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美

王恩美,男,漢族,清朝鹹豐年間生於寧安堡舟塔鄉上橋村王家營子。 而八月十五當天又下起雨來,至晚不停,柴濕雨大,王恩美舉火不成。 你先我後,行動不一,很快被官兵和民團殺散,只得朝南向疃卜郎方向逃跑。

王恩美,男,漢族,清朝鹹豐年間生於寧安堡舟塔鄉上橋村王家營子。家貧,從小給地主放羊,羊圈駐紮在天景山東麓的疃卜郎。那時寧安堡歸中衛縣管轄,同治元年(1862年)寧夏地區爆發回民反清起義,義軍與清軍多次在寧安堡激戰,當地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戰爭瘡傷尚未恢復,天災又接踵而至。光緒六年(1880年)隴南發生嚴重蝗災,六月大批巨蝗由蘭州侵入寧夏,遮天蔽日,防不勝防,造成農業減產,田園荒蕪,民生凋敝,盜匪蜂起。但是皇糧不免,徭賦依舊,有些農民走投無路,於是鋌而走險,揭竿起義。光緒十一年(1885年)金積堡人趙良才(《清實錄》作趙進才),在金、靈一帶發動起義。趙良才是個算命先生,算命有一套,人稱趙神仙。他說經過他的掐算,清朝當亡,新主當立。於是自稱西烈王,暗中發展成員,預備器械,準備攻打靈武縣城。趙神仙缺乏雄才大略,借迷信發動民眾,沒有正確的綱領和嚴密的紀律,力量很小,是小規模的地方起義,自然很難成功。他的計畫和行動被官府發現後,立即進行圍剿,一些參與的農民被抓,趙神仙隻身逃脫,來到寧安堡以南60里天景山下的疃卜郎,躲進了王恩美的羊圈。
王恩美沒讀過書,是個淳樸厚道的人,趙神仙向他宣傳自己的起義主張,王恩美了解農民的痛苦,最恨官府的壓迫,認同了趙良才的主張。於是他和張永邦、任積堂一起結為金蘭,成了把兄弟,組成起義核心,把疃卜郎作為起義的根據地。王恩美、張永邦、任積堂先後赴宣和、寧安、恩和、鳴沙等地發展起義隊伍100餘人。準備妥當後,定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即中秋節晚上舉事。八月十四日,他們在疃卜郎西邊的滴水崖舉行誓師大會,趙良才指定王恩美為先行官,給起義隊伍舉火,這火就是訊號,大家看見火,立即向寧安堡城發動進攻。誓師大會上,王恩美慷慨激昂地向大家表態:“倘若火堆放不歡,我死也不上天景山;倘若火堆放不紅,我死也不見眾弟兄!”誓師後100餘人即暗藏武器,化裝來到寧安堡城外邊埋伏。他們哪裡知道,中衛縣代理知縣匡翼之已經得到密報,於八月十四日急調當地團紳張新銘率領民團、石空守備和把總張得勝率領官兵進入堡城防守。而八月十五當天又下起雨來,至晚不停,柴濕雨大,王恩美舉火不成。等得久了,有的起義者看不見火,便倉促動手。你先我後,行動不一,很快被官兵和民團殺散,只得朝南向疃卜郎方向逃跑。官軍一直追到平遠縣(今同心縣)境內,陝甘總督譚鍾麟又從固原發來官兵堵截。趙良才腹背受敵,被當場擊斃。王恩美被俘,押回寧安堡。到寧安堡後,王恩美自知不能倖免,把身上穿的一件新褂子脫下來送給一位熟人,說:“我用不著了,你拿去穿吧!”臨刑前,他昂首闊步,視死如歸,英勇就義。此後100多年來,他的事跡一直在家鄉廣泛流傳。
此事在清王朝的《清實錄》光緒十二年十二月戊辰,即1887年1月3日記載如下:“甘肅中衛縣滴水崖地方,有匪首趙神仙即趙進才膽敢糾集黨羽,約期起事,謀為不軌。署知縣匡翼之訪聞發現後,當即傳集紳團剋期會剿,譚鍾麟復派官兵協同追捕,當將匪首殲斃,並拿獲伙犯多名,分別正法懲辦。”後來匡翼之升了直隸州知州,張新銘升了參將,張得勝升了千總。他們都用趙良才和王恩美的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