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洞

狐仙洞

狐 仙 洞位於距汾陽市向陽三十里桃花洞溝口2.4公里處,小佛灣附近的北側懸崖上。相傳,在很久以前,洞中住著一隻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沒,變化莫測,專門吸取過往客人的精血。周圍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隻勇猛無比的神鵰,飛臨此地為民除害。

狐仙洞

狐仙洞狐仙洞

相傳,在很久以前,洞中住著一隻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沒,變化莫測,專門吸取過往客人的精血。周圍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隻勇猛無比的神鵰,飛臨此地為民除害。誰知黑雕見三十里桃花洞山清水秀,便在狐仙洞對面的石台上築起了雕窩,在溝內安了家。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生氣,御史派遣二郎神下凡收服。正在飲酒的二郎神絲毫不敢怠慢,立即騎馬尋至三十里桃花洞天麻騰空一躍,在兩側山崖踏開了東西馬道,至今兩側山上仍然保留著兩個豁口。二郎神瞅準後,捻弓搭箭朝大雕射去,但是,因醉眼惺忪,箭射偏了。石台附近有一個大窟窿,就是當年二郎神射鵰時留下的箭眼。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有趣的是在小佛爺灣附近,兩側的懸崖峭壁上,稱為雕窩的石台、有東西馬道和箭眼。石台上用來搭窩的樹枝,可以裝滿滿的一拖拉機。沿著山谷北側的亂石坡攀登而上,來到了狐仙洞的洞口,洞口約是成年人的兩個身高,三米有餘;寬約幾時厘米。藉助火把和手電筒便可進入洞中。洞內幽深曲折,陰暗潮濕。兩側的洞壁有似水沖刷過的凹槽狀痕跡,耳畔隱隱約約可以聽到一種聲音,似風聲?又似水聲。洞中時有被遊人驚飛的蝙蝠飛起。洞中時而寬,時而窄,寬敞之處三人可並行,狹窄之處,僅容一人側身而入。層有探險者帶手電筒從上午九時進入,深入洞中後恐電池電量耗完,為至洞底而返回,出洞時已經是下午一時多了。據此估計,洞中的深度至少已經超過兩個小時的路程。

地理位置

青龍山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小興安嶺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哈爾濱市通河縣城北10餘公里。處於通河和興隆林業局交界處,可見南面一瀉東流的松花江,西臨蜿蜒湍急的岔林河。

青龍山上有一仙洞,當地人稱狐仙洞,青龍

青龍山部分攝影青龍山部分攝影

山狐仙洞有很多神奇的傳說;青龍山地處龍脈,周邊的人們因其靈驗而非常信崇。

青龍山狐仙洞逐漸聲名遠揚,信奉的百姓逐漸增多,特別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這一天,人們來到神洞前擺設雄雞、豬頭等供品,然後就在狐仙洞會餐,以禳災祛禍,保佑百姓五穀豐登,人獸兩旺。

青龍山分別有藥師佛堂、狐仙洞、土地城隍廟、山神廟等

平順縣狐仙洞

狐仙洞在平順縣城東約30千米處石窯灘鄉石窯灘村的正東,有一條2.5千米長的峽谷--老洞溝,整個峽谷西高東低,彎彎曲曲猶如長蛇,兩邊山脈凸凹相套,時寬時窄。狐仙洞就在這樣一個風景秀麗的山麓下,洞是由地下水侵蝕而成的石灰岩溶洞,此洞又稱"狐仙樓",南邊的稱“南樓”,北邊的叫“北樓”。五花十樣的鐘乳石遍布其間。北樓,共分四層。攀懸崖而進第一層“樓”,頂高3米,順石梯而上,洞寬18米,深11米,洞口有3個2米長形似狐狸的怪石,相依而臥,洞底北高南低,全積沙土。西北上方有1.2米見方的1個樓梯口,高6.3米,沿石梯鏇轉而上,進入2層樓,洞寬7.9米,深10.4米,高2.4米,洞中央坐北向南有石砌狐仙廟一座,廟高1.2米,寬0.8米,深0.7米,廟內有狐仙神像一尊。上三層樓的樓梯是4.8米長傾斜向上的通道,東西寬20.7米,深3.5米,高12米。據傳說,這是狐仙聚會的地方,地上擺滿了石桌、石磴、石壺、石碗,洞四壁有10多個一米見方的無底洞,俗稱狐床,15隻狐狸模樣的石頭躺臥在石桌旁,猶如飯飽酒醉一般。上三樓頂部,距地18米有一個圓洞,遙望上邊空間很大,但沒有通道攀不上去,被人們稱作四樓。傳說,這層樓是狐仙的兵器庫和瞭望台,以防外來侵害,樓上的瞭望口距地面約35米高。

