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蠟

燙蠟

燙蠟工藝是中國明清硬木家具進行木材表面處理的一種裝飾工藝,它不僅很好地展現了木材優美的自然紋理,而且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很好地防止了外界環境對木材的腐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層保護模由於不斷受到空氣的氧化,人手的撫摸、抹布的試擦等因素的影響,使家具的表面、稜角、邊線等處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透亮的、溫潤如玉的表面形態即所謂的“包漿”。

簡介

燙蠟燙蠟
在眾多硬木家具表面形成的“包漿”當中,唯黃花梨的包漿最惹人喜愛。傳統工藝中所用的蠟有三種,分別是石蠟、蜂蠟及川蠟(又稱中國蠟)。石蠟堅硬易碎裂,價格最低,蜂蠟黏度大、柔性高、防染力強,價格次之,川蠟強度高、熔點高、流動性好、有光澤,但性脆且收縮率大,價格也最高,故燙蠟工藝原料一般都選用石蠟和蜂蠟形成的混合蠟。說到混合蠟就不得不提松香,其質地堅硬,易碎裂,熔化後變黏,可用作較好的黏合劑。在傳統工藝中,一般都是用松香作為石蠟和蜂蠟或川蠟和蜂蠟的調和劑。

工序步驟

1)調蠟
即按照一定比例將石蠟、蜂蠟和松香調合成所需標準的混合蠟。所需混合蠟的蠟紋不同,石蠟、蜂蠟和松香的配比也就不同。一般地講,要得到粗獷的蠟紋,松香和石蠟成分可增加一些,要得到細密的蠟紋,則蜂蠟的成可適當多些。
2)燙蠟
燙蠟時,應該一邊用噴燈外焰迅速烘烤所要燙蠟的圈椅各零部件的表面使木材管孔膨脹,一邊用刷子蘸取熔化的蠟,並刷到要燙蠟的零部件表面,這不僅使液體狀的蠟浸入木材,封閉了管孔,還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大大降低了外界環境對木材的影響。另外,燙蠟應該按著從內向外(即先給圈椅的座面板裡面刷蠟,再給邊抹裡面及前後牙板、券口的背面刷蠟,最後給圈椅各零件的外層表面刷拉),從上向下(即先給圈椅的椅圈刷蠟,接著給後腿上節、鵝勃、扶手、聯邦棍及靠背板刷蠟,再給邊抹及座面板外表面刷蠟,最後給前腿、後腿下節、券口和前後牙板外表面積前棖、山棖、後棖刷蠟)的順序。
3)起蠟
等蠟完全凝固後,根據圈椅各零部件的外部形狀尺寸選擇不同型號的鏟子,鏟去附在圈椅各零部件表面的蠟層。鏟子的走向應該與木材的順紋理方向相一致,且用力應均勻,一鏟壓一鏟,直至鏟完該零部件整個外表面。
4)擦蠟
用噴燈外焰迅速地烘烤鏟好的圈椅零部件的同時,用柔軟的粗棉布拭擦該零部件,以清除其上未鏟淨的浮蠟及余蠟,最後再用柔軟的粗棉布對圈椅拭擦幾遍。從理論上講,擦的遍數越多越好。

檢驗標準

1)應拋出木材的自然光澤。
2)整體上應均勻一致,邊角線型及花活沒有烤煳的現象
3)圈椅各部位沒有劃傷。
4)沒有浮蠟、余蠟,最終表面效果達到乾磨硬亮。
5)圈椅內部燙蠟部位與外部應一致,光滑,無毛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