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口港

航務管理站,1957年改稱濼口港。 萬噸,占山東內河港口吞吐量的59.5%。 噸,1960年降為22.5萬噸。

簡介

濼口港位於濟南北郊濼口鎮黃河南岸,津浦鐵路濼口橋東西兩側,下游11公里
設有傅家莊裝卸點,是山東境內黃河的主要港口。濼口在宋代已是著名的水旱碼頭。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黃台板橋至濼口上關運鹽鐵路支線建成(後被日本侵
略軍拆毀),該港成為溝通小清河和黃河的樞紐港。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設濼口
航務管理站,1957年改稱濼口港。
(一)設施。濼口港西起馬道口東至趙莊,有多處岸壩和河灘可停靠船舶。60年
代前,濼口港的主港區在上下關的黃河大壩險工地段,以岸壩為裝卸碼頭,壩頂貨
物堆場6600平方米,可堆存各類貨物13.2萬噸。1958年,上下關各建簡易棧橋1座,
配有木質滑板和溜子。1959年、1960年,上下關碼頭各建散裝貨漏斗1座,配備皮
帶輸送機,每小時可裝散貨150噸。60年代後期,濼口鐵路大橋東側的趙莊成為主
港區。1967、1968年各建每小時裝卸散貨150噸漏斗碼頭1座,皮帶輸送機增至9台。
1970年,修建石砌碼頭200米,兩隻躉船配合使用。1972年碼頭加長至602米,泊位
達到12個,港內裝卸機械發展到33台(輛)。趙莊碼頭位於河灘內,汛期洪水漫灘,
使碼頭逐漸淤高北移。經過幾年整治建設,至1977年時,碼頭長度達到770米,泊
位10個,配備裝卸機械39台(輛)。此後因水情變化和河道變遷,到1985年,碼頭縮
短至150米,500噸級泊位減少至3個,貨物堆場2.9萬平方米,裝卸機械21台(輛)。
傅家莊裝卸點系自然河灘,岸線長約500米,前沿有護岸拋石。黃河流量800立
方米/秒時漫灘。
(二)吞吐量。清末和民國期間,濼口港出口以原鹽為大宗,進口貨物多為沿黃
各縣產的糧食和農副產品。新中國建立後,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長,1952年達到32.5
萬噸,占山東內河港口吞吐量的59.5%。“一五”時期濼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20
萬噸,年均44萬噸。其中出口占69.4%,大部分是黃河沿岸防洪用的沙石料等。進
口貨物多為糧食和農副產品。“大躍進”時期,位山、打漁張和東平湖等大型水利
工程倉促上馬、下馬,導致濼口港吞吐量大起大落。1958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7.8萬
噸,1960年降為22.5萬噸。此後,濼口港進口物資極少,出口占吞吐量的96%以上,
全部為防汛物資。1976年以後,黃河通航狀況變壞,陸路運輸迅速發展,濼口港吞
吐量明顯下降。1981年至1985年的5年間,年均吞吐量9.9萬噸,進口物資不足0.2
萬噸,其他全為出口沙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