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能

王增能,男,1938年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武東鄉上畲村。創作《一個輪胎》、《停電之後》等節目參加龍巖地區調演,深受觀眾好評。1979年他和劇團原編導鍾德盛合作,創作新編歷史劇《觸逆鱗》,獲地區創作獎和省創作劇目三等獎。

簡介

簡介

王增能,男,1938年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武東鄉上畲村。1959年考取廈門大學中文系。1963年分配到山西省財經學院任教。1971年調回原籍,在武平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後恢復為武平漢劇團)擔任一名普通的編劇。創作《一個輪胎》、《停電之後》等節目參加龍巖地區調演,深受觀眾好評。1979年他和劇團原編導鍾德盛合作,創作新編歷史劇《觸逆鱗》,獲地區創作獎和省創作劇目三等獎。
1980年他調縣文化館任《武平文藝》編輯,先後撰寫《武平史話》、《武平所考》等文章,不久調任縣文化局副局長,復轉縣政協任辦公室副主任、政協常委,1983年,編寫新編歷史劇《史碑案》,在省十六屆調演時獲劇本創作二等獎,破閩西在省獲獎的最高紀錄;次年創作《春娘曲》,由廣東省漢劇院演出,獲該省表揚獎,並由中央電視台拍成舞台紀錄片,向海外發行。 
1987年,增補為縣政協副主席,又被選為縣文聯主席。1992年,他的論文《客家喪葬文化》應邀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客家學討論會上宣讀。後又撰寫出版客家學叢書中的《客家飲食文化》一書。

生平

王增能,1938年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武東鄉上畲村。從小聰穎好學,1959年武平一中畢業,考取廈門大學中文系,刻苦學習,成績優異。1963年7月畢業後,分配到太原市,在山西省財經學院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課鬧革命”,他被下放到臨汾地區農村參加勞動。身處異鄉,學非所用,為了能從事自己熱愛的文藝創作事業,他寧願放棄大學教師的職位,1971年調回原籍,在武平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後恢復為武平漢劇團)擔任一名普通的編劇。
在劇團他是唯一的大學生,但卻和普通演職員一樣,寫幻燈、刻蠟版、打前站,什麼都積極乾,還創作《一個輪胎》、《停電之後》等節目參加龍巖地區調演,深受觀眾好評。1979年他和劇團原編導鍾德盛合作,創作新編歷史劇《觸逆鱗》,獲地區創作獎和省創作劇目三等獎。
1980年他調縣文化館任《武平文藝》編輯,開始關注地方文史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先後撰寫《武平史話》、《武平所考》等文章,在廣大讀者中影響深遠。不久調任縣文化局副局長,復轉縣政協任辦公室副主任、政協常委,主持《武平文史資料》的編撰工作。他先後到各鄉召集當地長者開座談會,蒐集資料,使每輯篇目內容翔實豐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他和鍾德盛、黃卓文一起,承擔清康熙和民國年間編纂的兩部《武平縣誌》的校對、標點、整理、注釋和出版工作,糾正了舊縣誌中的許多訛誤。這兩部縣誌的再版,曾得到省地方志專家的好評。但由於常年埋頭伏案,導致他患上視網膜脫落症,雖經多方醫治,一眼幾乎失明,另一眼只保留微弱的視力。
在戲劇創作方面,他和鍾德盛緊密合作。1983年,編寫新編歷史劇《史碑案》,在省十六屆調演時獲劇本創作二等獎,破閩西在省獲獎的最高紀錄;次年創作《春娘曲》,由廣東省漢劇院演出,獲該省表揚獎,並由中央電視台拍成舞台紀錄片,向海外發行。《春娘曲》同時由龍巖地區漢劇團、武平漢劇團演出獲各種獎項,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由於他在戲劇創作上成就突出,被吸收為福建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86年前後,電視專題片《遊子情》(又名《武平風貌》)及電視劇《乞兒小傳》投拍和播映,《遊子情》在中央電視台播放並獲省有關部門獎勵。1992年,他和鍾德盛、林國良合作的《范進後傳》在廣東向全國徵集劇本中得優秀獎,獲獎金二萬元。
1987年,增補為縣政協副主席。後在縣第一屆文代會上,又被選為縣文聯主席。他積極參政議政,主持編撰《武平文史資料》外,還孜孜以求,開始進行客家學研究,筆耕不輟,且涉獵範圍日益廣泛,曾有多篇論文在各種客家雜誌、叢書中發表。1992年,他的論文《客家喪葬文化》應邀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客家學討論會上宣讀。不久,接受省教育出版社邀請撰寫出版客家學叢書中的《客家飲食文化》一書。由於積勞成疾,這部被同行們譽為佳作的許多篇章,是在住院期間病榻上完成的。
1997年秋在龍巖市第二醫院不幸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