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荒

煤荒

受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冬季用煤高峰提前、惡劣天氣影響等因素,部分區域電廠又現“煤荒”,一些機組停運、電網拉閘限電,民眾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煤都去哪兒了

2009年煤炭產量增長超過12%,同期煤炭淨進口量破億噸;2010年初至今,煤炭產量持續增長。但是,下游卻在鬧“煤荒”。人們不禁要問:煤去哪兒了 ?

每天關注煤炭產銷情況的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講述了他的疑惑:“從最近的數據來看,產量增長一直比較快,坑口的煤炭庫存並沒有明顯增加,運輸上除了下大雪的那幾天有的地方可能耽擱了,也沒見明顯的異常,怎么下游缺煤就缺得那么厲害呢?這產出來的煤都去哪兒了?”

根據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的統計和預測,2009年國內原煤產量可能達到29.5億噸,再加上國外煤炭淨進口約1億噸,全年煤炭的供應量超過30億噸。而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2008年全國煤炭產量為27.16億噸,淨出口503萬噸,國內供應量為27億噸左右。這意味著,2009年國內煤炭供應量增加超過3億噸,增幅超過12%。

2009年上半年,由於國內經濟處於恢復期,煤炭需求和價格相對較低,山西煤炭資源整合正在進行中,煤炭產量增長幅度有限。統計顯示,上半年煤炭產量同比增長8.72%。而2009年下半年以來,煤炭產量增幅均在12%以上,其中11月份增幅達到26.3%。

進入2010年,煤炭生產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以山西為例,據山西省煤炭廳副巡視員侯文錦介紹,山西煤炭產銷量逐季逐月遞增,目前在歷史最高水平上穩定運行。原煤生產量在2009年第四季度就達到歷史峰值,月均實現6103萬噸;今年元月份以來,全省日均煤炭產量保持在200萬噸以上。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高增長的煤炭供應仍然無法滿足煤炭消費。這頗令人費解。近期華中、華東部分省區出現電煤供應緊張,秦皇島港現貨煤價在供求關係失衡的影響下,短期內大幅上漲。

是不是產出的煤並沒有賣出去?中電聯統計信息部主任薛靜認為,在2010年煤電談判之前,部分省份電廠的電煤庫存較低,原因除了電廠對煤價存在觀望情緒外,也存在個別煤炭企業為了獲得談判籌碼,故意推遲發煤、壓低電廠庫存的因素。

但坑口煤炭庫存數據顯示,近期山西省煤炭庫存一直在1100-1200萬噸左右,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大幅上升的情況。洗煤廠的小劉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煤礦“囤煤”並不現實,場存容量有限,如果煤炭不能及時運走,擠占生產空間,煤礦還要停產,可能造成的損失更大。

