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大學

滬江大學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紀上半葉一所位於上海的浸會背景的教會大學,校址位於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鼎盛時期以文理商著稱於世,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創辦於1906年,原名上海浸會大學,最初的校長為美國人柏高德博士。另設浸會神學院,由美國人萬應遠博士任院長。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國化的整頓和改革,使滬江在當時私立大學中以學風純樸聞名,較少教會氣,更多中國化著名。1952年秋季,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科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經歷一百多年的歷史沉澱,滬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於黃浦江畔。

基本信息

創辦背景

滬江大學滬江大學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紀上半葉一所位於上海的浸會背景的教會大學。建國前,中國共有14所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協和大學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畫、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校訓

滬江大學校訓滬江大學校訓

信、義、勤、愛

上海理工大學辦學百年,文脈源遠流長。1906年創建的滬江大學,以“信義勤愛”為校訓。1907年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一戰以後,原址變遷為中法國立工學院,後者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校訓。持自強不息之志,擎教育興國之旗,走民族振興之路,是幾代學人不變的追求。即便飽經滄桑,亦坦然以對,不忘教書育人、教育強國之神聖職責。百年以來,培育學子七萬之眾,正是“信義勤愛”人文理念的結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精於勤;愛,需大雅博愛,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

校歌

我來我校,時曰滬江,共高歌樂讚揚。讚揚之聲,遍於四方,我愛我校,爰升其堂,惟我母校,信義勤愛,讚揚母校榮光,使我學行,罔或不臧,增榮名仰滬江。

學校創辦

1900年,庚子之亂期間,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此前這2個差會對從事教育這樣的副業不甚熱心)。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萬應遠博士(Dr.R.T.Bryan)。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1911年二部分合併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會大學),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魏馥蘭(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建成一所黃浦江畔的綠茵遍地、風景幽雅的美麗校園。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由美國弗吉尼亞州頒發學位。

變遷歷史

滬江大學滬江大學

1921年開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滬江大學改組了校董會,增補8名華人為校董成員。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經過改組的滬江大學校董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江大學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

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江大學“更為中國化”,致力革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學術自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而是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於1929年獲準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學校的設定作了一系列調整,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課程設定注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相通,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學生課餘生活十分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口琴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其中足球隊的張綁倫後來成為上海的著名足球運動員。

劉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讀的親身體會,因而對家境貧困、勤奮好學的學生十分愛護,設定了獎學金、助學金,還讓他們有一邊讀書一邊做工的機會。

在華各基督教大學中,滬江大學是最早開展社會工作的學校。1913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主,同時兼辦社會福利的教育機構。劉湛恩就任校長後,滬東公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為工人區兒童創辦幼稚園和中國小,還開辦了醫院和診所,免費為周圍工人及附近農民施醫送藥,受到社會的歡迎。

1929年,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年,劉湛恩校長在圓明園路真光大樓創辦了滬江商學院,又稱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最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設專科與普通科,利用晚上業餘時間上課,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辦學認真,課程切合實際,又聘請章乃器、潘序倫等社會名流執教,因而頗得社會好評。成為當時辦得較好的並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學。

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持建造了大學圖書館、教員住宅樓、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禮堂等,使校舍從最初的思晏堂等3棟增致懷德堂、思雷堂等44棟,學校規模有了較大發展,並添置了大量的實驗設備,學生人數也有較大增加。

劉湛恩校長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者。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他被推舉擔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又是太平洋國際學會和國際俱樂部創始人之一。他為宣傳抗日,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初,日偽妄圖利誘他擔任偽教育部長,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同年4月7日,劉湛恩上班之際,慘遭日偽特務暗殺,以身殉國。訊息傳出,震驚中外,引起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和悲痛,社會各界3000餘人為這位傑出的愛國教育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長。在重慶的滬江與東吳大學的校友曾聯合開辦法商學院。

抗戰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到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於1945年10月1日正式復校,1946年2月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

學校建築

滬江大學滬江大學

馥賚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教師公寓。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這是滬江大學最晚建造的建築。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四宿舍。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里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1984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學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層為禮拜堂,下層設教會辦公室、教員休息室,並在此舉行30周年校慶活動。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呈L形,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整座建築於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觀為後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1994年,此樓與原圖書館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

思裴堂思裴堂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三宿舍。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思喬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辦公樓。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內設辦公室、教員室、圖書室、課室,上層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建於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樓高原為4層,內設校長室、庶務處、教務處、郵務處、圖書館、禮堂和教室,集教學與行政辦公於一體。1956年9月24日14時20分,因突遭龍捲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築上部已非原貌,樓高也變為3層。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一辦公樓。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建於1936年,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維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維吉尼亞堂。

