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膏蟹

潮汕膏蟹

潮汕膏蟹,學名叫鋸緣青蟹,為廣東潮汕的著名海產,盛產於潮汕沿海一帶。膏蟹就是卵巢飽滿的母蟹,因腹部呈赤褐色,故亦稱為赤蟹。

基本信息

簡介

1

潮汕膏蟹此蟹即潮汕赤蟹,學名叫鋸緣青蟹,為廣東潮汕的著名海產。膏蟹就是卵巢最豐滿的雌蟹;已受精但卵巢不太飽滿的雌蟹稱“母”:略微飽滿的叫“花蟹”;而雄蟹只供炒用,與未受精的母蟹統稱“肉蟹”。捕自海中的雌蟹,卵巢飽滿的不多,要進行人工育肥,使之成為“膏蟹”。養殖好的膏蟹,腿粗肉滿,膏滿脂豐,清蒸之後,鮮美異常,營養價值甚高。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一般認為,藥用以淡水蟹為好,海水蟹只可供食用。中醫認為螃蟹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通經絡、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於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鋸緣青蟹(學名:Scyllaserrata)屬甲殼綱,梭子蟹科。喜穴居近岸淺海和河口處的泥沙底內,性兇猛,肉食性,主食魚蝦貝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兼有滋補強身之功效。尤其是雌蟹,被中國南方人視作“膏蟹”,有“海上人參”之稱。盛產於溫暖的淺海中,主要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的沿海等地,江浙一帶尤多。營養分析青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吃法

潮汕膏蟹,學名鋸緣青蟹,盛產於潮汕沿海一帶。膏蟹就是卵巢飽滿的母蟹,因腹部呈赤褐色,故俗赤蟹。已受精但蛋巢很不飽滿的母蟹叫“行蟹”;略為飽滿的叫“花蟹”;雄蟹與未受精的母蟹合稱為“肉蟹”。蟹的吃法多種多樣,有生炊(清蒸)、醉制,也有將蟹肉、蟹黃拆下作主料或配料的。因此,蟹味菜的名目頗多,除生炊膏蟹、生炊肉蟹外,還有釀鴛鴦蟹、釀如意蟹、炆素珠蟹乾焗蟹塔、清湯蟹丸、蟹肉芋艿羹等。

炸潮汕膏蟹:

【原料】主料梭子蟹1公斤。調料植物油900克(實耗約100克),香油10克,鹽4克,料酒15克,薑末8克,米醋100克,乾澱粉50克。

【製作過程】
(1)將蟹去臍、硬蓋、腮和爪尖,豎刀切成兩半,順著蟹腿根部剁成8塊後,用料酒、鹽醃10分鐘。

(2)炒勺上旺火,把植物油燒至9成熱,將蟹腿刀口處蘸上乾澱粉放入油中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把油控去放入盤中。
(3)米醋、香油分成2個碗,薑末分裝2碟,隨蟹一起上桌即可。
歷史

食蟹之風在中國歷史悠久。《周禮》中有“蟹胥”名目。據考,這是一種蟹肉醬。《世說新語》記載了晉人畢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美談。北魏《齊民要術》介紹了“藏蟹法”。陸龜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譜》,高似孫的《蟹略》,都是有關蟹的專著。更有趣的是,明代美食家李漁“以蟹為命”,每年蟹將上市時便儲錢以待,叫作“買命錢”。潮汕人愛吃的是淺海處、處於淡水與鹹水之間的青蟹,尤其是受精蓄子的母蟹,此時它膏腴滿腹,炊熟後蟹膏紅亮如金,極其名貴甘美。

據烹調名家介紹,潮菜中的蟹味菜最為流行的做法是生炊,特別是做肉蟹和膏蟹。因肉蟹、膏蟹本身味道極為鮮甜,而“生炊”則是最能體現烹調原料原汁原味的一種烹調方法。

生炊膏蟹是著名的傳統蟹味菜餚之一。選用潮汕所產的膏蟹,製作時斬出蟹螯放在盤底兩邊,將蟹肉切塊放在蟹螯之上,蟹殼放在蟹肉上面,然後將白肉丁、薑片和蔥頭放在蟹上,再將鹽水、紹酒、川椒拌勻淋上。然後,放進蒸籠蒸10分鐘取出,去掉薑片和蔥頭,食用時配上浙醋和姜米佐食。它造型美觀,色澤鮮艷,蟹肉鮮嫩,為時令佳肴。

