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呂弗,F.

特呂弗,F.

法國新浪潮的創始人之一,電影導演。1932年2月6日生於巴黎,1984年10月21日卒於塞納河畔訥伊。從小酷愛文學和電影,15歲在巴黎發起並組織了大眾電影俱樂部。他在工作中結識了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A.巴贊,巴贊是他藝術上的指路人和生活上的支持者。

特呂弗,F.

正文

特呂弗,F.法國新浪潮的創始人之一,電影導演。1932年2月6日生於巴黎,1984年10月21日卒於塞納河畔訥伊。從小酷愛文學和電影,15歲在巴黎發起並組織了大眾電影俱樂部。他在工作中結識了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A.巴贊,巴贊是他藝術上的指路人和生活上的支持者。1953年進入法國農業部電影處工作,後在《電影手冊》和《藝術》雜誌任編輯和撰稿人,成為著名影評家,他的文章文筆犀利,富於創見。他的《論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1954)被視為新浪潮運動的綱領與宣言;他的《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1957)預告了“第一人稱”影片的到來,第一部這類影片是《四百下》(1959)。特呂弗曾跟義大利著名導演R.羅西里尼學習導演,1958年後開始逐漸放棄評論工作,專事電影創作,他自強奮鬥,勇於探索,獨闢蹊徑,革新了電影的藝術語言。在25年的導演生涯中,他拍攝了23部影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半數以上獲得過法國電影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法國電影愷撒獎、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等50多項國際性褒獎,大部分影片在藝術上或商業上都取得了較大成功。主要作品有《四百下》、《朱爾和吉姆》(1962)、《偷吻》(1968)、《美國之夜》(1973)、《阿黛爾·雨果的故事》(1975)、《逝去的愛情》(1979)、《穿黑衣的新娘》(1968)、《華氏451度》(1966)、 《夫婦生活》(1970)、《隔壁的女人》(1981)、《綠色的房間》(1978)、《最後一班捷運》(1980)等。他的影片基本上是自編、自導,甚至在影片中扮演角色。他還發表過《零用錢》、《喜歡女人的男人》等多部小說;以長篇訪問記的形式寫了一部專著《論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