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饃卷菜

烙饃卷菜

烙饃卷菜是河南登封的著名的漢族麵食小吃之一,其做法既簡單,又好吃,倍受食客的青睞。麵粉最好用石磨麵,不含任何添加劑,吃起來筋道有嚼頭,細品餘味香甜。所謂甜,是麵粉本身的味道。如果你撕下一小片放入嘴裡嚼,會越嘴越甜,越嘴越香,很有一股韌勁。不同於烙饃卷烙饃

基本信息

製作方法

烙饃,麵粉最好用石磨麵,不含任何添加劑,吃起來筋道有嚼頭,細品餘味香甜。所謂甜,是麵粉本身的味道。如果你撕下一小片放入嘴裡嚼,會越嘴越甜,越嘴越香,很有一股韌勁。若要饃好吃,和面是關鍵。這和面也是有講究的。和面時要由硬到軟,慢慢用手蘸水一點一點砸軟,反覆多次揉到不沾手為止。醒半小時後,把面放案子上揉勻,搓成約7厘米粗細的長條,然後揪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麵團,再揉成光光滑滑的待用。上面最好用一塊大點的保鮮膜蓋住,免得乾皮。

在醒面的時候,就可以把平底鍋放火上加熱了。最好炭火,不過,現在好多地方都用煤氣烙饃了。火小了,鍋不熱,擀好的面放上去不起饃花,時間烙的長了饃又太乾,不好吃不說,吃起來也費勁兒。火大了,饃容易糊。所以烙饃時,火候的掌握很重要,鍋的受熱一定要均勻。

鍋的溫度差不多了,就開始擀麵團了。一般用像橄欖狀一尺來長的擀麵杖擀,會擀的人不用手轉,只需一推一拉間,麵團就自動轉圈了。麵團擀開了,就轉著圈子的擀外沿,擀一圈後,饃就擀好了,饃的厚度非常均勻也很薄,然後用擀麵杖挑起來放到平底鍋上烙。幾秒鐘後,見饃泡起來就用竹片把它翻一面再烙,兩面都起饃花了,饃就烙熟了。基本上不到一分鐘就能擀一個饃,同時烙熟一個饃,速度很快。烙好一個就放到饃胚子上,烙一個摞一個。

行家翻饃是講究正反面的。一般先烙的一面為正面,後烙的一面為反面。最後把烙好的一摞饃拿起來放到盤子裡,就可以上桌了。烙饃不捲菜,吃一個牙就嚼酸了。所以一般烙饃都是要卷菜吃的。大都炒個醋熘綠豆芽、醋熘土豆絲、青椒肉絲、孜然羊肉,抑或是豬肉燉粉條,都是吃烙饃的好菜,吃起來味道各不相同。配上一碗小米粥或者玉米粥;拌個黃瓜或者再來一份榨菜絲,就是一頓很好的中餐或晚餐了。

卷饃技巧

在卷饃時,有一個方法要掌握。把饃折起三分之一,豎著放手心裡,把菜夾在上面至上而下放好,卷饃時一支筷子放在剛才折起來的空間裡,一支在外,用筷子夾著饃把菜捲起來,再把下面翻轉上去一寸左右,吃時,一手捏上面,一手捏下面,這樣菜湯就不會往下滴了。

夏天,北方人猶愛吃烙饃。因為炎熱的夏天,蒸饃水份大,蒸多了容易變質,每天蒸一次也不方便。吃烙饃,既無需發麵,做起來又簡單,也好吃。

飲食文化

廣為流傳的烙饃在河南、蘇北和皖北逐步發展為特色麵食,形似煎餅,口感、材質、製法不同,因製作簡易、食用方便、易於保存,受到廣泛歡迎,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中原有流傳兒歌,“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清代順治年間,方文來中原做客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中原的烙饃:“白面調水烙為饃,黃黍雜豆炊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隨風俗。”從這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麵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

