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養豬

上世紀90年代前,豬對於潮汕農戶而言是財富的象徵。養豬幾乎是每一戶人家積累財富的唯一途徑,大部分人完成像蓋房子、娶媳婦這樣的人生大事,靠的就是逐年賣豬積攢下來的錢。因此,豬飼養得好不好,是農戶十分關心的事情。潮汕農戶在世代養豬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活動。

“抱大豬”

潮汕農家,舊俗元宵節這天,家中主婦要到郊外田野上選擇一塊牛犁過狀如肥豬的土塊(俗稱為“田塗堛”),夜裡悄悄地將這土塊抱回家中豬圈(欄)槽前,敬擺祭品,插上綠榕樹枝和青竹枝,燃點大紅燭,供奉香火,然後家中主婦誠心誠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飼養的豬苗長膘快、肉膘厚、豬肥大,口中默念著:“順順大大隻”、“飼豬大過牛”等祈禱話。祭拜後,將土塊置於豬寮頂上。一般是家裡養多少頭豬就抱多少塊土塊,抱的田土越大越好。有些鄉村抱土塊是派遣小孩去抱的,常見有一些小男孩半途累得走不動,懇求同伴幫忙,同伴說:“我也被‘豬’累得半死,怎能幫你?”引得路人笑彎了腰。有些鄉村“抱大豬”時禁忌說話,在往返路上切不可與人打招呼,遇到什麼急、險的事也不能發聲。否則,當年的豬就會養不好。

泔水餵豬

泔水即是洗米水的俗稱。過去潮汕農村養豬人家喜用泔水餵豬,於是,每天清晨,農村餵豬人就會挑上一擔木桶進城挨街挨巷叫買泔水。但也有的豬主家窮付不起錢,便與人家商定,每天收集米泔水時不交錢,等到豬主把豬餵大,宰豬出售時,先切下一小部分豬肉,貼上大紅紙,分送給泔水主人,當作酬金。潮汕農村養豬人家對泔水甚為重視,幾乎各家各戶都有一個陶缸專門用於盛放泔水,俗稱為泔缸。春節期間,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豬崽買賣

“豬仔花”,是潮汕農家對剛從母豬脫胎後2天左右仍然緊閉著眼睛的豬崽的奇妙俗稱。舊時,潮汕養豬人家為解決家養母豬一次胎生超過12隻,偶有出生過少或是意外發生夭亡時,便進行“豬仔花”交易買賣,以達到調劑餘缺,互利互惠的目的。隆都鎮店仔頭(店市),是歷史上有名的“豬仔花”交易墟市,自明代起便有潮安、澄海、饒平及福建省的詔安、雲宵等地的養豬戶在此進行豬崽買賣。每天前來趕集交易的人絡繹不絕,賣豬崽者手提著一個“篾籃”,裡面墊著棉紗,安放著幾隻豬崽,興致勃勃地從遠近各縣急步湧向墟市。這時,常有亟待“補養”的養豬人也早已提前站在場外等候,見賣豬崽者一到,便上前揭開“籃蓋”,只見一隻只嬌嫩、紅潤、活潑的“豬仔花”在蠕動,便挑選一些健康的豬崽購買。墟市上常見有“豬仔花”買賣的中介者(中人)穿梭於買賣雙方之間,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成交十分活躍。豬崽買賣,成為店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閹割母豬

家養母豬當卵巢形成後,容易“性”情大發,脾氣暴噪,食慾大減,生長緩慢。因此,必須摘除或破壞母豬卵巢,使其失去生殖能力,使其性情變得馴順,這樣才便於管理、使役、增進其食慾,增加其體重,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防止劣種公豬進行自由交配,對改良家豬品種起到積極作用。於是,潮汕民間便出現了一種特殊行業——割豬。澄海區隆都鎮何厝村是潮汕地區有名的割豬鄉。全村男人都懂閹割術。三百多年來,這群漢子手握祖先留下的一把特製的“手術刀”,為潮汕千家萬戶割過豬,聲名遠播。據說,他們的技術是三國時期華佗傳下來的。上世紀80年代開始,農戶養豬形成熱潮,這段時間也是何厝人割豬的鼎盛時期,村里300餘人,近一半的人都外出割豬。何厝村人割豬動作嫻熟,只見他們叫人打來一盆冷水,跨進豬欄里,把一隻幾十斤重的母豬壓成四腳朝天,然後掏出一把磨得發亮的小刀,在母豬右後腿與第二粒乳頭中間,利索劃出一口子,長約2厘米,然後用食指伸進去,很快便拉出來兩個卵巢,切掉後用線縫合刀口再打下一針消炎藥就完事。整個操作過程是一氣呵成,幾分鐘之內便完成了閹割。閹豬時不讓肖虎的人靠近,因豬虎忌諱。

