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百科

解放前的中國舊上海,十里洋場,好不熱鬧繁華,有唱戲的,有拍電影的,從事這方面的活動叫演戲。

從事這種職業的人有戲曲演員(例如京劇大師梅蘭芳);電影明星或電影演員(起先是拍無聲電影,後來變成了拍有聲電影);解放後,特別是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出現了許多拍電視連續據的影視公司,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優秀影視演員;當然,拍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諸如編劇、導演、化妝師、場記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優秀導演、演員、編劇在改革開放時代是依靠電影戲劇學院培養出來的,例如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是中國高水準的戲劇人才培訓基地。

代表人物:

 阮玲玉 阮玲玉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原籍廣東中山,生於上海。中國默片時代(1920—1930年代)最著名女演員之一。阮玲玉25歲的悲劇性早殞使她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標誌。
中文名:阮玲玉別名: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
籍貫:廣東中山出生地:上海
性別:女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0年4月26日去世年月:1935年3月8日
職業:演藝電影演員畢業院校:上海崇德女子中學
代表作品:《三個摩登女性》;《香雪海》;《小玩意》;《神女》;《再會吧,上海》
阮玲玉-人物簡介
阮玲玉阮玲玉(1910——1935),廣東中山人,原名阮鳳根、阮玉英,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1935年3月8日逝世。1927年出演處女作《掛名的夫妻》。代表作有《野草閒花》、《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的父親在她6歲時病故,她與母親二人相依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學就讀。1926年(16歲)時,經張慧沖介紹,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生涯,主演《掛名夫妻》等5部電影。1928年轉入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慾寶鑑》等6部電影。1930年轉入黎民偉、羅明佑創辦的聯華影業公司,主演《野草閒花》(飾演賣花女)一舉成名,奠定她在影壇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電影。
阮玲玉的作品風格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明星、大中華百合時期)多主演通俗社會片,甚至神怪片,飾演低下階層的墮落女性,如妓女一類人物;或者是在舊社會受欺壓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後期(聯華時期)受新興電影運動(又稱左翼電影運動)影響,表演風格有所轉變,轉折點是在卜萬蒼導演的《三個摩登女性》中飾演對舊社會覺悟的女工周淑貞。其後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飾演農村婦女、尼姑)、《小玩意》(飾演抗日的農村手工藝人)、《神女》(飾演妓女)、《再會吧,上海》(飾演女教師)等,演活了社會各階層不同的女性形象。有人讚譽她為中國的嘉寶、褒曼。[1]

梅蘭芳《黛玉葬花》劇照梅蘭芳《黛玉葬花》劇照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京劇表演藝術家。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長期寓居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1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京劇著名流派梅派創始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並先後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61年8月8日病逝,享年67歲。
中文名:梅蘭芳籍貫:江蘇泰州 性別:男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出生年月:1894年10月22日
星座:天秤座去世年月:1961年8月8日 職業:演藝京劇演員政黨: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梅蘭芳-生平經歷
梅蘭芳1933年在上海梅蘭芳,男,京劇旦角。原名瀾,字畹華、浣華,號鶴鳴,乳名群兒,齋名綴玉軒,別署綴玉軒主人。祖籍江蘇泰州市之東薛家莊。生於北京李鐵拐斜街45號(今鐵樹斜街101號)。
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就開始學戲,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到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1919年4月,梅蘭芳應日本東京帝國劇場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記》等戲。一個月後回國。
1921年編演新戲《霸王別姬》。1922年主持承華社。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雲等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市獻演京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報紙評論稱,中國戲不是寫實的真,而是藝術的真,是一種有規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間,他被美國波莫納大學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梅蘭芳遷居上海,先暫住滄洲飯店,後遷馬斯南路121號。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劇,宣揚愛國主義。1935年他曾率團赴蘇聯及歐洲演出並考察國外戲劇。在京劇藝術家中,出訪最多和在國內接待外國藝術家最多的當屬梅蘭芳,他把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和藝術家謙遜、樸實的優良品質介紹給了各國人民,因此人們稱他為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國京劇藝術的文化使節。
抗戰爆發後,日偽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點綴太平,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梅蘭芳考慮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於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紅玉》等劇,激勵人們的抗戰鬥志。1941年香港淪陷後,他安排兩個孩子到大後方讀書,自己於1942年返滬。
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在上海復出,常演崑曲,1948年拍攝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國拍攝成的第一部彩色戲曲片。上海解放後,於1949年6月應邀至北平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
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劇研究院院長。
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
1952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並先後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他拍攝了《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收入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宇宙鋒》、《斷橋》等及他生活片斷和在工廠、舞台演出的《春香鬧學》等戲的片斷。1956年他率中國京劇代表團到日本演出。
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掛帥》,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節目。
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