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反哺

烏鴉反哺

烏鴉反哺,漢語成語,出自《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烏鴉反哺絕不是反射性行為,烏鴉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實際上它的反哺對象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之所以“反哺”,研究人員猜測是為了在種群中獲得良好的“鴉”際關係。將鳥類的這種行為模式解釋為報答母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道德綁架模式,其特點是以低級生物行為模式引喻高級生物行為模式中受人推崇的行為方式,相近詞如“羊羔跪乳”等。

基本信息

傳說考證

考證疑點

這種傳說過去除《本草綱目》中提及以外,當時無任何其他證據出現。同時,包括《本草綱目》在內,都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以及這種行為的科學解釋方法。將鳥類的這種行為模式解釋為報答母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道德綁架模式,其特點是以低級生物行為模式引喻高級生物行為模式中受人推崇的行為方式,相近詞如“羊羔跪乳”等。正常的、可接受的一種解釋是作為群居鳥類,烏鴉是有可能在自己吃飽的前提下將食物分給其他無法獨立獲取食物的同類。但暫時沒有辦法分辨這種行為只是一種單純的反射性行為還是具有高度邏輯思維與高級情感的共同作用的後果。但就腦容量與腦結構而言,鳥類應在智商、情商等各個腦功能領域居於低級水平,以此來推斷,烏鴉反哺現象的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只是烏鴉的一種反射性行為模式,與它的思想道德標準及它與老烏鴉之間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再次反駁

但是最近幾年在國外動物學家的研究中,在觀察群體生活的烏鴉時,確實有這種“養老”的行為出現[需要可靠參考資源,無法考證來源],而在其它群體生活的鳥類中卻沒有這種情況。由此可見,烏鴉反哺很可能是古代國人在對日常現象的詳細觀察中所發現的特有的,獨立於其它鳥類的一種社會性行為,而並非是簡單的所謂“道德綁架”說法。

烏鴉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甚至不用人去做模範而自主將鐵絲彎成鉤狀鉤出細頸瓶中的小桶(研究人員特別設定),或是用帶鉤狀的小樹枝鉤出樹洞裡的蟲子,日本有一種烏鴉更是讓人驚奇,它們停在街頭十字路口等待紅燈亮起,然後迅速飛到馬路的車輪下面,把堅果放在那裡,綠燈亮起汽車開走後,它們再飛過去把碾碎的堅果銜起來享受裡面的美味。不僅如此,烏鴉還會偷盜和防盜。

最後結論

綜合種種研究和觀察,有學者認為烏鴉甚至可能是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最聰明的動物,雖然它的大腦占身體比重比大猩猩和海豚小一些,但它的腦開發程度卻比後兩者要好得多。烏鴉反哺絕不是反射性行為,烏鴉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實際上它的反哺對象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之所以“反哺”,研究人員猜測是為了在種群中獲得良好的“鴉”際關係。

類似詞語

鴉反哺,羊跪乳,王祥臥冰求鯉。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做人之本,王祥臥冰求鯉孝敬父母。

在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烏鴉——是一種通體潦黑、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鳥,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小鳥便將覓來的食物餵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其他知識

鄧鍾岳(1674~1748) 清代官員。字東長,號悔廬。今東昌府區人。鄧基哲子。他博覽群書,尤對《易》、《禮》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舉人,六十年(1721)登進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喪歸,四年後起任江蘇學政,刊《近思錄》、《白鹿洞規》等書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學士任廣東學政,不久,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鄧為政清廉,謹慎守禮,所奏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風俗、杜邪訛,得到雍正帝讚許和採納。十一年(1733)任禮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統志》總裁,轉左侍郎。以事降為太常卿。乾隆間歷浙江學正、通政司參議,再晉禮部右侍郎、左侍郎,於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兩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時,曾訓示諸生:“恥為羞惡之本,乾謁標榜、頌辭連篇,或因細故,骨肉成隙,恥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隨乾隆帝東巡。當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歲。鍾岳工書,能詩文,康熙對他有“字甲天下”之譽。著有《知非錄》、《寒香閣詩集》4卷,《文集》4卷。

以下是鄧在沈氏兄弟的家產案中所寫批文!這則批文實在就是一篇妙文,今抄錄於此:

“鵓鴿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羅網以為食,螻蟻塞穴以避水,智也;雞非曉而不鳴,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獸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得乎!以祖宗遺產之小爭,而傷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萬卷應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有過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遺產何須爭?一番相見一番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