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

Weapon Horseman Weapon

內容介紹

一場地中海霸主之爭、一位軍事奇才的復仇之戰,一段歷時17年的征戰、一群
忍辱15年的老兵洗刷冤屈最後的機會─漢尼拔之戰。
迦太基戰爭是兩種文明的交手,因為軍隊的組成與戰鬥方式是社會體質與思想的極致表徵。
前後歷時118年、分為三次的迦太基戰爭,是義大利羅馬與北非迦太基的戰爭。一方是以農家子弟、羅馬公民的軍團加上臣服羅馬的盟邦提供的「輔助軍團」,另一方是自己專注從事通商貿易發財而廣泛使用僱傭兵的迦太基。雙方第一次的交手讓羅馬從陸地走上海洋,而第一次迦太基戰爭(西元前264─241)結束後的23年又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這第二次戰爭是由9歲便立志復仇的漢尼拔在29歲那年發動的(西元前218年),他帶著多國聯軍與大象跨越冬季的阿爾卑斯山、宛如天將神兵般的殺進義大利半島。他在坎奈一役(西元前216年)所創造的戰術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擊眾而且是壓倒性勝利,此戰役已是軍事史經典範例,後世多少將領都想從中取得靈感,特別是在一戰及二戰期間。
堪稱軍事奇才的漢尼拔縱橫義大利16載所向披靡,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為何最終漢尼拔無法贏得這場戰爭呢?這一直是歷史上值得探討的重大事件。(就像當初他跨越阿爾卑斯山的路線,軍事史家至今依然沒有共識)
最終漢尼拔為了拯救祖國、回師北非,並且在查馬一役敗於西比奧與坎奈老兵之手,含辱15年的「坎奈的幽靈」贏了、羅馬贏了。ㄧ度面臨存亡危機之秋的羅馬,不僅絕地逢生逃出了漢尼拔的虎口,而且在長期對抗漢尼拔的過程中羅馬體制被焠鍊的更為強大。漢尼拔一死,地中海世界已無人是羅馬的對手了,帝國之路已無攔阻了。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不過是羅馬人的圍城之戰,是強大的羅馬已經容不下富裕的迦太基。
但是羅馬為了打敗漢尼拔也種下了軍閥崛起的條件,後來羅馬人自己打了2次內戰─羅馬人父子兄弟舉起刀劍刺向對方─才能達成和平,這是否可以說是漢尼拔死後的復仇呢?
作者歐康納傑出的研究並以機敏和博學支筆寫出,《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是這場在歷史中餘波盪漾之戰爭的定論作品。
譯者翁嘉聲教授特別撰寫了「漢尼拔的遺產」使得本書更見豐富、更加完整。

作者介紹

羅伯特?歐康納(Robert L.O’Connel)
任職於美國國家地面情報中心(National Ground Intelligence Center),是《軍事史季刊》(MHQ: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的撰稿編輯,最近則是擔任美國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訪問教授。
歐康納的著作有:
《武器及人員:戰爭、武器及侵略的歷史》(Of Arms and Men: A History of War, Weapons and Aggression),
《神聖的載具:對戰艦的崇拜以及美國海軍的崛起》(Sacred Vessels: The Cult of Battleship and the Rise of the U.S. Navy),
《第二位騎士的馳騁:戰爭之誕生及死亡》(Ride of the Second Horseman: The Birth and Death of War),
《刀劍之魂:從史前到現在的武器及戰爭圖說歷史》(Soul of the Swor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eaponry and Warfar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以及小說Fast Eddie。
譯者簡介
翁嘉聲
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 教授西洋史課程 專攻希臘羅馬古典文明以及古代教會史

作品目錄

地圖清單
人物角色表
一 戰爭的痕跡
二 羅馬
三 迦太基
四 漢尼拔選擇的路
五 狐狸與刺蝟
六 坎奈
七 餘震
八 復仇者
九 喚醒鬼魂
尾聲:坎奈的陰影
誌謝
註釋
拉丁文、軍事及技術名詞詞彙
索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