荒地、黑山科、大屯等地插旗招兵,宣傳抗日救國。各方愛國志士,雲集其部。年末,十三路義勇軍發展到700餘人。之後,他率部轉戰興綏,打擊日寇。日人攝於義軍之神威,不敢把魔爪伸向我廣大鄉村,只好龜縮在縣城內。1932年春,13路義勇軍發展到2000多人,已成為遼西反滿抗日的一隻勁旅,經過水口,松嶺子,綏中車站等戰鬥,殲滅很多敵人。張鎮率全團官兵英勇殺敵,屢建戰功。 1932年1月26日,義勇軍800餘人駐綏中帽盒寺溝。日寇以步、騎、炮700餘及偽軍300人企圖夜襲,被義勇軍預先偵知。義勇軍設下埋伏,將敵誘入,起而攻之,把敵人打的丟盔卸甲,狼狽而逃。是役,斃敵30多人。張鎮部下朱福和營長(建昌朱杖子人)奪敵機槍一挺,子彈兩千多發,戰馬兩匹,敵戰旗一面。 1932年3月18日,十三路軍又聯合了十七路,在“抗日救國,絕不與倭寇並存”的口號下,圍攻綏中四晝夜,於21日夜將城攻下。當義軍行至街心時,石司令的腳部為日軍流彈所傷,張鎮,李長海等人冒彈將石司令救出,這次戰鬥斃敵多人。 4月間,張鎮被“東北抗日救國會”任命為第十三路義勇軍總司令,帶領義軍奮勇抗日。他對部下要求嚴格,重申軍紀:“不準要吃要喝;不準拿老百姓東西;不準欺壓百姓。”有違反者均按軍法重處,嚴懲不貸。其部下秋毫無犯,身受民眾擁護。為了狠狠地打擊日寇,張鎮又組織了一個騎兵團。童年9月偵知駐綏中日軍不多,張司令便挑選了兵強馬壯的騎兵團150人,從朝陽六家子星夜飛奔綏中。是夜十點鐘兵臨城下,將敵四面包圍後,突然發起攻擊。激戰多時,重創敵軍,不久,敵人出動四輛坦克,六架飛機對我十三軍瘋狂轟炸,城內敵軍也進行反撲。為保存實力,張鎮遂命令義軍撤出陣地,轉入山區,以待戰機。 1933年春,抗戰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根據需要,奉北平抗日救國會張學良將軍命令,王炤泮,張佐廷將13路義勇軍合併到第四十八路義勇軍,由鄭桂林領導,撤進關內。張佐廷隱遁回家。2月19日,日寇占領建昌後,張佐廷的家被洗劫一空,其本人被通緝。從此,張鎮顛沛流離,四處為家。直至“八·一五”光復後,才又去瀋陽,投靠石磐加入國民黨軍。

李崑山

李崑山,名玉,字崑山,遼寧省喀左縣白草溝人,生於1896年。家境貧寒,為人謙恭誠樸,以禮待人,仗義疏財,因而人們送他“交的寬”的綽號,身受鄉里民眾的敬仰。1924年,由朋友李芳廷的引薦,參加熱河湯玉麟部,被委任為騎兵第四十九團第二營營長。後調到朝陽任團副。曾因湯玉麟五弟湯玉書誣陷而監禁在朝陽監獄。後經湯母和朋友的營救出獄。於1931年11月底離職回家,並憑藉自己的影響力聚集了一批抗日誌士。 1931年11月,王炤泮在綏中寬幫組建第十三路義勇軍,李崑山被王炤泮任命為十三路義勇軍的一個團長。12月底,東北抗日救國會金德暄同李芳廷一起來到李家,提出請他出面組織抗日隊伍的願望。並委任李崑山為抗日義勇軍第十七路軍副司令,組織抗日義勇軍,投者甚眾。到1932年2月末,在建昌大屯集中隊伍達1500多人,豎起了抗日義勇軍第十七路軍的大旗。救國軍第十三路軍司令石磐遂帶300餘人進行聯絡,共商抗日大計。正這時,得到敵人向青石嶺進犯的情報,義勇軍當即迎敵,激戰一天,初戰獲勝。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這時孫雨田領導的義勇軍第三十三路軍也來會師,隊伍達到數千人。經各路義勇軍領導人共同會商,決定乘勝攻打綏中。1932年3月19日,各路義勇軍對綏中發起猛攻,李崑山親自到前沿指揮戰鬥。有人勸他到隱蔽的地方去,他說:“士兵衝鋒更危險,當頭不能只顧自己安全,忘了兄弟”。首先攻打火車站,激戰一夜,由於敵依託沙包工事,堅守不出,救國軍又無重武器,加之天漸亮,敵人飛機出動助戰,只好暫停攻擊。石磐與李崑山商定第二日夜,分兩路行動,再次攻城。並命令王老溝帶20餘名礦工去綏中六股河炸橋樑,扒鐵路。此時天將黎明,攻城部隊撤出戰鬥。李崑山部下多次勸其趕快轉移,李崑山為了等炸橋的兄弟回來堅決不走。便騎馬在路邊巡視等候。這時敵人包圍過來,李崑山誤以為是炸橋的兄弟回來,敵人開槍,李崑山中彈落馬犧牲。時年36歲。李崑山犧牲後,日本鬼子將李崑山的屍體運到綏中城裡,企圖在城裡焚屍示眾,經綏中他的一些故友設法將李崑山屍體運出城外,又幾經輾轉運回家鄉,予以安葬。 李崑山領導抗日武裝進行戰鬥的時間雖較短,戰鬥的次數不多,但他的戰鬥精神卻有力地震撼了敵人,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大大地鼓舞了廣大抗日軍民的堅強信念和志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