公豬配種

舊時潮汕農戶有少部分人養母豬專門生豬仔的。當豬母到“育齡”發情期,就需要公豬來配種。專門用於播種的公豬俗稱為“豬哥”,長得很陽剛,鬃毛器宇軒昂地倒豎著,四腳矯健挺拔,昂揚行走。專門飼養公豬配種的人便稱為“牽豬哥”,他的工作就是協助公豬播種。播種的公豬一般幾個鄉才有一頭,而且飼養公豬播種者大多是殘疾人,終身未娶妻。人們認為“牽豬哥”這種職業是帶晦氣的、不光彩的,正常健康的男人是不養公豬的。每當人們看到有人牽著一頭配種公豬昂首闊步前進時都會冷眼相待,尤其是女人更是躲避三舍,小孩子則會被禁止觀看。潮汕民謠:“天頂飛雁鵝,阿弟有妻阿兄無。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聽著無奈何。打起包裹過暹羅,來去暹羅牽豬哥。”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牽豬哥職業的低下。

賣大豬

農戶千辛萬苦把豬餵養肥大後,就把豬出售給屠場。農戶稱賣豬為“嫁豬”,“嫁豬”時,必用豬肉或麵條、肉包子到灶前祭拜灶神,答謝豬兒在他的庇佑下長得肥大。然後家中主婦要在大豬的頸項拔幾條鬃毛丟回豬圈,說一聲“下一欄像這一欄一樣肥大”。最後用繩索把豬捆縛牽出豬圈進行稱重。當大豬出賣完好必須要回繩索,人們認為連繩索一起出賣,如同連運氣一同帶走,以後養豬必不吉利。賣豬時,買豬者會說一些祝賀話,如:“阿嫂手頭紅紅,養豬大大隻。”第二天一早,當豬出宰時,賣豬者會要求留下豬血、豬腸、豬肝及部分豬肉分贈鄰右。這個習俗在潮汕農村十分普遍,一方面是為了報喜,另一方面是為了睦鄰。當鄰居接過禮物後,總會說:“財氣,又賣大豬了!”表示祝賀。揭西縣有些鄉村,凡賣豬者,還會煮一碗豬肝酒送給長輩喝,以表敬意。

賽大豬

潮汕農戶把豬養得肥大的目的除了多賣錢外,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正月村里擺社賽大豬時自家大豬能獨占鰲頭,博個好彩頭。潮汕賽大豬民俗活動,以汕頭市金平區月浦街道和澄海區冠山村較為有名,此外汕頭市龍湖區的鷗汀街道,揭陽的新亨等地也有賽大豬活動。月浦賽大豬活動始於明代,起初是因常發生鼠疫,村民為了擋災,便把大豬當作“祭品”,祈求祛除厄運,以保健康。後來演化為一種成人儀式,即是所賽的豬必須由今年的丁頭(年滿23歲的男青年)親自飼養。賽大豬時就比誰家飼養得大、比誰把豬打扮得漂亮。賽後把豬搬走,還要比誰抬得快。通過賽大豬活動,大家比農產品,比生活質量的提高,比誰家人丁興旺、身體好。冠山賽大豬活動起源於清同治年間。冠山賽大豬的場面十分壯觀,從幽深的祠堂里一直延伸到祠堂外大埕上,只見參賽的數百頭豬頭戴紅花整齊排列,高昂著頭部,嘴裡塞著大桔,雄赳赳,氣昂昂。誰家參賽的豬最大就擺在最前列,就象徵著這戶人家最有財氣,所以每家每戶都奔著這個好兆頭,祈盼自家大豬能成為最大。賽後,參賽者各自將大豬抬回家,只留下豬頭,豬肉依次分贈給親友,讓他們吃上參賽的豬肉,圖個吉祥。辦這樣的賽事不單能活躍鄉民的生產積極性,對新一年充滿希望,也增添了歡樂喜慶的新年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