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泉

獨孤泉

獨孤泉,又名袈裟泉、印泉,位於靈岩寺“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因泉邊立有一座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故取名為“袈裟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簡介

獨孤泉,又名袈裟泉,印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泉志

獨孤泉實在是個充滿佛教禪意的地方,自崖壁石隙流出的泉水,千百年來滋養著古剎靈岩寺的袈裟僧眾。

來歷

獨孤泉, 又名袈裟泉、印泉、,位於靈岩寺“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因泉邊立有一座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故取名為“袈裟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文載

清康熙《靈岩志》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後人以姓命泉也。”明萬曆年間進士、歷城人劉亮采隱居靈岩,於泉旁建“面壁齋”,因厭“獨孤”二字,便改稱為“印泉”。袈裟泉名的來歷,是傳說當年法定禪師建寺時有鐵自地掘出,高可五六尺,重達數千斤,天然水田紋,頗似袈裟,泉因此得名。清乾隆皇帝曾述:“鑄鐵不成想以廢,置此半途徒費勤。” 現在,泉旁仍立有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

評價

此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匯為一半圓形石池,爾後盤桓曲繞,經石雕龍口瀉入一大水池中,池內錦魚戲游。池周曲廊環繞,危崖峭立,叢木懸生。“鐵袈裟”立於泉邊,兩物相伴,別有情趣。

遊記

崖下袈裟伴古泉
沿山路拾級而上,路西山崖下一片開闊景觀,崖上青松翠柏,崖下流水潺潺,泉水順流而下,流經兩個石雕獸口後,瀉入一不規則景觀池塘,池塘面積較大,水不甚深,清澈見底,池中金鯉成群,在團團盛開的睡蓮中悠然嬉戲,池邊曲廊環繞,危崖峭立,叢木懸生。
穿過池塘西側一雕廊建築,裡面別有洞天,崖上滿目蒼翠,崖下泉水潺潺,泉水自石隙流出後,跌落一泉池,池中鵝卵石歷歷可數。崖下池邊,立有一鑄鐵塊,外形酷似鐵袈裟,故名“袈裟泉”,又名印泉、孤獨泉,相傳當年法定禪師建寺時,有鐵自地掘出,高可五六尺,重達數千斤,天然水田紋,頗似袈裟,泉因此得名,乾隆皇帝曾述“鑄鐵不成想以廢,至此半途徒廢勤”。
袈裟泉水勢尚好,泉水叮叮淙淙,引得諸多遊客泉邊駐足留影,戲水遊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泉水還不是最大,豐水時節,有泉水自崖上跌落,不停地敲打著崖下的鐵袈裟,場面蔚為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