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之我-程朱理學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

內容介紹

楊鑫輝主編、郭斯萍所著的《無我之我(程朱理學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內容簡介:宋明理學足我古代學術史上的一個思想高峰,宋明理學之核心即“理學”。理學的鮮明特色就是強調精神自我,將其視為人性的本質。理學是探討個人的精神發展規律的心理學。
《無我之我(程朱理學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論述了傳統社會背景下個人精神自我的發展問題,對精神自我的意識結構從內容與功能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提出了豐富的思怨,進行了精神自我發展的實踐探索,提出了頗為有效的訓練理論與實踐路徑。

作者介紹

楊鑫輝,1935年生,江西萍鄉市人。中國心理學家,南京師範火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江西師範大學教授、系主任、所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等校客座教授,中美精神心理學研究所顧問。中國心理學會第49屆理事或常務理事兼專業委員、正副主任,江西省心理學會理事長或高級顧問,全國心理技術套用研究論壇主席,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顧委。《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編委,《心理學探新》主編,名譽主編、顧問。他不僅是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而且是提出創建現代心理技術學和現代大教育觀理論的首倡者。招收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50人。個人學術專著和主編著作有《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現代大教育觀》《心理學通史》《心理學的歷史·理論·技術》和《現代心理技術學》等50多部。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和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80多篇。科研成果獲全國和省級一、二等獎20多項。1988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起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中國首批心理學家證書。以心理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家,被列入《國際心理學家名錄》,英國劍橋國際中心《20世紀傑出人物傳》、《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卷》等國內外傳記。
郭斯萍,心理學博士,中國哲學史博士後。現為廣州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委員,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教25以米,開設了中西方心理學史、教育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心理學原著選讀、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文化心理學等課程,取得較好教學效果。學術方而主要從事中國心理學史以及學校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發表有關論文10餘篇,出版論著10餘部。

作品目錄

導言 一、文化與自我 二、中西方文化與中國人的自我 三、本研究的緣起與目的第一章心理學研究之轉向與中國心理學史研究之意義第一節“方法決定論”導致西方心理學發展之弊端第二節“對象決定論”決定現代心理學發展之方向第三節“對象決定論”揭示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內容第二章中西方心理學體系問題與中國心理學史研究之思路第一節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的結合問題 一、問題:從中國心理學史教材的編寫說起 二、科學性: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的一致追求 三、科學性原則:中西方心理學結合的保證第二節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結合的方法 一、外在邏輯原則:教材的解決方式 二、科學性原則:潘菽的解決方式 三、困境與改革:“尊重人文,強調體系”第三節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結合的對象 一、異質說: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的矛盾論 二、求同說: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的結合觀 三、精神性:中西方心理學共同的新主題第三章理學精神自我思想之外在邏輯(一):弊端與超越第一節心腦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學弊端之一 一、心理學研究對象或主題的重大轉換 二、“腦”與“心”:心理學研究對象之思考 三、從超個人心理學到理學心理學第二節人獸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學弊端之二 一、“人—獸”類比:心理學研究的傳統範式 二、從“人—獸”類比到“人—機”類比:傳統的微調 三、“人—獸”之別或精神心理:心理學研究的新範式第三節心生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學弊端之三 一、人性與心理機能 二、心理機能產生的觀點 三、意識或精神心理產生的觀點第四章理學精神自我思想之外在邏輯(二):心理學與自我第一節自我之心理學研究 一、心理學自我研究之先河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與自我 三、社會心理學與自我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自我 五、認知心理學與自我 六、心理人類學與自我 七、後現代主義心理學與自我第二節自我之精神性演化 一、自我發展的“ego”階段 二、自我發展的“self'’階段 三、自我發展的“super—ego”階段第三節自我之雙二元結構 一、自我的人性層次 二、自我的意識維度第五章理學精神自我思想之內在邏輯(一):思想背景第一節天理道心 一、“天理”與“人事” 二、“天理”與“道心” 三、“道心”與“精神心理”第二節萬物之靈 一、人貴論:理學精神心理學之思想源頭 二、道德說:理學精神心理學之內在規定第三節人性之善 一、西方心理學的人性觀 二、中國文化的人性解讀 三、天命之性:理學精神心理學之邏輯起點第六章理學精神自我思想之內在邏輯(二):孔孟觀點第一節孔子之君子自我觀 一、君子自我的心理結構及本質 二、君子自我的核心與表現第二節孟子之聖人自我觀 一、成聖人人可為 二、聖人自我的結構 三、聖人自我的核心與表現第三節孔孟之自我修養觀 一、個體自身努力 二、外部環境薰陶第七章理學精神自我之心理功能(一):倫理認知第一節物理認知與倫理認知 一、中西方認知特點 二、墨子之物理認知觀第二節倫理認知之先秦觀點 一、孔子之倫理認知思想 二、孟子之倫理認知思想第三節理學之倫理認知思想 一、張載之倫理認知思想 二、程朱之倫理認知思想第八章理學精神自我之心理功能(二):意向過程第一節聖人無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情緒與情感 二、常情與私情 三、無情與有情第二節志公意私:志者心之所向也 一、心統性情:精神之意志結構 二、以意驅志:心理學之意志理論 三、以志御意:理學之意志理論第九章理學精神自我之基本理論:學以成聖第一節內在超越論第二節聖人可學論 一、人人皆可為堯舜 二、何為聖人?第三節聖人與君子第十章理學精神自我之修煉實踐:內外一體第一節認知加工路徑:格物與致知第二節意識調節技術:主靜與主敬第三節觀察學習模式:學顏子與觀氣象 結語 一、理學之文化價值 二、理學之“人性論”錯誤 三、理學之“情慾論”錯誤 四、理學之心理學意義 五、理學精神自我思想之弊端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