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廣

王家廣,四川屏山人,1914年生,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民國時期任教於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身為中共地下黨,化名黃崗。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建國後進入考古界,歷任輕工業部陶瓷處長、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是陝西省考古協會第一任顧問。“文革”初期被迫害,左手稦骨被打斷。後來在1976到1978年的近兩年時間裡,王先生曾兩次赴京上訪,要求重新審查其在文革前自印的《詩詞拓印稿》問題,希望給以正確的評價。當時“文革”雖已結束兩年,但“左”的思潮尚未完全肅清,有關方面仍然抓住“詩稿”中如“一身當兩朝,難免受重審”,“破鐘不鳴(冤)鳴廢鐵”等內容,認定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後在趙守一、常黎夫兩位領導的關心下,直到王任重同志接任陝西省委書記後,才得以徹底平反。八十年代,王先生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現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陝西詩詞學會顧問、《雁塔詩詞》名譽主編。

著作

《陝西風物誌》,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考古雜記》,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唐人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文林聚葉》,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3年。

文章

《耀州瓷、窯分析研究》,《考古》,1962年第6期。

《評<紅樓夢>異議》,《人文雜誌》,1979年第1期。

《保衛延安歲月——<回憶錄>片斷之一》,《人文雜誌》,1981年第S1期。

《由秦磚漢瓦論及秦漢陶瓷》,《文博》,1984年第2期。

《中印文化交流與法相宗》,任繼愈等著《中國佛學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十二生肖連乾支》,《文博》,1985年第5期。

《乾隆“錦灰堆”對照“洪憲瓷”》,《紫禁城》,1985年第00期。

《為<人文>進一言》,《人文雜誌》,1987年第4期。

《那伽》,《紫禁城》,1988年第1期。

《張騫出西域及其啟示》,《人文雜誌》,1988年第6期。

《“龍的傳人”》,《瞭望》,1990年第34期。

《鄧孝胥的字》,《紫禁城》,1993年第3期。

《少數民族文化二題》,《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王家廣先生詩選

《孤松贊——贈石魯》:

傲骨崢嶸遺世立,

孤松天外獨蒼蒼。

只緣貪吃嵇公髓,

落得嵇公同下場。

《題石魯畫梅》:

六萬三千劫後材,

南枝未放北枝開。

花團冰雪見風骨,

鐵笛不曾吹下來。

《讀皇帝詩有感》:

中國人皆好做詩,

霸王垓下別虞姬。

楚歌硨面輸頭日,

最後不忘補課時。

毓秀鍾靈信有之,

歷朝天子富才思。

古今皇帝詩吟遍,

第一紂王補壁詩。

《無病有詩》:

十年小米老延安,

身健求醫買病難。

罰在園庭除勁草,

一伸黑手百花殘。

《代人作催妝詩》:

腸斷蘇州王紫稼,

一枝紅艷醉“流霞”。

勞勞天使殷勤帚,

散步途中我撒花。

《秦俑坑發現十周年》:

史筆直書坑趙卒,

今番莫灑笑秦王。

祖龍已自騰雲去,

空見金戈墓道旁。

《譚嗣同百年祭》:

戊戌政變現代史,幼年聽講譚嗣同。

文章道德垂風範,玉振金聲啟聵聾。

維新變法作前鋒,變革新潮趨急進。

百家爭嗚新鳳聲,鶴群獨立一丹頂。

“流血變法”“嗣同始”,視死如歸坐“等死”。

殺身成仁真仁人,從容就義見義士。

孤峭鳴高自不凡,頂天立地奇男子。

少年負氣尚任俠,肝膽照人信義接;

世間萬物一睥睨,虎嘯龍吟去夢澤。

“寶劍鋒從磨礪出”,以身許國拆天日。

未曾上陣先熱身,大漠風沙較騎射。

茫茫草地莽蒼蒼,飛矢流星貫長夜。

百里馳騁無可獵,何妨彎弓身明月。

茹毛飲血飢吞雪,嚼得冷香鑄鐵骨。

劍影刀光帳下姿,悲歌慷慨長城民窟。

學書學劍兩其成,救國救民懷利器。

欲展經綸大有為,澄清宇內遂初志。

橫掃千軍一支筆,其鋒直逼《飲冰室》。

字裡行間挾風雷,能以精誠奪魂魄。

宏文五卷出隱廬,光照濟陽菊花石。

甲午風雲盪清遷,大廈將傾時局危。

丹心一片報國熱,化作春霖雨霏霏。

辦報興學展宏圖,狂瀾既倒勢已孤;

孤軍深入絕境路,書生終被朝政誤;

誤入軍機陷囚籠,囚籠困獸死猶斗。

滿腔義憤沖鬥牛,血染京城菜市口。

引刀一快壯士頭,石破天尺鬼見愁。

刀竹斑斑血淚仇,洞庭波撼岳陽樓。

木蘭秋花開御苑,紅葉晚霞泣殘照。

洞庭湘水日夜潮,從此天下浪滔滔。

浪潮排山倒海勢,君王城上降龍旗。

志士鮮血豈白流,流血凝成新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