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尊者諱

為尊者諱

為尊者諱:古代避諱的一種,是指古人在取名或者說話時,避開能代表尊者的字或號。出處“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此語出自《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這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時的原則和態度。這一態度是儒家“禮”文化的體現。漢高祖的呂后名"雉",當時的文書,凡是遇到了"雉"字,就一律改成與"雉"同義的"野雞"漢文帝名劉恆,因為"恆"與"常"同義,於是把"恆山"改為"常山"把"恆娥"改為"嫦娥"。戰國時教育家荀況,時人尊為荀卿,由於漢宣帝名叫劉洵,漢朝人避宣帝諱,於是改荀卿為孫卿。

具體解釋

孔子的原則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的原則和態度。

孔子對於當時那些事件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往往欲言又止,採取諱而不言的態度。即不明記其事,只以三言兩語作 蜻蜓點水的手法以褒貶,這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讀者自我體味,毋庸點破。而他所諱者是有原則的:“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 諱疾。”“諱莫如深,深則隱。”

所謂為尊者諱,簡言之就是對那些長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他們的豐功偉績可以大講特講,而他們幹的過的不太體面的事或者壞事不能提,不能講,否則就犯了大忌。

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更是如此。漢高祖名"邦",由於避諱,不僅在口頭說話或書面寫作時,該用"邦"時,都改用"國",而且對那些早已定型的文獻,也要加以改動。比如,《論語·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漢石經殘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國"。漢高祖的呂后名"雉",當時的文書,凡是遇到了"雉"字,就一律改成與"雉"同義的"野雞"漢文帝名劉恆,因為"恆"與"常"同義,於是把"恆山"改為"常山"把"恆娥"改為"嫦娥"。漢景帝後諱志,字阿渝。因避諱,"渝"字的"水"旁,便改為"口"旁,"渝"姓便成了"喻"姓。漢武帝名劉"徹",當時有一個很負盛名的辯士名叫蒯徹,為了要與劉徹避諱,史書上只好將蒯徹的徹字改為與"徹"同義的"通"字,稱為蒯通。戰國時教育家荀況,時人尊為荀卿,由於漢宣帝名叫劉洵,漢朝人避宣帝諱,於是改荀卿為孫卿。漢光武帝名劉秀,便把"秀才"改稱為"茂才"。漢明帝名劉莊,當時便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而且,把凡是姓"莊"的一律都改為姓"嚴"。比如,把"莊助"改為"嚴助",把"莊安"改為"嚴安"。 這種情況叫做名諱。他們的缺點、錯誤、罪惡,不僅不能提,不能講,而且簡直成了碰也碰不得的禁區。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有性命之虞。

影響

那些至高無上的掌權者,就是尊者。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經過血腥戰爭所取得的立(復)國建朝之始,就是皇帝對開國大臣們實施削權罷官、驅逐流放以至 殺戮之時了。

何則?“權傾天下”、“功高蓋主”等等都可以成為理由。更重要的一條,就是知尊者之不足,知尊者之弱點,知尊者之隱私,一言以蔽之,知尊者之諱事!

有失尊者體面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這樣的話,尊者就成了完美無缺的“至尊”者了。越王 勾踐如此,漢王 劉邦如是。故 文種必死, 韓信斬首就不足為奇了。

而識得為尊者諱,急流勇退者,乃識時務之俊傑也。 范蠡識趣,散發五湖,留侯識趣,辟穀學仙。唯吾不甚識趣,把此秘笈揭出來了。

案例

為尊者諱為尊者諱

中國古代講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即避諱名字。

為尊者諱

俗語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指避田燈的名諱;

為賢者諱

古人把孔子的“丘”字念成了“區”;

為親者諱

司馬遷把《 史記》中所有諱其父的“談”字都去掉了。古時候有很多關於避諱的趣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