與北樓隔溝斜對的南崖上是狐仙洞窟的南樓,共分兩層,就地的一層洞高2米,寬10米,深4米,緊靠洞的東邊有一個87米長、3米高、2米深的長廊(石岩),距地1.5米高有一條上下凸凹不平的石帶,像一片彩雲,彩雲的上下共有大小18個圓形溶洞(洞口直徑都在1-2米間),互相勾通連環不斷,可以上下鑽進鑽出。在每個洞口伏耳聆聽,晴天有風聲颯颯,雨天有流水淙淙。雲下有石鱉、石龜、石羊、石兔、石象、駱駝和石連花,石筆架、石鼓、石臼等10多個美妙的造型,惟妙惟肖。傳說是狐仙兒子們遊樂的場地。在洞西邊順崖攀登4米,進二層樓,也叫南二樓的第一廳,洞寬10米,深10.4米,高2.5米,窟內遍地是鐘乳石千姿百態,造型各異,空間可容納300人左右。正北有一橢圓形的月亮門,門東一尊石獅頭,門西一個石刺蝟,裡邊有一處高1.5米,深6米,寬3.4米的通道進入二洞,正壁上有鐘乳石形成的兩層大幃幕,正中有2米見方一門,門的正上方有活龍活現的雙角龍頭,兩邊有兩石,酷似大象。旁通蝸牛螺鏇洞。三洞的洞壁如天然繪畫,狀如空中樓閣,有大型瀑布,水漣洞,大草原。向西又有無底通天洞,洞有水潭。進四洞須經狼牙門,上下鐘乳石凸凹,猶如狼嘴虎口。四洞深7.8米,寬11米,高5米,四壁皆有天然圖畫,捲雲朵朵,盤龍飛天,鱷魚擊海,蝙蝠飛翔。使人飄飄渺渺,如登縷縷雲霧,置仙天勝境。前行步入第五洞,洞深11.5米,寬7.5米,高2米,洞中央有一塊3.4米長、2米寬、0.6米厚的飛天石,中間一石支地,四面騰空,左看如飛碟,右看似恐龍。石壁花紋別有風度,有仙女下凡,有冰雪風光,有寒號鳥、寒 、寒蟬、寒鴉。還有石斧、石錘、石臼、骨針。如進入古石器時代。到了六洞口時,舉首高望,一個雄壯的天門,高10米,寬2米,俯首傾斜直下,有一落千丈之感。此洞為狐仙 洞中之最,深7.5米,寬7米,高30餘米,正中立一堵2米高、4米寬、0.4米厚,布滿黻韋花紋的屏風,洞上方約3米高處,有牛郎織女會面的雀橋一座,飛跨東西,橋長4米有餘。橋兩邊有蓮花朵朵,花草滿布。左壁有春蠶一條,身長5米有餘,正在撲食,蠢蠢欲動。洞的北面、東北和東面還有三個直徑為一米的洞口,因深不可測,故無人敢進。

狐仙洞總深53.2米,內套六洞,各有特色。共同之處是洞內陰森幽暗,寒涼徹骨。舉燈觀望,石髓瓊漿,結石鐘乳,參差石筍,如花似麻,千姿百態,朦朧迷離。洞頂嶙峋萬狀,腳下怪石突起,洞壁滲出絲絲甘露,聚成顆顆珍珠。以石擊壁聲脆悅耳。面對如詩如夢的人間奇觀,確能引人聯想萬千。

南北狐仙洞中間是一條15米寬的河溝,溝中心有一清潭,冬不凍,夏不溢。歷代都有人投石以試深淺,石進泡起,半天不止,被稱為無底潭。洞西北40米處有一寬21米,深7米,高6米的大岩。西南200米處又有一個寬12米,深11米,高6米的鏇窩岩。北洞山頂上還有約50米長的殘缺的石城垛。再往西約1千米處,溝特別窄,南山根有40米高的三個石人,北山上有一尊7米長的大石獅。據傳說,狐狸修煉成仙后,在此建立宮廷,作威作福,勒索百姓,徵收雞免、牛羊,調遺民工數萬修築城堡,稱王稱霸。玉皇大帝得知後,派東海龍王和雷公以雷轟之,以洪水淹之。山上的殘餘城垛就是雷擊後留下的。西邊兩個大岩是南北兩個圈雞、兔、牛、羊的洞庫,被擊塌為岩。三個石人和石獅是它們的守城兵,被石化了。北一樓洞口的三個狐仙也變成了三塊石頭。滿溝長年不斷的潺潺清水斷流乾枯。念百姓吃水困難,給留下了一個無底潭。

