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技法

玉雕技法

《玉雕技法》以輕工業部頒發的《輕工業玉器專業技工學校和在職工人技術培訓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江蘇省輕工業廳頒發的《江蘇省玉雕高級技術工人培訓教學計畫、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提高玉雕專業人員的造型能力、創作設計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質為目的,對涉及玉雕工藝造型中的美術基礎訓練要領,玉雕造型基本規律和古代玉器,玉制的器皿、人物、獸類、花卉、雀鳥等各類造型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較為詳盡系統的闡述。

作者簡介

陳鹹益,1945年生,江蘇揚州人。1965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高級工藝美術師,曾任揚州玉器廠副廠長、揚州玉器學校校長、江蘇省雕刻行業技術培訓站站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從事美術教學工作30多年,曾被授予“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職工教育先進教師”等榮譽稱號、獎章。因致力美術教育事業成績卓越,於1995年獲南京師範大學“徐悲鴻獎學金”優秀系友獎。曾主編出版江蘇省幼兒教育專業教材《美工》。個人傳略先後被收入《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群星譜》和《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

內容簡介

同時還考慮到玉雕行業的特點,儘量借鑑行業中有豐富玉雕實踐經驗的藝人、專家的理論來豐富教材的內容。

目錄

前言

玉雕技法 玉雕技法

玉雕造型中美術基礎訓練要領

玉雕造型基本規律和要求

古代玉器造型

玉雕器皿造型

玉雕人物造型

玉雕獸類造型

玉雕花卉造型

玉雕雀鳥造型

玉雕技法

簡介

古代制玉技法,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現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採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

相玉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從一塊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進行"相玉"設計。"相"即是"看",看後琢磨思考,以判斷玉石的內在質量,和外形的優劣,而後立意確定做什麼題材的作品。

劃活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根據所構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筆墨線條,把它形象地劃(畫)出來。"劃活",在琢玉工藝中是關鍵的一環。

琢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體製作。製作玉器行話稱"琢磨"。因為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鏨、沖、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它與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別。玉石琢磨,是一種十分謹嚴的技藝,高手琢磨的玉件,能達到"小中見大"、"以輕顯重"的藝術效果。

碾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也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製的鉈子,將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並通過套用氧化鉻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使玉件顯露出玉材光潔、溫潤和晶瑩的本質。

雙鉤碾法

漢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記載玉的文獻中,說它的刻紋細如遊絲,像頭髮,宛轉流動,沒有一點滯跡。和出土的漢代精美玉器相引證,古文獻上的這些說法是可靠的。

透玉雕

"兩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現,在北京故宮、蘇州園林等建築中有較多的套用。兩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塊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兩面透雕出兩層各不相同的紋樣,兩層中間完全透開,以四周邊緣相連為一整體。紋飾鏤空,正反相錯,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難度較大,作工精細。

金錯玉器

利用傳統的金錯工藝技術,在製成的玉器上碾成細線紋飾,然後嵌以金絲或銀絲。玉器須經過磨錯。俗稱"嵌金",實為"金錯"。我國古代以"雕玉"、"鏤金"為最精細的手工藝,根據東漢李尤和三國如淳的說法,"黃文錯鏤"和"金鏤"也是金錯的別稱,所以金錯又可稱為"鏤金"。金錯玉器是"雕玉"和"鏤金"的結合,是金錯工藝的又一發展。金錯玉器在北京和蘇州的玉器業中都有生產。

軟玉法

使玉石變軟之法。玉石堅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薺數枚與木通入水煮玉一晝夜,再用明礬三厘、蟾酥三厘塗刻處,炙乾,再塗,藥盡為止。

軟晶法

使水晶變軟之法。水晶堅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視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銅、鐵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軟玉亦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