史料記載一 支援抗金據徐州文史資料載: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集民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製烙饃並卷上酥香而鬆脆的饊子,送於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曾幾何時?在徐州地方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饊,送於抗金英雄嘗。傳說一 :軍民緊相擁 劉邦得民心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為劉邦的軍隊一向以紀律嚴明而深入人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士兵們勞於作戰,很少能吃上飽飯,百姓們為了能讓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結合當地農作物情況,發明了一種製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麵點——烙饃。從此劉邦得到民心支持,劉邦軍隊士氣大增,為他們作戰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傳說二 :軍民相擁 濃濃情誼在徐州南邊的人愛吃米飯,北邊的山東人愛吃煎餅。為什麼惟有徐州這方圓二百來里地方的人愛吃烙饃呢? 當年項羽兵敗垓下(靈璧,宿州市),劉邦派韓信指揮三十萬大兵乘勝追擊。這時項羽僅剩八百騎兵,連夜鏖戰,官兵幾天都沒吃一頓飯了。韓信看到項羽的失敗成定局,但項羽在徐州一帶因兵不擾民,在民間享有聲譽。韓信趁項羽失敗的機會,敗壞他的名譽。於是心生一計,找來巧婦,令她做餅。那時做餅又大又厚,一時不能熟透。項羽的官兵很快就要過去了,若做這樣的大厚餅,時間怎來得及?韓信就向巧婦說:“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婦急中生智,就用一個圓棍一擀,將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鐵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韓信一看很興奮,這樣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時做了兩大藍子。遂令一個老頭挑到項羽必經的路上去賣,並說:“你要見不到項羽,回來我一定殺你的頭。”老頭無奈,只有拚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起先有幾個騎兵來到,問老頭:“當此兵荒馬亂,人家都逃亡,你這老頭不怕死,還賣什麼東西!”老頭說:“我賣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聽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無錢,心裡干著急,就向老頭說:“我們項王的兵馬,一向不吃百姓的東西,除了管軍需的帶錢,連項王都不帶錢。”說著這幾個騎兵催馬揚鞭走了。接著又來一群騎兵到來,為首的一個彪形大漢騎著烏騅馬。老頭想這必是項羽了,連忙攔著說:“大王!我看你的軍隊無錢不吃我的東西,可見大王治兵有方;不過你一連打了這么些天的仗,實在夠苦的了。就是手中無錢,也請大王吃我的東西,飽飽肚子,好再打仗。我絕不要錢。”項羽說:“我現在身無分文,雖然挨餓,也絕不白吃老百姓的東西。”老頭心中很受感動,覺得人說項羽這個人,生性耿直,帶兵廉潔,的確不假,遂把心裡的話,老實地向項羽說了:“大王!我是韓信派來的。來時韓信向我說:‘項羽若吃你的東西,他無錢給你,後人將說他不義;若殺了你這個老頭,後人將說他不仁。’你現在即不吃我的東西,又不殺我,我回去後,韓信必說我沒見到大王,一定會殺我。這怎么辦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項羽說:“既然如此,我還要急著趕路,這樣辦吧!”項羽遂用力將他的十三節霸王鞭,拔出四節,交給老頭說:“你見了韓信,拿著我這四節鞭,他就知道你見到我了。因為韓信過去給我扶過戟,執過鞭。”說罷,項羽即隨大隊向南急馳而去。老頭含著淚望著項羽的身影漸漸消失了。老頭聽說韓信早已追趕項羽去了,也未再去見韓信。他回到家中,將烙饃爭給親鄰嘗嘗。大家問老頭這個像紙薄的圓餅叫什麼名字?怎么做法?老頭就把當時韓信向巧婦說的原話“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訴大家。從此,就以此諧音稱為“烙饃”。人們都爭相學做烙饃,烙饃也就成了徐州的特產。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幾歲就會做烙饃,吃烙饃成了徐州人的愛好。傳說三: 乾隆微服出巡 觀看烙饃飛舞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徐州,曾在微服私訪時間到徐州鄉村婦女擀烙饃的精彩表演。只見一女子於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蟬翼、大如銀盤的麵餅,挑於軸兒上順手一揮,那麵餅便飛落到東間裡的熱鏊上,接著又一張飛向了西間裡的熱鏊上……乾隆見到的確是一位擀烙饃的高手,這女子一個人擀可以供兩盤鏊子上,難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說:“高山出俊鳥,民間出奇人”,在徐州地區確是這樣。有句戲詞這樣唱道:“從北京到南京,中間隔個徐州城。中原人愛吃‘烙饃饃’,那么地個狠勁咬,那也不嫌牙根疼。”這是說烙饃確實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來柔韌而筋骨,外人看嚼的這動作,還真有點“望饃興嘆”哪!烙饃顧名思義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鑄鐵的,今天也有了熟鐵和鋁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徑一尺二寸左右烙饃直徑也就一尺左右了。所謂“烙”,製造烙饃要兩道技術關要過。一是“擀”,二是“翻”。“擀”要擀得薄、勻、圓。烙饃多用白面為原料,少有摻有雜麵。先將面調水和得軟硬適中,最好讓面“醒”半小時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來較難;和得太軟了擀好了也會變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將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單個饃劑,然後用特製的擀麵杖擀。擀饃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個,還要又大又圓又勻且薄。舊時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饃,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嬸們合夥製作的,談笑風生中飄出烙饃的香味,有點像是逢年過節時候的一起包餃子的景象。不過今天都是手工作坊、社區裡的地攤,新建小區裡面都沒有。只能自己尋覓有烙饃的地方。啊,中原烙饃那獨特,那柔韌的口感,那精美的製作,真讓人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