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風暴畫眉

熱帶風暴畫眉

熱帶風暴畫眉(英文名稱:VAMEI,國際編號:0126,JTWC編號:32W),由於畫眉曾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颱風(1級),故也被又被冠稱為颱風畫眉。是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01年北印度洋氣鏇季最後一個熱帶氣鏇(如果以當地時間計算,畫眉在印度洋上維持至2002年1月1日)。

概況

輕颱風畫眉雲圖颱風畫眉雲圖

行成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消散日期:2002年1月1日
最高風速:75 (千米/小時) (10分鐘平均風速) 140 (千米/小時) (1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1004 (帕)
影響地區:新加坡 馬來西亞 印尼

名稱由來

畫眉是中國澳門提供的熱帶氣鏇名字,指畫眉鳥,是一種擅唱的鳥類,眼邊捆著白色羽毛,是澳門人喜愛飼養的雀鳥
由於颱風畫眉所創下的紀錄,這個名字已於2004年1月1日起從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鏇名字中永久除名,由琵琶所取代。

發展與路徑

熱帶風暴畫眉路徑熱帶風暴畫眉路徑

一個熱帶擾動在2001年12月25日開始在新加坡以東的季風槽內發展,並在12月27日早上於新加坡東北偏東約75海浬(約140公里)處發展成熱帶氣鏇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日上午3時直接把這個熱帶擾動升格為熱帶風暴32W。當時畫眉已發展出一個直徑約21海浬(約39公里)的風眼
日本氣象廳在上午6時把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畫眉。然而當時美軍一艘從阿富汗返航的海軍船隻經過畫眉的風眼,並實地錄得畫眉的中心風力高達75節,作為美國海軍屬下機構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即時把畫眉升格為颱風

熱帶風暴畫眉的衛星雲圖,可見它的結構完整熱帶風暴畫眉的衛星雲圖,可見它的結構完整

畫眉以時速約14公里向西移動,當晚在新加坡東北約60公里處的馬來亞半島南端登入,並在新加坡以北約30-40公里處掠過。隨後畫眉橫過馬六甲海峽,於12月28日再登入蘇門答臘。隨後畫眉被各大氣象機構降格為低壓區。

然而畫眉並沒有在陸上消散,它橫過蘇門答臘島,並在12月29日進入北印度洋孟加拉灣,其後重新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2月30日晚上把這個低壓區升格為熱帶氣鏇05B,並在翌日把它升格至相當於熱帶風暴的強度,但不久05B轉為減弱,最終在當日晚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並在2002年1月1日完全消散。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001年的熱帶氣鏇年報取消了05B,指它是32W重新發展而成,所以當作同一個熱帶氣鏇計算。

影響

由於畫眉強度不高,所帶來的破壞相對輕微。但因赤道地方過往從未試過有熱帶氣鏇直接吹襲當地一帶,當地人缺乏經驗來應對突如其來而且還要是每小時風速達烈風程度的風暴,故對他們影響力仍是相當之大。
據當地報章報導,畫眉橫過馬來亞半島期間,新加坡出現天降冰晶片的反常現象,可能是冰雹。畫眉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帶來強風和大雨,當地有樹木倒塌,道路出現水浸,導致交通受阻。另外有部分火車延誤,飛機要延遲降落或轉飛其他機場。

形成機制及記錄

熱帶風暴畫眉的衛星雲圖,可見它的結構完整即將登入馬來亞半島的颱風畫眉

畫眉在北緯1.5度形成,距離赤道僅156公里,打破了1956年颱風莎拉(Sarah)的北緯2.2度紀錄。然而這個紀錄於2004年再被氣鏇阿耆尼打破。
形成熱帶氣鏇的條件需要有足夠的地轉偏移力(科氏力),一般需要離開赤道超過三至五個緯度,但畫眉能夠在北緯1.5度處形成,可謂絕無僅有。
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郭鴻基、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劉清煌和美國海軍研究院氣象系教授張智北合作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當時一股強烈的東北季候風到達該區,受地型和科氏力轉弱的因素影響而出現偏轉,並沿著與新加坡以東的一個熱帶擾動鏇轉,該區出現了強大的水平風切變,使得畫眉能在科氏力偏弱的環境下得到足夠的鏇轉力,並得以迅速發展。

記錄

畫眉是有紀錄以來太平洋上最接近赤道形成的熱帶氣鏇。
畫眉是有紀錄以來全球第二最接近赤道形成的熱帶氣鏇。
畫眉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吹襲新加坡和馬來亞半島南部的熱帶氣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