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蠻

烏蠻

烏蠻源於漢族史書對西南土著居民的稱呼。烏蠻是西南地區的統治者,而白蠻是西南地區的被統治者,參考漢族對今彝族涼山地區遺留至今的奴隸制度中的階級稱呼,“烏蠻”為“黑彝”是統治階級,“白蠻”為“白彝”,“彝”原為“夷”取於漢族對西南土著民族統一的稱呼“西南夷”。《中國少數民族——其歷史、文化及現狀》中則進一步指出《蠻書》中提到的東爨烏蠻,可能是現在的黑彝的先民,西爨白蠻是現在的白彝的先民。日本學者白鳥芳郎在《中國西南部的藏緬語諸族》中也認為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分別為黑倮羅和白倮羅。

蒙舍詔

細奴邏在魏寶山被當地 彝族推舉為彝族首領創建 蒙舍詔,因處各詔之南故又稱 南詔。

烏蠻各族

烏蠻時期,今東川及巧家縣地的 土著居民主體是爨族和由爨族分支出來的乾羅羅族、魯機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服族等族群。

爨族

爨族是一個以親緣為紐帶、包括多種民族成分的部落族群。爨氏,是南中大姓,東晉時獨霸寧州,其勢力所控制的地區稱爨地。道光《雲南通志·南蠻志·種人》說:“爨,無姓氏,其稱爨者,從主姓耳。”這就是說,爨族是由生活在爨地並與爨氏有親緣關係的部落族群組合而成的。東晉以後,爨氏內部互相爭奪

烏蠻烏蠻
、兼併、分裂,至唐代初葉分為東爨和西爨,東爨稱為“烏蠻”。烏蠻自稱是西南彝族再生始祖仲牟由(即篤慕)的後裔,它的主體實際上是彝族的一個支系。組成烏蠻的多個民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又分化成多個有民族自稱、有相對獨立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俗的土著族群。據文獻資料,在今巧家縣地居住的土著居民族群有乾羅羅族、魯機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服族等。

乾羅羅族

乾羅羅族,實為彝族的支系。道光《雲南通志》記:“居尚樓屋,食貴鹽,蒜人貌,皆黑。男子束髮纏頭,耳綴圈環,衣花短衣,披羊皮,用麻布裹脛,著草履。婦女以白麻分辮、束髮,頂綴海巴。其婚嫁奢侈相夸。每食,插箸飯中,擎拳默祝,以為報本。性勇好鬥,不通華言,頗勤耕織、樵採,歲輸賦稅。”乾羅羅在烏蠻族群中,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居於領先地位。

魯機族

魯機族,民族歸屬不明。又稱“母雞”,據說是因其男子頭上總是“標以雞羽”的緣故;也可能“母雞”是“魯機”的音訛。乾隆《東川府志》記載:“魯機,本一地名,居魯機村,有趙、李、楊三姓,至今子孫蕃盛。”《皇朝職貢圖》等書記載,魯機族居住多選擇山崖溝壑險要之處,以竹建屋,喜遷徙。男子頭插雞毛,著短衣,赤足。婦女挽髻,脖頸上垂掛著珠玉串成的裝飾品,短衣長裙,衣裙上有剌繡的花邊。耕植以種蕎為主,農閒則“佩利刀,負強弩毒矢”狩獵,尤其善於捕捉猴子。獵捕到的動物,喜生食。遇事難以決斷時,均用雞骨占卜。

孟族

孟族,民族歸屬不明。傳說是三國時孟獲、孟琰的部族。諸葛亮南征,“斬雍凱,釋孟獲,擢孟琰”。孟獲官至蜀漢政權的御史中丞,孟琰官至輔漢將軍。關於孟獲、孟琰及其部族的族屬,歷來漢彝文獻說法不一。但孟族人有宗祠,且後人均為漢姓,主要有趙、蘇、李、錢、馮、卜、金、楊、王、張、吳等姓氏。

披沙族

披沙族,自稱是爨族的後裔,黑羅羅族的支系。男子身材高大,挽髮髻,插銅簪子,衣著多為氈製品,披氈衫,赤足,善走山路。婦女穿戴與現在彝族婦女相近。居山地,以蕎麥為主食,常用皮囊、水桶背水。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論寒暑,男婦共牧”。

披族

披族,自稱黑羅羅支系,但語言與他處彝民不同。居無定所,“隨時遷徙”。村寨多在山上,而田地多在河谷,春播後即牧畜、狩獵,秋收時再下山收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滯後,但交際和待客卻極有禮貌。衣著與披沙族相類。

據《東川府志》記載,披沙族和披族居住在今東川至西昌途中金沙江邊“小地名披沙處”,故以“披沙族”和“披族”見稱。

招服族,《東川府志》記載:“居住在東川巧家廳二十一寨……地約三百里,村落不滿百家……其地又名木期古,有土城,唐代為蒙氏占據……”。招服族的生活習俗,未見有記載。

社會發展

男則髮髻,女則散發,見人無禮節跪拜,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大部落則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部落酋長世襲,在部落轄區內部落酋長對部落中人有任意驅使、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利。各部落之間不相統屬,互爭雄長,各自實行區域性閉關自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