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山東省濟南市]

市中區[山東省濟南市]

市中區是山東省會濟南所轄市中心所屬的區,是泉城濟南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地帶,是國家級示範中央商務區,位於濟南市中南部。四周都是屬於濟南市的區,東與歷下區相鄰,南與歷城區相鄰,西與槐蔭區相鄰,北與天橋區相鄰。2013年轄區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辦事處,102個居委會、7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8.5萬人。市中區作為濟南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2011年11月,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被確定為全省10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英雄山廣場 英雄山廣場
濟南古城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市中區轄區作為古歷城屬地, 淵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歷下邑屬地。公元前694年(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濼,指濼水,發源於趵突泉,是濟南見於記載最早的地名。

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轄區為濟北郡歷城屬地。西漢初年,始有“濟南”之名。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轄區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自東漢至三國鼎立時期,轄區為濟南國曆城屬地。至東晉,復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隋唐時期,濟南郡先後改為齊州、齊郡,屬地為齊郡歷城所轄。唐護國大將軍秦瓊(570~638年)在轄區東北估衣市街北側(今五龍潭公園)建秦瓊府。

唐末,地方割據。五代十國時期,轄區先後為梁、、晉、周國齊州歷城縣屬地。

997年(宋至道三年),轄區為京東路齊州歷城屬地;1074年(宋熙寧七年),為京東西路齊州歷城屬地;1078年(宋元豐元年),改屬京東東路;1116年(宋政和六年),為京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

從1128年(金天會六年)至1213年(金崇慶二年),轄區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

元代,屬地為濟南路歷城所轄。外地回民陸續遷入轄區定居,東北部逐漸形成街巷。始有大街(今永長街),繼有后街(今西青龍街),東街(今長春觀街),西街(今永長街西段),城頂一帶估衣市街、剪子巷、花店街、糧食市街,商貿集市,日趨繁榮。長春觀及後閣樓、萬竹園、清真南大寺等一批著名建築落成。

1369年(明洪武二年),濟南修建府署。1371年(洪武四年),以磚石修濟南城頂,西開濼源門。1376年(洪武九年),濟南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成為山東全省政治中心和首府。轄區迎仙橋外始設館驛總站,後形成館驛街。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軍占據濟南後,沿用明代建制,屬地仍為濟南府歷城所轄。

1901年(清光緒廿七年),德國在山東修築膠濟鐵路,於1904年7月(光緒三十年六月)竣工通車,濟南第一個火車站設五里溝北首。同年5月,山東巡撫周馥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清廷,在濟南自開商埠,劃定商埠範圍,東以西圩壕(今順河街),西至大槐樹(北、中、南大槐樹莊),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二里(計十方里),劃界內有:館驛街、魏家莊、東太平莊、三里莊、五里溝莊、北上山莊、南上山莊、三合莊、西太平莊、民生莊等村莊。開闢商埠初期,東西只有三條經路,南北七條緯路(以紡織經緯線命名),沿街建平房棚戶、四合院等。濟南設商埠局,轄區商埠地帶屬商埠局管轄。

民國初年,轄區商埠以南地區屬岱北道歷城縣管轄。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管轄。

1908年及1926年商埠界址兩次擴展。向西展界至緯十路,向南展界至經七路。

1917年3月,市政公所成立。1920年,商埠局與市政公所合併更名為市政廳,轄區屬市政廳管轄。

1929年,濟南設市。轄區為濟南市城外三區和商埠一、二、三區。

1938年,日偽當局將經七路以南闢為日本人聚居地,並調整區劃,轄區為城外西區和商埠東區、商埠中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統治期間,經七路以南至經十路段為半建成區。

濟南解放後,1949年開闢經十路以南地區,先後將王家莊、張安莊、信義莊、南四里村、北四里村、小梁家莊等村莊田野闢建為城區。1951年闢建文化西路。1952年闢建郵電新村,1954年闢建共青團路。

1960年,城區再次展界,南郊梁家莊、陳家莊、小陳家莊等相繼闢為市區。

1978年闢建七里山居民小區、六里山居民小區。1980年拓寬緯二路。1982年闢建林祥南街居民小區。1985年闢建郎茂山居民小區。1986年闢建舜玉路居民小區。1987年拓寬經四路東段,闢建樂山街居民小區。