名店

在揭陽榕城,有一家創辦於1948年的餐館,善烹揭陽“亨通”清蒸青嶼膏蟹。館主謝姓,故商號也叫“謝亨通”,地設中山路北段,即衙前。

青嶼膏蟹產於榕汀水出海口的青嶼,北岸有獅山,南岸有象山。青嶼蟹產地有獅、象把守海口的美麗傳說。相傳古時東海水族中惡獸經常進入此地,肆孽水上漁民,上岸傷害人畜……後來激怒了天上赤腳大仙,派遣身邊一對神獸——青獅和銀象,下凡除惡,從此兩岸鄉民安居樂業。神獸怕自己一走,惡獸會前來興風作浪,便決定在兩岸定居下來。青獅羽化成丁北岸的獅山,蒼翠碧綠,青嶼汛城在焉!銀象羽化於南岸石井山,即象山,石潔似雪,石井砲台踞哉!在“獅象把守海口”的傳說和勝跡中,肥美的青嶼蟹於此繁殖成美食名產。

“亨通”清蒸青嶼膏蟹的烹飪過程如下:一、選料。通過看、掂、按、提四方法,挑選肥美的青嶼膏蟹;二、配料。配以一些潮汕美味調料,清淡為要,以免辟退蟹之本味;二、蒸蟹。要訣有五:①先排盡蟹肚中的雜物;②蟹放在鍋中應肚子向上;③要隔水蒸;④要用猛火蒸,使蟹肉與蟹殼迅速分離,也方便蟹肉將調料的味道吸入;⑤蒸的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

青嶼膏蟹由於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確立了它質優味美,成為潮汕“蟹中之王”。經過蒸飪而成的“亨通”青嶼蟹有四美味:一、大腿肉——肉絲短而纖細,味純,甜美;二、小腿肉——肉絲長而細嫩,甜而不膩;三、蟹身肉——肉質清白晶瑩,香甜爽口;四、蟹黃膏——紅脂香嫩,清肺潤脾,消食開胃。

因此,揭陽青嶼膏蟹遠近聞名,暢銷海內外;而亨通的清蒸青嶼膏蟹也顧客盈門,高朋滿座,盛筵不衰。

外形特徵

鋸緣青蟹因體色青綠而得名。鋸緣青蟹頭胸甲略呈橢圓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區不明顯。甲面及附肢呈青緣色。背面胃區與心區之間有明顯的“H”形凹痕,額具4個突出的三角形齒,較內眼窩突出,前側緣有9枚中等大小的齒,末齒小而銳突出,指向前方。螯足壯大,兩螯不對稱。長節前緣具有3棘齒,後緣具2棘剌;腕節外末緣具2鈍齒,內末角具1壯刺;掌節腫脹而光滑,雄性個體尤為腫脹,背面具有2條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節的內外側各具1線溝,兩指間的空隙較大,內緣的齒大而鈍。前三對步足指節的前、後緣具短毛,末對步足的前節與指節扁平漿狀,適於游泳。雄性腹部呈寬三角形,第6節末緣內凹,其緣直,兩側緣直,末節末緣鈍圓,雌性腹呈寬圓形。甲寬可達20厘米,體重有1.5千克。

鋸緣青蟹相對於擬穴青蟹,其螯足的網狀花紋更加明顯,閩浙漁民俗稱為“花腳蟳”;食量大,性格也比擬穴青蟹兇猛,人工養殖的難度也較高,我國多以養殖擬穴青蟹為主。

生活習性

青蟹為灘棲游泳蟹類,生活在潮間帶泥灘或泥沙質的灘涂上,喜停留在灘涂水窪之處及岩石縫等處。白天多穴居,夜間四處覓食。尤其是在漲潮的夜晚顯得更為活躍,由於它的眼晴和觸角感覺靈敏,故夜間活動自如;夏天青蟹活動更為頻繁,低潮水淺時多潛伏泥底以避暑熱,有時可見成群青蟹在乾熱時用步足撐起體軀離開溫度高的灘面乘涼;冬季活動較少,天氣寒冷時在低潮淺附近掘穴過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隨個體大小及潮區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區穴洞有時可達1米以上。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對步足頻頻划動向左、右前方前進,但多數情況下隨流而動,受驚或遇障礙可迅速後退,在灘面上側以步足爬行,感覺靈敏,行動自如。

