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與石濤

《王原祁與石濤》是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8月1日)
平裝: 218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6728619
條形碼: 9787806728611
尺寸: 20 x 14 x 1.4 cm
重量: 299 g

內容簡介

王原祁(1642-1715)清代著名畫家。字茂京,號麓台,一號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孫。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進士,供奉內廷,充書畫譜館總裁,《萬壽聖典》總裁、《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晉戶部侍郎,故亦稱“王司農”。幼時偶作山水小幅,祖父時敏與之講析“六法”之要,故能繼承祖法,以元四農為宗,尤宗黃公望。為“清初六家”之一。畫淺絳山水更為獨絕。可謂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所作之畫,下筆沉雄,元氣淋漓,自稱筆端“金剛杵”。中年畫風秀潤,晚年益趨蒼渾。但筆墨枯弱乾澀,敷色缺少變化,身終未敢越黃公望一步。傳其畫法者極多。代表作品有:墨筆《仿巨然萬山雲起圖》、《仿洪谷子山水》、《仿黃公望山水》、《仿房山青綠山水》、《畫中有詩圖》、《仿黃公望秋山圖》、《草堂煙樹圖》、《雲山無盡圖》、《夏山旭照圖》、《江山清霽圖》、《林壑充泉圖》、《雲山圖》、《平林罨翠圖》等。著有《雨窗漫筆》、《罨畫集》等。
本書詳盡介紹了王原祁的畫學淵源、藝術精神與畫學思想、王原祁與婁東畫風;石濤多舛的一生、石濤的繪畫理念和美學追求、“縱恣”精神與後世的寫意畫風以及清初山水畫壇“類”的捆束與“個”的反抗、主觀的自由與客觀的不自由及以奇補正與以正導奇等。附部分彩版。