懷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五宿舍。1921年,科學館落成後,特里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女生宿舍的建成,為滬江大學在國內首次招收女大學生奠定了基礎。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掛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以後大修時又拆除了樓台。

第四宿舍第四宿舍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1932年,位於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科學館(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理學院。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里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圖書館(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學儀表一館。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並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內募集。此樓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南體育館。由美國人Edmands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內設有膳廳、音樂室。

音樂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學校辦公樓。建於1935年,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Academy Assembly),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室。

文化傳承

軍工路校區-第二辦公樓軍工路校區-第二辦公樓

上海理工大學坐落於上海市東北部、中環線和黃浦江之間,毗鄰復興島和共青森林公園。校園綠樹環抱,紅牆暉映,擁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共有20棟優秀大學建築和15棟優秀別墅建築列入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築名單,為廣大師生提供了絕好的回眸歷史、前瞻未來的人文景觀。位於楊浦區的軍工路校區,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位於徐匯區的復興路校區,源於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併入學校。 2003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含雙聘),國家級中青年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國家級各類專家20餘人。 學校設有15個學院、2個教學部,30個研究所,12個研究中心和3個研究院。在校生 21000 餘人,其中研究生 3500 餘人,本科生16800餘人,專科生近700人。學校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 ,現有56個本科專業;有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

學校以科研促教學和以科研服務社會,科研項目包括 “863”計畫、“ 973 ”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 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已經集聚了一批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搭建了平台。

學校發揚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辦學傳統,在最近20多年間,廣泛參與國際間學術交流活動,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多個國家的33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美國紐約雪城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德國漢堡套用科技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英國謝斐爾德大學等建立了合作辦學項目。

學校堅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套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學已成為了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建設大學。

首位華人校長

劉湛恩在滬江大學校舍前留影劉湛恩在滬江大學校舍前留影

20年代末,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滬江大學改組了校董會,增補8名華人為校董成員。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經過改組的滬江大學校董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三十出頭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江大學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

劉湛恩出身於湖北陽新縣山區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就任校長後,他立即對這所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創辦的宗教氣息濃郁的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使滬江大學在當時私立大學中以學風純樸聞名,較少教會氣,更多中國化,致力革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學術自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而是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於1929年獲準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學校的設定作了一系列調整,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課程設定注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相通,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學生課餘生活十分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口琴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其中足球隊的張邦倫後來成為上海的著名足球運動員。

劉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讀的親身體會,因而對家境貧困、勤奮好學的學生十分愛護,設定了獎學金、助學金,還讓他們有一邊讀書一邊做工的機會。

在華各基督教大學中,滬江大學是最早開展社會工作的學校。1913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主,同時兼辦社會福利的教育機構。劉湛恩就任校長後,滬東公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為工人區兒童創辦幼稚園和中國小,還開辦了醫院和診所,免費為周圍工人及附近農民施醫送藥,受到社會的歡迎。

1932年,劉湛恩校長在圓明園路真光大樓創辦了滬江商學院,又稱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最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設專科與普通科,利用晚上業餘時間上課,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辦學認真,課程切合實際,又聘請章乃器、潘序倫等社會名流執教,因而頗得社會好評。成為當時辦得較好的並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學。

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持建造了大學圖書館、教員住宅樓、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禮堂等,使校舍從最初的思晏堂等3棟增至懷德堂、思雷堂等44棟,學校規模有了較大發展,並添置了大量的實驗設備,學生人數也有較大增加。

劉湛恩校長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者。他曾說:“我生平教導學生應為祖國獻身,自己就應當以身作則,做出榜樣。”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他被推舉擔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又是太平洋國際學會和國際俱樂部創始人之一。他為宣傳抗日,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初,日偽妄圖利誘他擔任偽教育部長,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同年4月7日晨8時半,劉湛恩攜子出門,在靜安寺路大華路(今南京西路南匯路)口公共汽車站候車去圓明園路學校時,突遭日偽收買的暴徒狙擊,當即犧牲,以身殉國,年僅43歲。訊息傳出,震驚中外,引起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和悲痛,社會各界3000餘人為這位傑出的愛國教育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抗戰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到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於1945年10月1日正式復校,1946年2月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

校長列表

柏高德(J.T.Proctor,1906-1911)

魏馥蘭(FrancisJohnWhite,1911-1926)

劉湛恩(HermanC.E.Liu,1928-1938年4月7日)

樊正康(T.K.Van,1939-1942)

凌憲揚(HenryHsien-yang.Lin,1944-1949)

知名校友

徐志摩

李公朴

吳經熊

夏志清

鄧家棟,臨床內科學家、血液病學家

徐次達,著名工程師、固體力學家

馮亦代,翻譯家、作家、編輯;

張資珙,化學家

程及,畫家

朱撫松

李道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