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魚紋銅鏡

漢代魚紋銅鏡

漢代魚紋銅鏡直徑12.5厘米,厚0.7厘米,紅綠銹,品相極佳,山東坑口。圖案為四條魚紋交叉而成,只有魚身而無魚尾,魚頭向外,嘴尖部每側有兩道鬍鬚,應為鯉魚,魚眼呈乳釘狀,魚鰭從魚鰓部向外呈放射狀排列,魚鱗呈括弧狀向鏡鈕整齊排列,每條魚三行,四魚中心是鏡鈕和柿蒂紋,四魚外部空隙處襯有四隻鳳鳥;圖案簡潔流暢,外圍寬緣無紋,其形制為典型的東漢銅鏡。

漢代魚紋銅鏡

藏品介紹

魚是中國民間較祥瑞的一種動物,銅鏡上的魚紋在金元時期較為普遍,但在早期的銅鏡坐眺發現它的蹤影。銅鏡鑑定專家孔祥星先生見到此鏡後曾讚嘆到:漢代銅鏡多以龍虎、鳳鳥、四神等為圖案,其以魚為圖當是首見,堪稱孤品。

寓意

先人對魚的偏好由來已久。農民辛苦勞作,希望豐衣足食,因“魚”與“余”同音,常以魚借喻生活富足有餘。在吉祥圖中,常見一個小孩騎在一條魚背上,或者抱著一條大鯉魚,寓意“富貴有餘”。也有畫兩條活蹦亂跳的魚,或畫雙魚與磬相連,稱“雙魚吉慶”,將魚與蓮在一起,稱“連年有餘”。又因鯉魚的“鯉”與“利”同音,鯉魚圖就稱為“吉利有餘”。後文有鯉魚跳龍門一說,更給魚帶來了吉祥的人文色彩。

發展歷史

魚是中國民間較祥瑞的一種動物,銅鏡上的魚紋在金元時期較為普遍,但在早期的銅鏡坐眺發現它的蹤影。銅鏡鑑定專家孔祥星先生見到此鏡後曾讚嘆到:漢代銅鏡多以龍虎、鳳鳥、四神等為圖案,其以魚為圖當是首見,堪稱孤品。
先人對魚的偏好由來已久。農民辛苦勞作,希望豐衣足食,因“魚”與“余”同音,常以魚借喻生活富足有餘。在吉祥圖中,常見一個小孩騎在一條魚背上,或者抱著一條大鯉魚,寓意“富貴有餘”。也有畫兩條活蹦亂跳的魚,或畫雙魚與磬相連,稱“雙魚吉慶”,將魚與蓮在一起,稱“連年有餘”。又因鯉魚的“鯉”與“利”同音,鯉魚圖就稱為“吉利有餘”。後文有鯉魚跳龍門一說,更給魚帶來了吉祥的人文色彩。
魚的紋飾,早在新石器時代半坡文化的彩陶盆上就出現了,到了商代早期,魚的形象不僅出現在青銅器上,而且還做成了魚形青銅器,如1988年陝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西周魚形尊,堪稱國寶。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各式銅魚,比比皆是。到了漢代以後,出現在器物上的魚紋圖案更加豐富,常見的有銅洗、漢磚等等,並多配上吉祥文字,有“富貴昌,宜侯王”、“君宜子孫”、“大吉祥”等等。最近,濰坊出土幾塊東漢熹平三年的墓磚,其中一塊上面帶有魚形圖案,魚上有“大吉”兩字見圖三,其魚的上半部與銅鏡上魚的大小、魚眼、魚身、魚鰓、魚鰭幾乎完全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間接地印證了銅鏡的年代。綜上所述,魚紋出現在銅鏡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手拿此鏡,感懷頗深,先人對圖案及線條的運用如此巧妙,讓你在欣賞它的同時更激發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它的發現不僅給我們增加了一件珍貴文物,而且填補了銅鏡圖案的一個空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