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及分析化學[馬志領、李志林主編書籍]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2007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志領、李志林。

基本信息

無機及分析化學

所屬類別

教材 >> 本科 >> 本科化學

作者:馬志領、李志林 主編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書號:978-7-122-00854-1

開本:16 裝幀:平 版次:1版1次 頁數:436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化學基本原理、化學平衡及套用、滴定分析、元素化學知識和吸光光度法等共18章,致力於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和學習方法,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化學、化工、材料、環境科學、藥學、生命科學、醫學及農林院校有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環境工程、製藥工程、輕工業及水產等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錄

第1章物質狀態1

11氣體1

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1

112道爾頓分壓定律1

12液體和固體3

121液體和固體的特性3

122水的相圖4

13分散系6

131溶液6

132稀溶液的依數性8

133溶膠14

134高分子溶液和締合膠體18

14電漿18

15超臨界狀態19

習題20第2章原子結構23

21原子結構的近代概念23

211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理論23

212電子的波粒二象性27

213不確定原理28

214波動方程和量子數28

215原子軌道Ψ和機率密度|Ψ|2圖形32

2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37

221原子的能級37

22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41

23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44

231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分區44

232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周期45

23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族45

24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46

241原子半徑46

242電離勢47

243電子親和勢49

244元素的電負性49

245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50

習題50第3章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S區元素、硼族元素53

31共價鍵理論53

311價鍵理論54

312雜化軌道理論59

31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63

314分子軌道理論 66

32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70

321分子的偶極矩和極化率70

322分子間作用力72

323氫鍵73

33晶體結構和類型75

331分子晶體75

332原子晶體76

333離子晶體和離子鍵76

334金屬晶體和金屬鍵84

34S區元素88

341氫化物88

342氧化物88

343氫氧化物89

344鹽類90

35硼族91

351概述91

352硼的化合物92

353鋁及其化合物92

習題93第4章化學熱力學基礎碳和矽96

41一些常用的術語96

411體系和環境96

412內能96

413狀態和狀態函式97

414廣度性質和強度性質97

415熱力學的標準狀態97

416過程與途徑98

417熱和功——熱力學第一定律 98

42熱化學99

421等容熱效應、等壓熱效應和焓的概念99

422熱化學方程式100

423熱效應的計算101

43熱力學第二定律105

431化學反應的方向和自發過程105

432熵107

433熱力學第二定律109

44Gibbs函式及其套用109

441Gibbs函式變與化學反應進行方向109

442標準生成Gibbs 函式111

443ΔG與溫度的關係111

45碳和矽及熱力學原理的套用112

451概述112

452碳的化合物113

453矽的化合物114

習題117第5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120

51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120

511經驗表示法120

512用反應進度表示反應速率122

52反應速率理論簡介123

521碰撞理論123

522過渡狀態理論125

53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126

531反應物本性的影響126

532外界條件的影響126

54強電解質溶液——活度134

541強電解質在溶液中的狀況134

542活度和活度係數134

543離子強度135

55化學平衡135

551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135

552平衡常數136

553平衡常數的確定140

56化學平衡的移動141

習題144第6章分析化學基礎147

61分析化學概述147

611分析方法的分類147

612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147

62化學計量、誤差與數據處理150

621誤差與有效數字150

622有限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154

623分析結果的處理與報告160

63滴定分析法160

631滴定分析過程與有關名詞160

632滴定分析主要方法和特點161

633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161

634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162

635滴定分析中的體積測量162

習題163第7章酸鹼平衡165

71酸鹼理論的發展165

711經典酸鹼理論165

712酸鹼的溶劑理論165

713酸鹼質子理論166

714酸鹼電子理論169

72水的解離平衡170

721水的離子積常數170

722溶液的酸鹼性171

73酸鹼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計算及型體分布171

731質子條件式172

732酸鹼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計算173

74鹽溶液中的酸鹼平衡182

741弱酸強鹼鹽182

742強酸弱鹼鹽182

743弱酸弱鹼鹽183

744多元弱酸強鹼鹽183

745多元弱鹼強酸鹽184

746影響水解程度的因素184

75兩性物質溶液188

76緩衝溶液190

761緩衝溶液的組成、類型及作用原理190

762緩衝溶液pH值的計算190

763緩衝溶液的若干性質192

764緩衝溶液的配製194

765血液中的緩衝系及緩衝作用196

習題197第8章酸鹼滴定法199

81酸鹼指示劑199

811酸鹼指示劑的作用原理199

812酸鹼指示劑的變色範圍及其影響因素200

813混合指示劑202

82酸鹼滴定法的基本原理203

821強鹼滴定強酸或強酸滴定強鹼203

822強鹼滴定一元弱酸或強酸滴定一元弱鹼205

823多元酸、混酸與多元鹼的滴定208

824終點誤差209

825酸鹼滴定法的套用212

習題214第9章沉澱溶解平衡與沉澱滴定217

91沉澱溶解平衡217

911溶度積規則217

