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非

王少非

王少非,畫家,擅畫牡丹,自稱牡丹庵主,號九彩,人稱牡丹王,1969年生於北戴河,曾獲得中國畫大展金獎,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個人簡介

王少非,
王少非先生寫生照
1969年生於北戴河,自幼師承父親“愛海老人”王惠遠,受名家王雪濤盧光照韋江凡汪刃鋒田零等前輩的指點,潛心學畫,在天津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得到著名花鳥畫家孫其峰的親授,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並獲獎,擅長畫牡丹,自稱牡丹庵主,號九彩梟,人稱牡丹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燕山畫院畫師,中國水墨書畫院理事。

繪畫理念

王少非少小即對北戴河的海天之色,聯峰山的野花綠樹,尤對北戴河的牡丹情有獨
王少非先生
鍾,而對人世滄桑卻較少留意。少年時代曾向長於水墨、尤擅畫馬的父親王惠遠學習繪畫,打下筆墨童子功夫,曾受教於王雪濤、盧光照、韋江凡、汪刃鋒、田零等名家,在天津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潛心學畫,並得到著名花鳥畫家孫其峰的親授,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並獲獎,擅長畫牡丹,轉益多師,自成氣象。他的繪畫理念是:傳承中國文化,畫出祖國繁榮昌盛,畫出國花牡丹燦爛絢麗,畫出人們心中的愛。地處山海一隅,王少非“牡丹王”的名聲已傳播於海內外。
王少非先生將其繪畫技法簡單概括為:繼承傳統的同時,在多年的繪畫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技法,在畫牡丹花頭的時候,無論是紅、黃、白等顏色的花,表現的時候不用白,強調自然的和諧,更注重筆墨的味道,從而得法。

繪畫成就

1991年中國畫大展即大賽作品(山水畫-泰山之路)獲榮譽金獎,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1991年燈塔頌中國畫大展作品(牡丹圖-欣欣向榮)榮獲二等獎;
2012年9月28日中國文藝報(世紀美術專刊)刊登(牡丹圖-滿堂紅和天香之魂);
2012年10月17日中國光明日報(十八大特刊)刊登(牡丹圖-滿堂紅)等等。
主要作品有:《滿堂紅》、《五福詠春》、《陽光過度》、《火炎焱》、《天香之魂》、《傲雪伊人香》、《葉下藏嬌》、《素華馨香》、《國色天香》、《女貞黃》、《綠寶》、《紫怡天下》等。

作品評價

以下為著名作家馮立三《一片異香天上來——王少非畫《滿堂紅》評點》的節選:
《滿堂紅》整體構圖呈“W”型,其勢靈動張揚,大朵牡丹有分有合,參差錯落。花下莖葉有隱有顯,有濃有淡。莖葉總體之濃綠,花中之淺白,與花間之空白,將作為畫面主體的牡丹花朵襯托得愈加飽滿、柔媚、舒張、紅艷欲滴、富於動感。花中多為紅色,無論是花是葉,都蘊含紅的氣息。在中國,紅色象徵著幸福吉祥,亦有紅紅火火、蒸蒸日上之意,可謂“中國紅”。少非牡丹或紅,或綠,或黃,或黑,姚黃魏紫,各擅勝場,尤以黑牡丹為卓特,紅牡丹最為燦爛、熱烈。紅色在少非筆下或為畫家用色之極致,至於白色,少非乃以留白構成,不用顏料,此亦一絕。
王少非先生作品《滿堂紅》

《滿堂紅》之右側有空白,左側出血,給人感覺畫作所模擬的牡丹景色不過是其一角而已。真所謂畫面是有限制的,畫境是無限的,畫裡畫外是兩種空間的延續。
動與靜、存在與趨向,是幾乎所有牡丹畫家都會在作畫時仔細斟酌的兩組繪畫關係。只有靜謐,畫面會呈呆板;動態過烈,畫面會顯跋扈。《滿堂紅》的藝術處理方式是使畫面的花和葉多向右傾,意謂東風吹拂,花迎東風。花端葉之紅黃色,意為新生嫩葉在陽光的照射之下悄然生長,這是畫作出於構思達意的需要,而對陽光的引申。成熟、飽滿、熱烈、張揚,如日中天的牡丹的大朵花朵之中隱隱出現牡丹的新生嫩葉,這在寓意上,是在對現實的歌詠中同時矚望其未來的興盛。這裡既顯示了畫家研究生活和表現生活之細密,又可見畫家對現實未來發展之信心。雖是花木之繪,而有深意存焉。
《滿堂紅》牡丹恰為十朵,在整體構圖中綿延於畫面東西,突出於畫面中心。繁榮而不見擁擠,絢麗而各領風騷。花與花蕾計十朵,取意十全十美,這是畫家以傳統方式在對我們的生活表示真誠的祝福。
畫作上方,畫家引用唐代詩人李山甫詩:“邀勒春風不早開,眾芳飄後上樓台。數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李詩與王畫,渾然天成,相得益彰,更彰顯了畫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公益事業

王少非先生因受其父愛海老人王惠遠的影響,同樣熱衷於公益事業,積極推廣國畫藝術,對於愛好國畫的朋友們不吝賜教,多次與高校大學生、國畫藝術愛好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甚至無償傳授其畫法技藝,以達到他“傳承中國文化”的繪畫理念。
王少非先生已於2012年在北戴河聯峰山公園舉辦了第一期 Peony Sea牡丹海國畫班,免費招收國畫學員,向其傳授技藝,不厭其煩的講解各種筆法,並親自示範,使學員們初步掌握了牡丹畫法。王少非先生多次參與高校學生活動,與大學生們互動,介紹其繪畫心得,力圖讓跟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到國畫的無窮魅力。
另外,王少非先生還專門建立了“牡丹海畫廊”網站用於發揚國畫藝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