據了解,過去山西小煤窯眾多,確實有部分小煤窯主採取“淡購旺銷”的手法賺取利潤,但是對小煤窯展開治理後,這類現象就很少了。

反思

思考之一:當前我國煤電產業布局值得反思 思考之二:建立煤電協調發展長效機制 思考之三:煤炭儲備體系應納入國家能源供應保障統一規劃

建議

審視這一輪“電荒”“煤荒”,不論是經濟企穩持續向好、還是冬季用煤、用電高峰提前,究其原因主要是需求增長過快,加上運輸瓶頸制約、水電減少等客觀因素,導致電、煤之“荒”發生。 眾所周知,我國能源消費偏重於東部及東南地區,而煤炭資源又集中分布在山西、陝西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在我國已查明的煤炭資源儲量中,晉、陝、蒙、寧地區占67%,而沿海地區和南方地區則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電力需求,“煤炭基地”遠離“負荷中心”。這種逆向分布特點形成“北煤南運”“西煤東送”和“負荷中心發電”的產業格局。 目前,煤炭資源又集中分布地區輸煤和輸電比例為20︰1 ,每年幾億噸的外調煤炭給鐵路造成極大壓力;而隨著我國煤炭供應基地的加快西移,煤炭運輸的“瓶頸”制約將更加突出。不斷增長的煤炭運輸,既增加了對鐵路運輸的依賴性,也使得原本就緊張的客貨矛盾更加突出,一遇到極端惡劣天氣等不可控制因素,電煤供應鏈條更顯脆弱。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常年進行著“大規模、高強度、長距離”的電煤運輸。無論是從提高能源輸送的經濟性和保障力來看,還是從產煤區產業協調發展考慮,迫切需要確立“大煤電、大市場、大配置”發展思路,堅持輸煤與輸電並舉,優先發展輸電,進一步最佳化煤電產業布局。建議有側重地在煤炭基地建設大型坑口電廠,依託日漸成熟的特高壓輸電技術,變“大通道輸煤”為“大電網輸電”。 “煤電之荒”經常鬧,不能只當應急事件處理;“救急”固然必要,但更應“解困”,立足長遠,建立煤電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幾乎每到煤電契約簽訂期、兩節“冬儲煤”期或極端天氣集中時,都會出現“電荒”或“煤荒”。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局部地區的供求失衡外,“煤電之荒”也不排除有人為“炒作”之嫌;借煤炭供需狀況說“事兒”,根源在於保護行業利益,各打各的“小算盤”。 專家表示,煤炭作為一種商品,受供求關係和惡劣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供需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但不能將“非常態”的因素作為談判較勁的砝碼,甚至“要挾”手段,希望能得到非市場手段的干預,這種思維“怪圈”亟待打破。 面對“煤荒”,人們不禁要問:電廠為何不提早多儲煤呢?煤礦為何不多產煤呢?電廠認為,不願占用太多資金儲煤,加上煤炭存儲時間過長會導致熱值下降;煤礦說,“煤炭生產不是橡皮筋,想拉多長就拉多長,否則就要出問題”,作為特殊行業的煤炭生產必須遵規守章,首先保證安全,不能超員、超能力、超負荷生產。 更進一步講,隨著煤炭價格市場化進程的完善和廠網分開後電力後續改革的滯後,使電廠無法正常傳導由煤價上漲等因素帶來的成本增加,煤電雙方被推到了市場前台:出現了“煤電頂牛”說,“無序漲價”說,“相互指責”說等,不一而足。 針對當前電煤緊張和煤電矛盾,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長王宏英建議,一、在資源整合和安全整治加速的今天,電廠必須改變過度依靠“小窯煤”的電煤供應方式,主動與煤礦特別是大型煤礦簽訂中長期契約,增強電煤供應的穩定性;二、提高電煤庫存率,由於歷史原因及庫存條件所限,我國煤炭庫存一直偏低。一個合理的庫存制度,是減少“煤荒”的有力保障。國家有關部門應建立煤炭庫存預警制度,加強對社會煤炭庫存運行的監測監控;三、推進煤電一體化戰略,進行資本層面上的深度合作,形成戰略聯盟,減少中間環節成本,降低運輸風險,緩解煤電矛盾。 專家指出,煤炭和電力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兩大基礎性能源產業,又是“唇齒相依”的上下游關係,不能長期處於“頂牛”狀態,也不能任由價格一漲再漲,只有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企穩向好,應適時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步伐,從根本上解決煤電矛盾的“腸梗阻”問題。 我國煤炭資源“北富南貧、西多東少”的分布結構與煤炭消費的“逆向”分布矛盾,決定了我國“北煤南調、西煤東運”的煤炭流通格局將長期存在。有專家建議,在南方主要煤炭消費地建設國家級的煤炭儲備中心,平時可調節煤炭市場淡旺季的供求,穩定市場運行;在“煤荒”時可穩定市場供應,保障能源供應。 張復明則表示,建立煤炭資源儲備體系,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產品、商品層面的儲備,需求不平衡時可立即釋放,平衡市場;二是產能層面的儲備,要保障煤炭生產、中轉和消費均衡,必須有一定的產能儲備,做到有備無患。比如電煤,可選擇部分重點煤礦作為產能儲備建設對象,如遇電煤緊張可立即釋放產能,平衡供應;三是資源層面的儲備,立足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從戰略層面對煤炭資源勘探、礦井建設、基地規劃等著手儲備,以緊平衡為目標,儲備資源以“留有餘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