食性很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物組成中以軟體動物和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胃含物中經常出現雙殼類的殼緣,絞合部殘片,腹足類的厴,殘缺的螺軸,方蟹類的殘肢和頭胸甲碎片。青蟹也常以灘涂蠕蟲為食,也食小魚、小蝦,有時在胃中也有發現植物的莖葉碎片。人工養殖的青蟹,對餌料無嚴格的選擇,小雜魚、蝦、小型貝類(藍蛤、尋氏肌蛤、河蜆、螄螺等)、豆餅、花生餅均可為食,青蟹有同類互相殘殺的習性,常捕食剛脫殼的軟殼蟹。

生活環境

青蟹是廣溫廣鹽海產蟹類,其生存水溫7~37°C,適宜生長水溫15~31°C,最適水溫18~25°C,15°C以下時,生長明顯減慢,水溫降至7~8.5°C時,停止攝食與活動,進入休眠與穴居狀態。水溫穩定在18°C以上時,雌蟹開始產卵,幼蟹頻頻脫殼長大,水溫升至37°C以上時,青蟹不攝食,水溫升至39°C時,青蟹背甲出現灰紅斑點,身體逐漸衰老死亡。

青蟹的生存鹽度2.6‰~55‰,適應範圍6.5‰~33‰,最適鹽度12.8‰~26.2‰(比重1.010~1.021)。青蟹難以適應鹽度的劇烈變動,鹽度突變會引起"紅芒"和"白芒"兩種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節,由於短時間內突發大雨或連續的降雨,人工養殖池鹽度突變,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青蟹耐乾能力較強,離水後只要鰓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鰓絲濕潤,便可存活數天或數十天。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較長,但因地而異,廣東為每年2~4月和8~9月,其中2~3月為盛期;福建廈門地區3~10月,浙江4~10月。5月下旬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是繁殖盛期;上海9~10月,台灣幾乎全年可以繁殖。青蟹一般一年達性成熟。一般甲殼寬8厘米,體重150克以上的雌蟹就能進行交配。交配前,雌蟹先行生殖脫殼,在其新殼尚未硬化之前雄蟹與其交配,交配時間可持續1~2天。交配期間青蟹沒有食慾,即使投餌也不進食。交配後精子貯存於雌蟹納精囊內,存活達數月之久。雌蟹卵子成熟後經輸卵管至納精囊與精子結合,然後受精卵即由雌性生殖孔排出粘附於腹肢剛毛上。排出的卵初為黃色,此時的雌蟹就成為負卵累累的抱卵蟹。雌蟹的產卵量約為200萬粒左右,但所抱之卵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雌蟹多在水面寬闊、水清流緩之處產卵,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遷海中產卵,所以自然海區的青蟹在繁殖時常要離岸作短距離"迥游"到深處產卵。孵出的幼體隨潮流到近岸,爾後在潮間帶,沼澤地覓食生長。浙江沿海每年5月便可捉到甲寬為1-2厘米的幼蟹。海區幼蟹集中出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秋蟹)。幼體發育共分蚤狀幼體和大眼幼體兩個階段,共需脫殼變態6次,始為第一期幼蟹,歷時約23~24天。

脫殼生長青蟹的生長是不連續的,脫殼是其生長的標誌,只有在脫殼時才能生長,幼蟹平均約4天脫1次殼,以後脫殼時間逐漸延長,兩個月之後,要間隔1個多月才脫1次殼,從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長需百餘天。青蟹一生共脫殼13次,最後一次(第13次)脫殼,與青蟹的交配,生殖密切相關,稱“生殖脫殼”。剛脫殼的蟹體呈柔軟狀態,稱"軟殼蟹",橫臥在水底大量吸收水分,使身體舒張開來,一般6~7小時開始變硬,在18~19小時內個體顯著擴大,增重。脫殼後,殼長增加30%~40%,體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況下,經3~4天,新殼才完全硬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