涉縣狐仙洞

半山腰上的“狐仙洞”,如今洞口有村民值守。

黃教授(中)在觀察骨頭化石。

從洞內挖掘出的部分骨頭。

日前,中國科學院著名 史前 考古學家黃萬波教授趕到涉縣,對龍虎鄉三里交村對面大山上的神秘溶洞“狐仙洞”進行了考察發掘,初步斷定“狐仙洞”是一個史前人類棲息過的地點,為史前文化遺蹟。春節期間,村民無意中在這個洞內發現了大量骨骸和一些陶瓷碎片。

傳說

神秘“狐仙洞”沒人進過

涉縣 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素有“秦晉之要衝,燕趙之名邑”之稱。龍虎鄉三里交村依山就勢而建,村前是一座大山,當地人稱大寨垴。

據村里老輩人流傳,元末明初時,後來成為明朝著名將領的常玉春、胡大海曾在大寨垴落草為寇,利用有利地勢打劫過往行人和客商。二人後來被朱元璋收編,由於他們積攢的金銀很多,不能全部帶走,便把留下的放在十八口大鍋里,秘密埋在了大寨垴的前後山坡上。因為這個傳說,從那時至今,一直有人在山前山後挖掘,希望找到這筆財富。

但有一個地方挖寶的人很少敢去動土,那就是位於大寨垴背坡半山腰上的一個神秘 溶洞 。洞口有一米多高,比較隱蔽,洞內光線昏暗,洞口處擺放著一個泥塑神像。

據村里老人介紹,這個洞早就存在,村里祖輩人都稱該溶洞為“狐仙洞”,逢年過節,村民們都到這裡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合家幸福。因為大家都對“狐仙洞”心存敬畏,誰也不敢進去一探究竟,不知道裡面的情形。

發現

洞內挖出大量 骨骸

2010年春節期間,兩個村民到洞口貼春聯時,發現洞口神像莫名倒地,有人從洞裡面挖出了許多泥土,裡面還摻雜著大量的骨頭碎片和一些陶瓷碎片。他們趕緊跑回村里向年長者匯報。村民們獲悉後紛紛涌到山上,幾個膽大的村民拿著手電筒想下到洞內一探究竟。

原來,供奉神像的洞後還有一小洞,村民從溶岩的窟窿爬進去,可見挖掘者到處挖過的痕跡。向左行5米左右發現洞內別有洞天,像鑽進了一個葫蘆里,裡面很大很深,有挖掘者挖出來的大量泥土和碎骨。洞內向下挖有一個3米多深的大坑,坑壁上到處是密密匝匝的骨骸與泥土夾雜在一起。由於沒有掘到洞底,尚不知道還有多深。

村民猜想溶洞可能遭到挖寶賊的光顧。但洞內怎么會有大量的骨骸呢?是人類的骨頭還是什麼動物的骨頭?

專家

史前人類棲息過的地點

2010年4月12日,邯鄲市文保所所長喬登雲等文物工作者聞訊上山探洞。喬所長發現,洞內到處可以看到盜挖者遺棄的碎骨,這些骨頭的骨質已經很疏鬆,有的用手都可以捻碎。有一些骨頭大而平整,類似動物的面骨;還有一根細長而完整的脛骨,較人的腿、臂骨頭要短一些。喬所長以此判定,這些主要是動物的骨頭。由於現場沒有發現完整的頭顱骨,因此一時還無法斷定這些骨頭究竟屬於哪類動物。同時,文物工作者們還發現,洞內的一些石頭好像被加工過。由於在場的文物工作者都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不能判斷其生成年代。

2011年5月5日,中科院著名史前考古學家黃萬波教授得知涉縣神秘溶洞的訊息後,立即趕到大寨垴進行實地考察。黃萬波1954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是“巫山人”、“ 藍田人 ”、“和縣人”等重要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此次考察,黃萬波教授對洞內進行了小心挖掘,並對骨頭進行了仔細鑑別。他發現上層的骨頭還和土摻在一塊,下層的骨頭更是密密匝匝,幾乎不見土。所見化石,有食肉目中的虎、鬣狗、獾, 偶蹄目 中的納呼爾綿羊和麂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綿羊。目前,鬣狗僅在非洲生存,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滅絕。黃教授表示,這些物種化石在涉縣發現,對研究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從地層分析,黃萬波教授認為:“狐仙洞”可能有兩個文化層,即上文化層,時代屬全新世,即新石器時代;下文化層,時代為晚更新世,即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於堆積物的年代,等鈾系法測定後才能揭曉。若從動物群對比看,“狐仙洞”下層堆積為晚更新世,或者說,不會晚於一萬年。

黃教授說,考察的種種跡象表明,“狐仙洞”是一個史前人類棲息過的地點,很有可能發現涉縣最早居民的遺骸。哪怕僅發現一枚人類牙齒,同樣是個突破。目前,黃教授正在對化石進行進一步測定,更多發現有望陸續揭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