912沉澱的生成219

913分步沉澱221

914沉澱的溶解222

915沉澱的轉化224

92沉澱滴定法225

921沉澱滴定法概述225

922沉澱滴定法的滴定曲線225

923沉澱滴定法的終點檢測225

924套用示例228

93錫和鉛228

931氧化物和氫氧化物228

932硫化物229

習題229第10章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232

101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232

102原電池和電極電勢233

1021原電池233

1022電極電勢235

1023能斯特方程237

103電極電勢的套用241

1031氧化劑和還原劑相對強弱的比較241

1032氧化還原反應方向的判斷242

103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順序——分步氧化243

1034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程度的衡量243

1035確定溶液的pH值245

1036確定有關的平衡常數245

104元素的電勢圖及其套用246

1041判斷元素處於某一氧化態時是否會發生歧化反應246

1042由相鄰已知電對的電極電勢值求未知端點電對的電極電勢值246

105電勢pH值圖及其套用247

1051電勢pH值圖247

1052電勢pH值圖的套用249

106電解250

1061分解電壓和超電勢250

1062電解池中兩極的電解產物252

習題254第11章氧化還原滴定法258

111氧化還原滴定法概述258

112氧化還原滴定基本原理259

1121滴定曲線259

1122氧化還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劑261

113氧化還原預處理262

114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分類及套用示例262

1141高錳酸鉀法262

1142重鉻酸鉀法263

1143碘量法264

習題266第12章鹵素、氧族、氮族元素268

121鹵素268

1211鹵素的成鍵特徵268

1212鹵素單質268

1213鹵化氫和鹵化物269

1214鹵素含氧酸及其鹽272

122氧族元素273

1221基本性質273

1222單質273

1223氧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275

1224含氧化合物278

1225含氧酸的氧化還原性和酸的強度規律284

123氮族元素286

1231基本性質286

1232單質287

1233氫化物291

1234氮的含氧化合物293

1235磷的含氧化合物295

1236砷、銻、鉍的含氧化合物299

1237砷分族硫化物300

習題301第13章配位平衡304

13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04

1311配位化合物的定義304

1312配合物的組成305

1313配合物的命名307

132配合物的價鍵理論和空間構型308

1321配合物的磁性308

1322價鍵理論309

1323配合單元的空間結構310

133配合物的穩定性311

1331影響配合物穩定性的因素311

1332配位化合物的穩定常數與不穩定常數314

1333配位平衡的移動316

習題319第14章配位滴定法321

141配位滴定對化學反應的要求321

1411配合物的穩定常數321

1412各級配合物的分布322

1413配位滴定法所用配位劑323

1414金屬離子與EDTA配合物的特點324

1415配位反應的副反應係數326

1416配合物的條件穩定常數330

142配位滴定基本原理332

1421滴定曲線332

1422終點誤差及準確滴定的判據335

1423金屬指示劑335

1424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339

1425混合離子的選擇性滴定341

1426其他滴定劑的套用345

143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套用346

1431各種滴定方式和套用346

1432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348

習題349第15章過渡金屬元素化學351

151D區元素351

1511d區元素概述351

1512鉻352

1513錳355

1514鐵系元素356

152DS區元素359

1521銅分族的化合物359

1522鋅分族化合物364

習題368第16章重量分析法371

161沉澱重量法對沉澱形式和稱量形式的要求371

162沉澱的完全程度與影響沉澱溶解度的因素371

163影響沉澱純度的因素372

164沉澱的形成與沉澱條件373

1641沉澱的類型373

1642沉澱形成的一般過程373

1643沉澱條件的選擇374

165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和分析結果的計算375

1651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375

1652結果的計算375

習題376第17章生命元素及其在生物體內的作用377

171生命元素和生物無機化學的關係377

172生命元素377

1721元素的生物學分類377

1722宏量元素378

1723必需微量元素379

1724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380

173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內的作用381

1731宏量元素的生物功能381

1732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功能382

1733鉛、鎘和汞的毒性384

174元素的性質與周期表385

1741生命必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385

1742微量元素的毒性和營養與元素周期表386

1743元素的性質與周期表386第18章紫外可見吸光光度法387

181概論387

1811紫外可見吸光光度法的特點387

1812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387

1813物質對光吸收的本質388

182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389

183偏離比耳定律的原因390

1831比耳定律的局限性390

1832非單色入射光引起的偏離390

1833溶液發生化學變化引起的偏離391

184紫外可見吸光光度計391

185顯色反應與顯色條件的選擇393

1851對顯色反應的要求393

1852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393

186儀器測量誤差和測量條件的選擇395

1861入射光波長的選擇395

1862光度計讀數範圍的選擇395

1863參比溶液的選擇396

187套用示例397

1871單組分的測定397

1872多組分的測定398

188紫外光度法在生物學中的套用399

習題399附錄401

附錄一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401

附錄二原子半徑401

附錄三元素的第一電離勢402

附錄四一些元素的電子親和勢402

附錄五元素電負性403

附錄六哥西密德和鮑林的離子半徑數據403

附錄七一些物質的熱力學函式404

附錄八酸、鹼離解常數(29815K)408

附錄九常用緩衝溶液的pH值範圍409

附錄十溶度積常數(29815K)410

附錄十一標準電極電勢(29815K)411

附錄十二某些氧化還原反應的條件電極電勢(29815K)414

附錄十三配合物的穩定常數415

附錄十四金屬離子與氨羧配合劑配合物穩定常數的對數值419

附錄十五一些金屬離子的lgαM(OH)值420

附錄十六一些配合滴定劑、掩蔽劑、緩衝劑陰離子的lgαL(H)值420

附錄十七一些配合滴定劑、掩蔽劑、緩衝劑陰離子酸的形成常數420

附錄十八金屬指示劑的lgαIn(H)值及金屬指示劑變色點的pM值[即(pM)t值]421

參考文獻422

元素周期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