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

上海海洋大學自50年代後期開設魚類學和漁業資源專業,設立的核心課程是漁業資源生物學,主要從分類和定性的角度探討漁業資源的生物學特性,探討環境因素和捕撈等人為因素對於魚類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基本資料

50年代後期,國際上漁業資源評估發展很快,相關的數理模型逐步建立,國內的研究也初步涉及,但限於國內交流和師資的限制,至70年代末期,學校沒有開設漁業資源評估課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1980年,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派遣了一批世界著名的漁業資源評估專家來上海海洋大學開設漁業管理高級研討班,為漁業資源評估理論和方法在國內的傳播和運用奠定了基礎。之後,FAO 又於1986、1990和1995年,相繼派遣了三批專家分別在上海、北戴河和上海舉辦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高級講習班。
上海海洋大學詹秉義教授作為高級研討班和講習班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系統地吸收學習了先進的漁業資源評估理論和模型,作為主要人員翻譯了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Gulland,1977) 、Fish Stock Assessment(Gulland,1983)等一批當時著名的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領域的著作,並於1981年編寫完成了《漁業資源評估》講義,講義開始在高考首批畢業班中套用,效果良好,從此,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課程開始在我校海洋漁業和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兩個專業開設,一直至今。《漁業資源評估》講義也幾經修訂,不斷完善。
1995年,詹秉義教授編著的《漁業資源評估》通過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審定,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並有配套《漁業資源評估習題集》。該套教材是多年來我國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教學領域唯一的一部專門教材,已在全國相關院校中廣泛使用10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從80年代初在我校開設至今,20多年來,我校該課程教學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課程主要面向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和漁業資源兩個專業,也作為其它漁業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漁業資源評估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和科研人才。
近幾年,隨著國際上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研究的不斷發展,新的方法和模型不斷出現。傳統的漁業資源評估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已難以滿足現代漁業資源評估教學和科研套用的需要。同時,隨著我國漁業的發展(尤其是遠洋),上海海洋大學作為水產類特色大學的發展戰略,國際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養護新形勢的出現(如鮪魚、魷魚、鯊魚等許多大洋性漁業資源評估和養護管理),需要掌握新的漁業資源評估理論和管理人才的不斷培養。例如,我校作為全國鮪魚技術組單位,每年都有多名教師和研究生參與三大洋金槍魚類資源評估科學會議(印度洋、中西太平洋、東太平洋、大西洋鮪魚委員會,本課程負責人戴小傑教授是資源評估會議主要參與者)。
因此,2005年,上海海洋大學聘請了國際知名漁業資源評估專家、美國緬因大學陳勇博士擔任客座教授,定期來校授課、指導青年教師,我校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課程的教學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陳勇教授將國際上新的資源評估模型(如 Multifan,A-SCALA,年齡結構的剩餘產量模型)和方法(如新的模型參數估計方法和貝葉斯統計方法),加入到傳統資源評估教學中來,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陳教授曾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多家科研單位就職),三年來,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和教師反映良好。同時,致力於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一名教師即將赴陳教授在美國的實驗室進行學習研究。
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作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原漁業資源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長期以來,校、院兩級對該課程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支持,也是當前上海海洋大學的重點建設課程之一,2004、2006年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2006年被批准為市級重點建設課程,近幾年來,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較大進展。雖經歷了專業調整、學院機構調整等過程,本課程在專業培養中的核心定位一直未動搖,對我國水產學科漁業資源教學和科研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