1989年,闢建鳳林街、東八里窪居民小區。

1990年,闢建桿石橋南街居民小區。至1991年拓寬經七路、西青龍街(拓寬後改稱濼源大街),城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舊城改造和城市開發日新月異,轄區歷經近百年滄桑,城區布局已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市中區老商埠 市中區老商埠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濟南特別市設11個 行政區,今市中區轄區為第四、五、六、九區(四區駐地上新街2號,五區駐地經四緯一路東,六區駐地經四緯三路,九區駐地經七緯二路東樂山街彭城裡)。

1951年1月行政區划進行了較大調整,劃分為6個市區,轄區為五區(駐地麟祥街六合里),轄1~17個街政府,1952年10月將街政府改稱大居民委員會,統管街道行政事務。

1953年12月26日,區成立街道辦事處,五區轄一、二、三、四、五、七、八、九街道辦事處(三里莊第六大居委會併入大觀園第五辦事處)。

1955年9月8日,調整區劃並變更區名,將五區改稱市中區(因地處市區中部而得名,駐地林祥南街233號),原郊六區部分劃歸市中區,成立第十街道辦事處,共轄9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7月16日,撤銷濼源區,將原濼源區所屬的普利門、西青龍街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同時將市中區所屬五里溝街道辦事處(原五區第一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並將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等8個辦事處依次改名為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街道辦事處,共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59年12月7日,撤銷市中區,將原市中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歷下區;將大觀園、四里村、岔路街、桿石橋、經七路、經二路、魏家莊、館驛街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

1960年6月18日,恢復市中區,將槐蔭區所屬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1年10月,又將歷下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3年2月,普利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市中區改名為紅旗區,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西青龍街等街道辦事處相繼改名為太陽升、朝陽、紅衛、東方紅、衛東、紅旗、先鋒、英雄山、東風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3年復稱市中區。

1978年各街道辦事處恢復原名稱。9月將近郊梁家莊、陳家莊、王家莊、四里村等4個生產大隊劃歸市中區,同時增設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區機關駐地經三路235號),轄11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市中區增設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街道辦事處,轄14個街道辦事處,171個居民委員會。

1987年4月30日,撤銷郊區,將原郊區所屬七賢鎮劃歸市中區。

1988年11月11日,增設市中區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0年8月,將七賢鎮所屬西八里窪村劃歸六里山街道辦事處,張安新村劃歸玉函路街道辦事處,東八里窪村劃歸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1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共青團路、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西青龍街、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190個居民委員會,27個居(村)委會。區政府辦公機關駐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5年5月,撤銷西青龍街、共青團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成立濼源街道辦事處;增設王官莊街道辦事處。至1997年,轄區有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共有223個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設在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8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223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位於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2000年8月,十六里河、党家莊鎮劃並市中區,至此,市中區區劃面積由58.57平方公里增至280.25平方公里。

2001年5月,撤銷館驛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併入魏家莊街道辦事處。撤銷經七路、岔路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併入桿石橋街道辦事處。撤銷玉函路街道辦事處,其所轄的一居、二居併入四里村街道辦事處,三居、四居併入舜玉路街道辦事處。同年8月,撤銷七賢鎮,設立舜耕、白馬山、七賢三個街道辦事處。到2004年底,全區有大觀園、魏家莊、濼源、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舜玉路、王官莊、舜耕、白馬山、七賢等13個街道辦事處,党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

2007年5月28日,党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撤鎮設辦,原党家莊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党家街道辦事處和陡溝街道辦事處;原十六里河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和興隆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2007年,轄區下設四里村街道、大觀園街道、桿石橋街道、魏家莊街道、濼源街道、六里山街道、二七新村街道、七里山街道、舜玉街道、舜耕街道、王官莊街道、白馬山街道、七賢街道、十六里河街道、興隆街道、党家街道和陡溝街道共轄17個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

地理位置市中區位於濟南市中南部,東鄰歷下區,西靠長清區、槐蔭區,北倚天橋區,南接歷城區。南部有興隆山、桃花山、大寨山;東部有佛峪溝、青銅山;北部有登泉、望水泉、東高泉、杜康泉、雙桃泉、西密脂泉、石灣泉等七大名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