媒體評論

弁言:剖析個案與解讀典型
自晚明書畫巨擘董其昌通過對山水畫綿延千年的本體化進程進行成功的“誤讀”,或曰通過對宋元兩大傳統,並由此而上溯至五代唐人的整個演進序脈進行別開生面的再闡釋之後,原來畫壇所約定俗成的文人與院體、行家與利家的老的概念和坐標,便開始為“南宗”與“北宗”這一雖然相近,但卻不盡相合的新的概念和坐標所代替。與此同時,文入畫在我國繪畫中的正統和主流地位也進一步得到加強和確立。昔日兩大流派此消彼長,雖分道而行,卻齊頭並進,甚至融合互補的生態環境不復存在,而代之為文人畫的一統天下。在山水一科,更是言必稱“南宗正脈”,畫必法“董巨倪黃”,成為南宗文人畫之世襲領地。
這種唯一系獨尊,君臨天下,人莫予毒的狀況之所以發生,有其內外諸方面的原因,若細察之,當為以下幾點:
一、在董氏提出“南北宗”之前,以崇尚“野逸”和追求“平淡天真”為特徵的“文人”畫格已蔚然成風。董氏之說不過是從理論上順應和肯定了這一趨勢,起到了某種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董氏學識淵博,造詣高妙,其書畫聲名遠播,再加之官高位顯,門生同道遍於士林,因此“南北宗”之說一經董氏提出,畫壇名家爭相附議,形成一種巨大的群體效應。
三、“南北宗”論始倡於晚明,而鼎盛卻在清代,與清廷的最高統治者康熙、乾隆不無關係。皇家的青睞和扶助,不但極大地加強了“南宗”業已形成的巨大優勢,而且還誘使眾多原本習用北法的畫家倒戈反水轉而依附於“南宗”,加入“南宗”營壘。
四、“南宗易於合度,北宗難於專長”。①“南宗”的“不尚形似”、“逸筆草草”,往往成為某些功力不逮,附庸風雅者避難就易、苟且自便之託詞,趨之若鶩。
五、積習、惰性和從眾心理使然。
“南北宗”論,乃中國山水畫史上一大轉捩。儘管後世論者對“南北宗”論於畫道的影響褒貶不一,頗多訾議,然而由於董其昌乞靈於禪家相剋相生、亦此亦彼的原理,卻也有效地化解了文入畫抒寫懷抱與繪畫造型原則之間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產生的齟齬矛盾,使畫壇擺脫了當時所面臨的諸多危機,暫時走出了兩難之境。董其昌的這一既論精神,又言技法,既推“尊德性”,又重“道問學”的二元並舉,極具包容性、開放性和“以法致道”的思辨色彩,將長期困擾文入畫的“形”與“意”的抵斥、矛盾關係,整合為相輔相成、並協共生的互補關係,使畫道一改昔日的疲頓,重獲發展的生機。清初山水畫壇群星璀璨犖犖可觀的史實,正是董其昌這一努力卓有成效的生動體現。
山水畫在走向急劇萎靡的式微時代之前迴光返照式的最後絕響。就在清初董其昌的藝術精神和繪畫理念於實踐中薪火相傳,盡展繁盛的同時,共享董氏理論餘澤的畫家隊伍卻出現了重大分化,裂變出諸多相峙而立的繪畫門派,這其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者無疑當為中國繪畫史上聲名赫赫的“四王”與“四僧”。
就藝術本質而言,不論“四王”還是“四僧”,其繪畫理念、審美追求、欣賞趣味,甚至筆墨技法,無不淵源於董其昌。這其中不但“四王”中的前二王(王時敏、王鑑)曾受董氏的親炙,整個“四王”畫派皆承襲董之衣缽,為其正脈嫡子,而且即使是被後世論者目為“創新派”、“自我派”的“四僧”,其早期也皆得力於董氏,最初師習的對象也無不隸屬於董其昌所界定的南宗體系,因此也無疑是攝取漕溪一滴,而最終方才浪蕩江湖。故而,若從最初的師承、價值取向和藝術本質察之,“四王”與“四僧”乃一母所生、一家眷屬。然而另一方面,若從發展角度、表現方式、致力重點而言則不然,“四王”與“四僧”之間確實存在著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在政權更迭、神器鼎革的背景之下,如何體現文人的氣節和品格;二、藝術追求、審美取向所植根的哲學基礎:三、對待傳統,或日對待古人成法的不同態度。
先看第一點,就所處時代而言,前“二王”無疑屬遺民畫家。甲申之變後,明清易祚,如何對待這一突發的政局變故,乃每一位漢族士子所無法迴避的靈魂拷問。前“二王”皆世代官宦,深受朱明王朝隆恩,不論是出於民族大義還是由於傳統的忠君觀念,即使不能疆場捐軀,起碼也應守節明志,但王時敏卻在清軍壓境之時,“遂與父老出城迎降”,如此品格,顯然與南宗前賢之高蹈絕俗如隔霄壤,並非一句“優遊筆墨,嘯詠煙霞”所能掩飾。雖然以今天較為寬容的眼光。
……

目錄

剖析個案與解讀典型
上部
關於王原祁
第一章 王原祁的畫學淵源
第一節 王原祁的啟蒙老師——“凹王”畫派奠基人工時敏
第二節 華亭血脈,金針微度
第三節 供奉內廷的翰林畫家
第二章 王原祁的藝術精神與畫學思想
第一節 五十年學傳大痴
第二節 結構主義大師,還是形式主義禍首
第三節 “毛”與“筆端金剛杵”
第四節 精神與形態雙重異化的“正傳”
第三章 王原祁與婁東畫風
第一節 定於一尊的“正脈”、“嫡支”
第二節 主客體共同作用下的本體化邏輯
第三節 冗長的回聲
下部
關於石濤
第一章 世俗世界與藝術世界 ——石濤多舛的一生
第一節 “勝國天潢”釋家了,“搜盡奇峰” 一畫僧——石濤早年的雲遊生涯
第二節 迷失與覺醒——北京之行前後的石濤
第二節 “向上一齊滌”——晚年的石濤
第二章 石濤的繪畫理念和美學追求
第一節 石濤對木體化傳統的衝擊和反叛
第二節 石濤對本體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節 《苦瓜和尚畫語錄》管窺(上)畫理
第四節 《苦瓜和尚畫語錄淨管窺(下)畫法
第三章 石濤的“縱恣”精神與後世的寫意畫風
1第二節 苦而逃,逃而變,變而通
第三節 衝破羈絆之後的失控
綜論
狷介狂傲 正奇並立
“類”的捆束與“個”的反抗主觀的自由與客觀的不自由
以奇補正與以正導奇
牝牡驪黃之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