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祠

漂母祠

漂母祠為古祠堂名,祭祀一位在河邊漂洗衣物的老婦,即漂母。位於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西約三華里的古運河堤畔,蕭湖之側,有“韓侯釣台”,相傳是西漢軍事家韓信少年時代釣魚處。

祠堂介紹

漂母祠漂母祠

漂母祠,位於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西約三華里的古運河堤畔,蕭湖之側,有“韓侯釣台”,相傳是西漢軍事家韓信少年時代釣魚處。台北即為漂母祠,紀念曾供給韓信飯食的漂母。據傳原祠在淮安東門外,明成化初遷西門外淮陰驛,後移今址,現存為1979年重建,1982年再度修葺。祠中有對聯多副,多歌頌漂母濟食韓信,助人為樂,不圖名利,拒收千金等高貴品質。

歷史記載

漂母墓位於今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東約三華里處,俗稱泰山墩。現墓直徑50米,高20米,仍顯得格外壯觀。墓北有石碑兩方,其一碑高1.25米,寬0.6米,建於民國十九年,正碑上刻“漂母墓”三字,並附文,記載漂母食信於淮陰之事。其二側碑是為護墓而立,上刻“遵奉清河縣憲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嚴禁,並責成該鄉保護,光緒叄拾貳年肆月拾叄日立”。淮陰區碼頭鎮上原有漂母祠,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憑弔,當時祠堂前臨淮水,廟畫母像,門額上橫寫道:千金一嫗。有聯云:姓名隱同黃石遠,英雄設在贊侯先。

現祠堂已毀而古墓尚存。淮安市楚州區漂母祠,原建於明代,清代屢有修茸。現祠為1982年修建,占地800平方米,享殿為硬山造,抬梁式,面闊3間11.3米,進深7檁6米,檐高3.2米,殿中神台塑漂母及左右侍像3尊。漂母祠有聯云:“世間不少奇男子,千古從無此婦人。”現淮安市楚州區圖書館有光緒3年永康胡氏刻本《漂母祠志》七卷存世。

人物簡介

漂母:中國古代一位施恩不圖報答、不計得失偉大母親形象代表人物之一。漂母姓氏不詳,出生年月不詳,淮陰人。漂母這個典故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即淮水邊上有個老婦為人家漂洗紗絮絲麻,史稱“漂母”。漂母與孟母、岳母並稱於史。“漂母”今已成為善良、仁愛、樸實施恩而不望報答的高尚代表人物,而“漂母祠”便是古今詩人吟詠中一座報恩祠,古今文人墨客祭掃漂母墓,亦是追憶其偉大慈母美德。

相關史料

韓信釣魚台和漂母祠韓信釣魚台和漂母祠

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淮陰人。據《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為布衣時,貧而無行,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以上便是最早記載漂母的有關史料,此時漂母的形象已深刻地印在人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不圖回報偉大母親形象。就漂母本人而言,她對韓信的進食確如自己所說,只是哀憐落魄無依的公子王孫,別無他想。但在遭到亭長夫妻白眼冷遇、並幾同被逐出門庭的韓信的感受中,一個水邊漂洗的貧婦,不但不嫌棄他,而且更沒想要他的任何回報,這與亭長夫妻相比無疑有天壤之別,她真是一位大德之人。司馬遷通過“漂母飯信”一事記載,確立漂母施恩不圖報答之偉大母親形象,襯托韓信為人厚道,知恩圖報之大將風度。秦未陳勝吳廣起義,韓信先投項羽,不被重用,後在蕭何、夏侯嬰大力舉薦下投劉邦被拜為大將軍,輔佐劉邦統一天下,初封齊王,後改封楚王,都下邳,韓信念念不忘漂母之恩,贈千金以報,可惜漂母已逝,“增陵以報母”,傳說韓信下令部屬取土圓墳,築成此冢,以示紀念。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其書卷三十“淮水”條目記載:“又東逕淮陰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髙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王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而釣於此處也。城東有兩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數百步,髙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冢也。”

《水經注》的記述來看,酈道元應是實地考察過漂母冢的,像這樣一座高大墓冢修建,非一般百姓所能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其《乞食》詩中云:“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話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這是古代文人創作中,較早將“漂母”作為意象化指稱的一例。陶淵明的這一感受和詠嘆,曾引起後世諸多文人的共鳴。唐代詩人劉長卿的《經漂母墓》云:“昔賢懷一飯,茲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識,前朝楚水流。渚苹行客薦,山木杜鵑愁。春草茫茫綠,王孫舊此游。”羅隱的《漂母冢》也吟詠道:“寂寂荒墳一水濱,蘆洲絕島自相親。青娥已落淮邊月,白骨甘為泉下塵。原上荻花飄素發,道傍菰葉碎羅巾。雖然寂寞千秋魄,猶是韓侯舊主人。”(《全唐詩》卷663)漂母的一飯之恩,韓信以千金相報,由此為中國古代綿延動人的報恩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漂母墓及其周邊的遺蹟景觀,無不使人感慨流連。李白第一次來到韓信故里淮陰時,在《淮陰書懷寄王宋城》詩中便放聲高歌道:“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予為楚壯士,不是魯諸生。有德必報之,千金恥為輕。緬書羈孤意,遠寄棹歌聲。”從中體驗到了落魄王孫得遇知己厚愛的情境。宋代蘇軾《石塔寺》詩中曰:“雖知燈是火,不悟鍾非飯。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荒。”

湯顯祖《牡丹亭》第49出:“太史公表他,淮安府祭他,甫能勾一飯千金。”李白猛虎行:“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歷代名人都對韓信和漂母作出高度評價。明、清兩代,隨著兩淮(淮陰、淮安)漕運、河務和鹽務地位的日益提升,漂母墓、漂母祠、韓侯廟成為駐蹕朝臣和過往遊客們訪古瞻謁的一大景觀。“漂母飯信”的意義在於激勵了一代英傑的自立和自強,喚起了韓信努力事功的人生追求。後人以典故“一飯千金、千金一飯、千金答漂母、千金答浣紗”等謂報恩厚重,用“漂母恩、漂母惠、漂母食、漂母餐”等謂施恩賜憐,用“食依漂母、淮陰飢、韓信貧”等謂貧困或有本領處於厄境之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